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29 01:43孙柏
甘肃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语言魅力工具性独立思考

孙柏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独立思考;多媒体;语言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6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教师也在教学中受益匪浅。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使我质疑,也使我困惑多日,现亟待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淡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著名作家苏步青曾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工具。如果撇开文字的理解而谈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然而,我却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够重视学生字、词语的书写练习,不重视基本知识的理解,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写字歪歪斜斜、说话吞吞吐吐、逻辑不严密、词不达意,作文错别字满篇、语句不连贯,或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而只注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引申义、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课文中心思想、文章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等深层次的理解。这无疑是忽视了语文的基础知识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二、淡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我在观摩课时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给学生分配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和指挥下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也往往表现得很积极,各小组“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辩”,时而有学生离开座位到别的小组参与讨论,为本小组“取经”。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甚是热烈。但我注意到许多语文教师频繁地让学生合作讨论,似乎没有小组“充分”的合作形式,就称不上是一节示范课了。事实上。这种“合作、讨论”式学习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花架子,其结果只是少数几个优秀生在那里高谈阔论,或展示“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充其量只是一群“看客”。再者有些问题的讨论需要时间和过程,可往往学生刚刚开始讨论还不到一分钟,教师迫于时间和课堂进度关系又急令停止讨论,随之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事实上,这种讨论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过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是空谈。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独立思索、判断,只有不断的思索、判断,才能有所收获、明辨是非。为此,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小组合作,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培养其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过分追随多媒体

笔者发现,有不少语文教师的板书凌乱不堪,字迹潦草、歪歪斜斜;也有的语文教师干脆不写板书,要么口授学生记录,要么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的演示,他们只要轻轻一点鼠标,生字、多音字及组词等就都以动漫表演形式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语文教师,也娱乐了学生。色彩斑斓的动漫图片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眼球,但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思维优化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优秀的板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其清晰的条理、新颖的结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如果把板书设计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久而久之,忽视了学生的书写训练,不利于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

四、教师语言缺少魅力

同一课堂,不同的教师会教出不同的风格,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平铺直叙,课堂自然没有生机。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上课时。都是老生常谈,在课堂用语上毫无创意。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要么是精辟入里的分析。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教师的语言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学生才会喜欢上课堂,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语言魅力工具性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
给国际象棋语言插上灵动的翅膀
幼儿园老师的语言魅力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天猫双11晚会”主持人语言特色研究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