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玉
[关键词]化学教学;思维能力;精讲;实验;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81-01
思维是智慧的核心,多谋能善断。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抓好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做到以下三点:
一、精讲引发思维
从根本上讲,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决定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讲课必须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讲重点和难点、疑点和盲点、知识点和考点等。要采用启发的方式,把精力用到引导学生上。讲课要思路清晰,有逻辑,并经常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如讲授中学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时,要抓住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状态、制法、用途等要点,按这样的思路去教学,便会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要害问题,巧问善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分辨出氯酸钾受热分解是氧化还原反应,然后配平Cu+HNO3→Cu(NO3)2+NO+H2O,引导学生根据化合价升降法准确配平。
二、实验诱导思维
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盐类的水解实验:将少量NH4Cl、Na2CO3和NaCI晶体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的三个试管,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然后用pH试纸分别检验。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疑问:盐的水溶液为什么会显酸碱性呢?师生一起分析原因,抓住弱酸根和弱碱根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这一实质,总结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规律。
三、巧妙训练思维
化学习题虽然内容各异,题型有别,解题方法不拘一格,但确有规律可循,这就应在精选习题上下功夫,通过典型例题练思路,练技巧,着力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认真挖掘题目内在潜隐,排除干扰,畅通思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联想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律、原理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170克H2S与100.8升O2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并点燃,反应完毕冷却后测得压强为起始时的21.05%,求氧化产物的总质量为多少?此题有多种解法,下面这种解法是运算简捷、能锻炼思维能力的解法。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可知产物中气态物质S02的质量为(170/34+100.8/22.4)×21.05%=2(摩),而S的质量为170/34-2=3(摩),所以,氧化产物的总质量为64×2+32+32×3=224(克)。
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向广处联想、向深处钻研,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多变”指同一题目的各个条件之间有不同关系,解决问题时,既可改变问题又可把问题与条件交换,还可以变化梯度,一题比一题难度大、要求高。例如,将pH值为2的盐酸与pH值为12的烧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确定溶液pH值是多少?如果将题目中的强酸分别改为弱酸与弱碱呢?若将题中的盐酸改为0.01摩,升的酸溶液,情况会如何呢?这样一改,原题就变化出五种类型:pH=2的醋酸与pH=12的烧碱等体积混合;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pH=2的某酸与pH=12的烧碱等体积混合;pH=2的盐酸与pH=12的某碱溶液等体积混合:oH=12的烧碱溶液与0.01摩/升的某酸溶液等体积混和。这样训练,既强化了有关酸碱中和后溶液pH值的求法,又复习巩固了关于强弱电解质、盐类水解等知识,还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常常习惯于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向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一碰到逆向思维的问题。往往会无从下手。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有不少题的解答都需要用逆向思维。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中学化学教材很多内容都是学生逆向思维的好素材,如元素、物质的推断、有机合成等,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