改革的动力与顶层设计的探索研究

2012-04-29 09:57:30王在全
中国市场 2012年39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王在全

[摘 要]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现在却走到了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期。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大关,GDP总量在2011年达到了472亿万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会沦为中等收入陷阱之中,中国经济能否再创辉煌·延续持续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寻求·

[关键词]改革;经济增长动力;顶层设计;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23-03

1 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会转换

过去30年的增长主要归因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一顶层设计。首先中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式的路线,无论是价格改革,还是产权改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这一改革的红利,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变迁。过去30多年,中国有三次明显的经济加速: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带来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在此期间,潜在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87%快速上升到1986年的98%,7年平均增速94%,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41%。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潜在经济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98%上升到1994年的103%,这五年的潜在增长率为101%,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30%。第三次是21世纪初到金融危机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潜在增长率从2001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107%,6年平均增速104%,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37%。

其次,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外贸出口的扩大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充分发挥,同时外资的进入,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入,都持续支援了落后的中国经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2008年以来潜在增长率下降比较明显,一个原因是入世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已经逐渐释放,中国的开放度(外贸总额/GDP)在入世后明显上升,从90年代末不到40%攀升到金融危机前的60%以上的水平。但是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目前的外贸开放度开始出现了下降。

最后,中国的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是巨大的人口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制造达到了顶峰。人口红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一优势未来将会面临挑战。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口有96亿,到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结果,达到了134亿人,改革开放30多年,人口增长了近4亿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16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326%。但是在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即平均每个夫妇只生不到15个小孩,远远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更替生育率是指维持每一代人口不变的生育率,更替生育率略高于2是因为有一部分小孩夭折。20世纪90年代,每年还有大约2000万的新生人口,到了21世纪,每年新生人口已经下降到了1500万以下。过去20年中,低生育率已经使得年轻人减少了30%。世界经验,人均GDP达到了4000美元以上,生育率自动会降到21以下,现在上海的生育率是世界最低,为07。

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将在10年后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2020年和2040年的人口结构,总人口大约都在14亿左右,但是60岁以上的老人将从现在的171亿增加到411亿。20~60岁的工作年龄的人口从817亿下降到696亿,其中,最有活力的20~40岁的人口将从436亿下降到302亿,下降幅度超过30%。占人口的比例在20%左右。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个,农业户口是18,非农业户口妇女平均理想数为16个。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包括老人和小孩)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即每个潜在的工作人口需要赡养的人数,抚养比低,人均需要抚养的老人和儿童就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高,人口红利就高。2015年,抚养比将从37%上升到2040年的60%左右。

30~40岁的年轻人精力旺盛,思路敏捷,有一定社会经验并且最富有创造力,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分析了过去100年最伟大的近300项发明,有72%的发明是在发明家30~49岁创造的。对于创业来说,40岁是个分水岭,40岁以后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工作精力和学习能力远不如年轻人。

中国经济在2010年左右明显过了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逐渐转移,最终枯竭,出现“民工荒”。2010年普查性别比失衡,到2020年,22~34岁的男性比婚配女性多2600万。多荒,“用工荒”“生源荒”、“兵员荒”、“媳妇荒”。

保守估计,按照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和美国3%的增长率,中国经济总量大约在2020年相当于今天的美国,那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服务业,未来20~30年,中国的服务业大发展。旅游、金融、医疗、教育等。

大国软实力的崛起离不开人口,影响生育的因素:城市化、小孩的抚养成本和重视程度、妇女受教育程度、婚姻态度、生育文化等。中国应该择时调整目前的人口政策以保持竞争优势。

2 制度创新将是改革动力的巨大推手

中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但是渐进式的改革使得一些领域改革之后,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有很大的空间,许多领域还是在近乎垄断力量的主导下运行,价格起不到资源配置作用,要素价格的扭曲(资本利率汇率、土地、劳动力、能源、矿产资源、公用设施水电气、环保等)现在还依然存在,下面以金融行业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21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垄断格局尚未打破

根据银监会的报告,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0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66家信托公司,12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8家金融租赁公司,4家货币经纪公司,14家汽车金融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635家村镇银行,10家贷款公司以及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从业人员3198万人。

截至2011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73%、162%和152%。截至2011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7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万亿元,单位存款余额423万亿元。而GDP才47万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2万亿元。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3%。从利润来源看,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源于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

22 中国存在着“金融压制”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者肖和麦金农就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压制”现象,政府控管金融,一是金融垄断,严格限制市场准入;二是利率管控,利率实际上为负。结果资金被配置到了效率低的部门,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于是两位学者提出了“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的主张,即放开市场准入,放开利率管制。后来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自由化的顺序有误,引起了金融危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其核心思想是:一、“适当的”限制市场准入,使得金融机构处于垄断竞争局面;二、“适度的”限制利率水平,但是仍然保持在正的利率水平之上。但是这种“金融约束论”也受到很大质疑,因为它要求政府是无私有效率的,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银行是公正的等,显然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学者提出要金融创新,强调市场的作用,结果美国的次贷危机摧毁了这一梦想,现在又有人主张强化政府的监管。总结以上金融理论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由于均存在失灵的情况,单独一个方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和权衡,合理掌控两者的相对有效范围和半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目前中国仍然存在着“金融压制”现象。虽然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资本市场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金融压制”现象仍然存在。

第一,存在着严格的银行业的准入管制。中国市场经济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在许多领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化体系,但是在金融领域仍然存在着较为严格的“金融抑制”。首先是金融行业的垄断仍未打破,金融准入限制仍然是严格的管制,民营资本进入不了正规的金融体系或者很少能够进入,更谈不上金融的竞争,竞争也仅限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寡头竞争和垄断竞争博弈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仅有161家商业银行,加上农村商业银行也不过373家商业银行。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超过10000家,德国有2000家,法国超过1100家,英国和西班牙均超过400家。

第二,利率管制仍未解决。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利率价格的市场化。而我国的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存在着利率管制。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利率价格体系,一个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国家官定利率存贷体系,一个是实体经济运行中市场供求形成的市场借贷利率体系,这两个利率体系如果差别不大,那么大家不会觉得有多少影响和损害,但是当金融危机来临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之后由于信贷紧缩,中小企业出现了生产困难,资金紧张,而银行又紧缩银根的时候,那么官定的利率体系和民间的借贷体系的利率差开始扩大,金融的套利出现了,不仅出现了全民借贷,存款的大挪移,还出现了有些国企或者上市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能够游走于两个体系之间而进行套利的现象。近年来,每每发生在金融领域里的非法集资案、民间借贷的狂潮、炒大蒜炒绿豆炒房产等种种现象,各路资金游走于各个领域的神出鬼没,都与存在着的利率价格“双轨制”相关联。这些巨大的民间资本,如果只是靠监管、靠截流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在于疏导,让两个利率体系并轨,即利率市场化,使其按照市场的游戏进行合理的流动才是根本。

因此,无论是来自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还是来自要素市场的价格改革,中国经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目前做令人担心的是权力和经济的结合产生的权贵资本主义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强·能否成为渐进改革的动力而不是巨大阻力,这还有待于中国的顶层设计者的智慧。

3 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制造”30年的积累,开始从市场份额领先向技术创新领先演变。例如创业板市场上大约有5%左右的公司某项技术、产品居世界一流水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研发主力,据测算,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全国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中,中小企业比例超过了70%。2010年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826%。根据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数据公报,2009年,全国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达到23953家,占658%,私营企业达到16153家。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华为公司2008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2011年中兴通信全球第一,华为第三。连续四年华为、中兴居全球前五位。

以电子信息化与互联网、移动增值服务为基础的网络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形成中国最大的新兴产业群,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最具优势与强项,1+3(互联网+手机、电脑、电视)将可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消费与服务平台。2011年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86亿户,年净增127亿。全国网民数累计达到513亿人,位居全球第一,网民普及率达到383%。到2011年年底,互联网微博用户数量从年初的6000万猛增到25亿,较上年增长296%,微博使用率487%。2011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累积达到1551亿,环比增长141%。智能手机出货量4877亿台,三星9400万台,苹果9320万台。诺基亚7730万台。2011年第四季度,苹果占据这个产业营业收入的近50%,并囊括利润的80%。平板电脑2011年6519万台,苹果4050万台。2011年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超7700亿元,其中团购用户6465万,同比增长达245%。

“中国服务”将面临大发展。随着产业升级,中低端产业的不断减少,也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劳动力将转向第三产业。中国将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业大国之一。中国服务业比重是42%,印度是53%,欧美在60%以上。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有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但中国消费增长的绝对速度遥遥领先。到2015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第二大居民消费国。商业连锁开始成为现代服务业主流:连锁百货、超市、餐饮、酒店、药店、装饰、食品等。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迅速兴起,5000年中华文化遗产与56个民族特色文化正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2011年,中国艺术品和古董交易总额达到4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份额从23%升至30%。最近五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0%,2010年首超百亿,2011年增长30%,达到131亿元。

现代农业=农业生物科技+现代工业化生产+现代服务业品牌与渠道管理+特色性、不易复制的农业资源,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从而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因此,由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带来的新业态需求,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挑战与机遇,都将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如果说中国改革动力需要寻求顶层设计,或者说真的有顶层设计的话,那么归根结底,制度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这就是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轮子。

参考文献:

[1]陈元,钱颖一辈荒芸纯罩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梁建章,李建新敝泄人太多了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吴敬琏,樊纲,刘鹤,等敝泄下阶段经济改革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0:33:0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32:07
矿井探放水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35:45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34:08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6:59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24:34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2: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