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欢欢
摘 要:宪法和预算法等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之一便是审查批准预决算和监督预算。新《预算法》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有更高要求,对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主体和范围、审查的重点内容和程序提出了新要求,加倍规范和完善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新预算法进一步推动了财税体制改革在法治框架内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了国家管理系统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新《预算法》;预算管理;预算审查监督;制度创新
新《预算法》是推进深化改革历程的主要法律之一,它拥有全局性影响,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求的重大行动,是确立当代财政轨制、深化预算轨制改革的迫切需要。预算革新的当务之急是扩展公众介入全口径预算的有用规模和门路。
一、问题的源起
在为实现政府预算最终目标的大多数民主法治国家中,大多都建立起了对政府预算全程监督、控制和保障的体制,完善对应的预算审查监督法律体系。从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收入的来历、分派、利用去处和终究满足社会大众需要和大众福利最大化的层面来看,本国的纳税人是当局预算监督最高监视者。政府对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分派和利用去处是监视的工具。因而,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大多纳税人通过其选举的代表来行使日常的、专业化的监督权,也即主要通过代议制民主和间接民主加以实施。
因而,在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的同时,也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履历,我国修订《预算法》的关头点便是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预算全方位的审查、监督制度。
二、增强人大对政府预算全方位检察监视的方针
对政府财政资金收支的筹划安排表现是当局预算的编制、审批,对财务收入的筹集和支出的分派是预算的详细实施,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财务决算,对预算编制实施的调适、变动与监控、改正则是对预算的调整与监视。实现各级人大对当局预算全方位的检察监督,实行法治化、规范化的动态监视和节制来予以评议,并在我国有关的预算审查、批准和监督方面的详细规制方面不断完善和改革。
三、在实践中,我国预算审查监督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因为深受国家主体分派论思维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财政范畴的预算管理对象论流行,缺少对当代预算是公众及其代表监管政府财务收支行动的清醒认识,再加上我国的《宪法》和《预算法》都没能明确划定响应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和预算管理的完整性原则,导致在《预算法》中有关预算程序在轨制计划上更多地突显了当局的行政主导地位,而民众在对预算的监督明显不足。
上述问题,必定致使预算的规范性、全面性、严肃性、权威性受损,国度财力涣散,同时财政资金流失比较严重,资金利用效率低,行政单位铺张浪费,有点公款消费,耽误受贿等现象。我国积极修订《预算法》及其相关财政法律,通关系统的财政体制来健全和完善对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制度。
四、完善和增强新《预算法》中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体制
新《预算法》是在总结吸收《预算法》实行近20年的履历以来财政预算革新成果基础上的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修改。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将政府的收支都放在了公众监督的眼下,让政府的收支预算更加透明化,公开化。消除了政府财政支出的预算内外之分。这样一来,让政府的预算在阳光下运行,推动了预算改革的全面性、完整性。
二是新《预算法》不单在有关预算编制、实行、预算调整、决算监督等《预算法》各章中均调整了相干划定,同时也划定“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和预算的履行和调整,遵照本法规定履行”。
三是加强了各级人大对政府预决算草案的本色审查本领。
四是有关预算违法行为的种类明显细化了,与此同时预算法律的责任追究也得到了加强。新《预算法》与原《预算法》相比更加有利于执行。提高了其严肃性、可预测性、权威性。
五、完善新《预算法》关于人大对政府预算审查监督制度
新《预算法》的修订内容的革新方向无疑是准确的,详细轨制划定也具备较好的针对性。如果从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方面来看,我国新《预算法》还需要重点调整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突出预算的完整性、全面性,另外应重点给予预算编制部门更大的重视和关注。
二是应加快财政、预算、税收等财税立法步伐。以加速实现我国公民参与预算审查监督的过程。
三是增补关于预算的法律责任。明确规定法律责任,让预算审查监督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向公民宣传有关预算审查监督的知识,通过媒体让纳税人更加了解其负有的审查监督的责任。
五是通过宣传方式使公众树立审查监督的意识,让群众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既能推动新《预算法》的全面完整性发展,也能使政府的预算收支更加公开、透明。(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红;社会监督的作用不可小看[N];人民日报;2013-05-23(05)
[2] 高云涵.预算审批监督,地方人大有九道难题[N].检察日报,2012-12-17(6)
[3] 韦森;让每个纳税人都能看懂政府预算[N];东方早报;2013-09-01(12)
[4] 王雍君;《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