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工作倦怠的人格因素及应对机制

2012-04-29 16:41解婧王乃仟
科教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工作倦怠应对机制

解婧 王乃仟

摘 要 工作倦怠是当前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普遍认为倦怠与社会压力、工作环境等有关,而对影响倦怠的人格因素研究较少。文章就此进行阐述,并提出改善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 工作倦怠 人格因素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Job Burnout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Coping Mechanism

XIE Jing, WANG Naiqian

(The Educational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 Job burnout is the hot spot of curr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earch. Generally thought of burnout and social pressur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other relevant, and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burnout less. This article expounde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Key words job burnout; personality factor; coping mechanism

0 前言

在现有的心理学文献研究中,工作倦怠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用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①工作倦怠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工业与组织行为学研究者。现今多数文献都是围绕影响工作倦怠的外部因素,如社会压力、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展开,较少关注造成工作倦怠个体内部的原因。本文从人格角度分析影响倦怠形成的因素。

现在应用最多的测量工作倦怠的工具,是由Maslach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简称MBI。统计发现,在已发表的文献中,有关工作倦怠的文章90%以上都采用MBI作为测量工具。MBI共包含3个分问卷: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问卷的项目均是用陈述句呈现,要求被试依据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对项目进行7级评分。一般来说,倦怠程度高的个体在人格解体和情感耗竭分量表上得分也相对较高,而在个人成就的分量表上得分比较低。②其次运用最广泛的是倦怠问卷BM,该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身体耗竭、情感耗竭和心理耗竭,共包含21个项目。问卷要求被试就各个项目在其工作或生活经验中发生次数的多少作出评定,依然为7级评分,选项1:从来没有到7:一直是这样。最后将问卷所有项目的得分加起来得到一个简单的数值,即为倦怠分数。

1 影响工作倦怠形成的人格因素

有研究表明,个体个性的坚韧性越高,那么他的职业应激反应越低,工作倦怠的程度也就越低。Pierce和Molloy的研究说明,人格坚韧性特征高的人群较不易体验到工作倦怠。③Maddi和Kobasa也对此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人格坚韧性影响个体的倦怠形成,整个过程有四种方式。首先,人格坚韧性能促进个体积极的应对发生的事物,调节自身适应环境;其次,人格坚韧性可以改变个体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以合理的观念面对;第三,人格的坚韧性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应对方式;最后,坚韧性的人格特征更易使人改变个体的生活习惯,改掉不良的作息,有利于身心健康, 最终会减少疾病。④

大五人格模型涵盖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责任意识。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也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其中,神经质能加剧情绪衰竭的程度、提高非人性化的程度以及降低个人的成就感;而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四个维度都能降低非人性化的程度,提升个人成就感。⑤

Anderson和Iwanicke发现,低自尊会对工作倦怠的三个倦怠维度产生影响,教师自尊的缺乏与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两个维度的分数密切相关。⑥Malanowski和Wood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那些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教师更容易体验到倦怠。⑦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将自尊看成一个一维的概念,没有能够考察到自尊的各个维度与倦怠之间的关系。Friedman和Farber将职业自尊划分为三个方面:职业胜任感、职业满意感和个人胜任感,并考察工作倦怠与职业自尊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工作倦怠与低职业自尊相关。

2 提高个体耐挫力,培养健康人格品质

2.1 保持乐观主意精神,正视工作倦怠现象的存在

个体应正确认识到工作倦怠是经常性、普遍性存在的问题,能够意识到工作倦怠及其所造成的负性行为不是个性的弱点,也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⑧正确认识倦怠问题,勇于面对现实,学会进行自我心理矫正与调适,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以避免异常心理的出现,或在出现后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修复。

2.2 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信心和勇气

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而适当的体育锻炼与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可以舒缓精神压力。在体育锻炼中给情绪一个“排泄口”,使长期倦怠的心情得到发泄和缓解。体育运动还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在身体活动中,彼此可以不需要语言作为媒介就可以相互交流,这样,人们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舒展,又通过这种与平时以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的方式不同的体验,加深彼此的信任与了解,增进感情,可以使每个人心情开朗,互相产生亲近感。

2.3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

个体要学会自我调适,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社会以及单位的集体活动,与同事、领导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宽以待人,诚信待人。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压力消除倦怠,保持身心健康。

注释

① 李永鑫,张阔.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趋势.心理科学,2007.30(2):478-481.

② 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34-238.

③ Thomson W C,Wendt J C.Contribution of hardiness and school climate to alienation experienced by student teachers.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5.88(5):269-274.

④ Michelle R W.Skills training in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stress and occupational burnout.Current Psychology,2000.19(3):215-228.

⑤ 孙夏兰.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教育探索,2011.1:117-118.

⑥ Anderson M B,Iwanicki E F.Teacher motiv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urnout.Educational Quarterly,1984.20(2):94-132.

⑦ Friedman I A,Farber B A.Professional self-concept as a predictor of teacher burnout.Jout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86(1):28-35.

⑧ 殷佳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探析.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3-15.

猜你喜欢
工作倦怠应对机制
新入职警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工作倦怠关系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员工职业生涯高原、自我复杂性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消费者不道德行为与员工工作倦怠的关系:服务型领导的调节作用
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
新旅游法实施对旅游企业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