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知识文化素养与舞蹈

2012-04-29 00:44薛月
科教导刊 2012年6期

薛月

摘 要 旅游舞蹈专业课教学与其它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运用其它学科知识来参与教学往往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把与舞蹈相关联的诸如文学、历史、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引进舞蹈教学,会使一般习惯上运用的舞蹈教学法有所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 舞蹈意境 颤步 舞蹈创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Knowledge, Cultural Literacy and Dance

XUE Yue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9)

Abstract There is a very close link between tourism dance courses teaching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he knowledge of other disciplines involved in teaching, tend to produce the effect of finishing touch. Associated with the dance, such as literature, history,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the introduction of dance teaching, dance pedagogy make the general habit of the use of improvements and improving.

Key words dancing mood; flutter step-by-step; dance create

舞蹈教学,主要依靠动作示范和语言讲授两种形式。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就体现在语言授课之中,体现在对学生的讲解、启发和指导之中。本身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通过已知推出未知,而学习舞蹈专业知识其实也是不断调动已有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的知识,这样一个过程。

1 知识与舞蹈意境

意境是艺术所创造的一种氛围。意境是弦外之音形外之意,但是终究离不开形象的表现。形象与竟境的关系相当微妙,往往是形象差之毫厘,意境则谬之千里。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好的意境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 文学知识对产生意境的作用

影响学生在舞蹈活动中能否产生意境的主要思想束缚,在于文学、史学哲学及人文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是否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学、美学知识和修养。例如,在教学生跳蒙古舞时,用文学语言来启发学生:眼前是辽阔美丽的草原,眼睛要看得远些,情绪要奔放些。当一些神情呆滞的学生理解了舞蹈的意境后,表演情绪逐渐活跃起来;笔者在《形体训练》课第八章“舞蹈”的教学中曾安排过这样一堂观摩课:伴随着结束部分放松的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笔者在一旁启发学生,我们就是那群满载而归兴高采烈的小姑娘,自然个个神采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主要在于通过启发,使她们深入意境,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这种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调动了包括文学语言在传达与接受老师意图的作用以及学生有关地理、民俗、美感等具体知识的相互作用。比如,藏族舞动作中膝盖的屈伸颤动,同学们往往不易掌握。可以告诉学生,西藏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那里空气稀薄,气候严寒,藏民们又习惯于背东西上山,加上鞋是用皮制的较沉重,走起路来相当吃力,要体味他们这种沉和拖的感觉。这样同学们再做动作时,原来那种机械生硬的屈颤,被孩子们记忆中的上山感和沉重感取代而逐渐掌握了要领。因此,学生具有相当的文学、美学及各种相关知识和经验,便能更好地表现出诸如憧憬、渴求、兴奋、激动、痛苦、茫然等应有的表情来。

1.2 地理等学科知识对意境的创造作用斐然

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艺术形象的环境、气候;历史知识有助于掌握艺术形象的气质、神韵;生理知识使学生自由地把握运动和形态的规律;哲学使学生具有概括、抽象能力等等。

2 知识与舞蹈动作的准确性

舞蹈要靠动作形象来完成,而形象是有它的客观规定标准的。这种标准的把握,不能单靠老师教,学生练来实现,因为舞蹈有其具体的力度,速度、幅度、柔韧度等要求,老师还要以各种知识来配合学生去理解,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把握住舞蹈动作的准确性。

2.1 数学知识对舞蹈的影响非常明显

舞蹈队形变化是数学或几何图形的表明。队形偶数与奇数的变换可使一排变成两排或三四排成倍地增长,从而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此外,各种三角形、四边形、菱形、扇形、圆形等,人们都不陌生,可是如果学生在头脑中缺乏有关队形变化的正确概念那么就难于在舞蹈过程中加以体现了。在评价舞蹈时,人们要求的整齐、准确,就是一种数学要求。舞蹈整体感的实现,就靠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认识感觉和体现的正确与否。所以,当排练舞蹈队形变化时,我们可以把将要变的队形先告诉学生。如几排同时向前走保持直线不交叉,就告诉学生这是几何学中的平行关系。如果需要交叉后再打开的队形,就告诉学生交点在哪里,这个交点不能移动以免影响整体队形。成圆形时,告诉学生圆心(下转第18页)(上接第3页)在什么地方,每个人从自己到圆心是半径,半径长度相同不变,避免越跑越小或越跳越大。舞蹈中大跳动作在空中经过的弧线初学者搞不清楚,可用手势划出抛物线形,使学生们做到心中有数。加快了学习进程,同时也使学生知道运用科学道理变换队形,这样排练起来既准又快。

2.2 舞蹈无时不与力学原理有关

舞蹈是一种力的运动。重力、重心、平衡等概念的理解与否,同舞蹈表演质量、水平、更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对学生讲主力腿、动力腿、重心、转换、抬腿多少度,划圈多少度等等与其它学科相关的教学语言,学生接受快慢程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直接相关。如学生初学一位二位跳时,不知身体哪一部位用力和怎样用力,他们多半是撅臀式或用胸前拱,带动身体跳起。这种不正确方法一跳不高,二落地易跌倒,难以掌握身体的平衡。可用物理学“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原理,告诉学生跳是在蹲的基础上,加上起跳时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能跳起。对地面推的劲越大跳得就越高,让大家用力蹬地面,帮助学生找到了什么是用力和怎样用力,使学生循序渐进,跳得越来越高。另外,一些踏步、虚步的重心问题对舞蹈者的动作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搞不清楚就把动作做反了,所以每一动作都要讲清和搞清重心在哪条腿上。

在学习颤步时,让学生理解膝盖伸直向上时是物理学中的彈力,屈伸向下是靠惯性回到静止状态。这样做便轻松自如,既有彈性又有韧性。一些类似向上甩后再下来的动作都应告诉学生放松,随着惯性自然而下,避免因用力而僵硬,紧张。

2.3 联想朗读法

一些慢板及一些推拉回环动作(如云手、单手双手臂波浪、摇臂等),做起来应该是细腻、柔顺、圆润、耐人寻味的。可启发学生联想朗读,从中找出韵律和韵味。朗读时有抑扬顿挫、流畅回环的韵律美,语调、语流、速度恰当掌握,才会使人感到声情并茂,余音绕梁。做舞蹈动作也是如此,也要有抑扬顿挫,要舞情并茂,并帮助学生找出舞蹈的韵律。如云手等拉推动作的韵律在经过动作交替时的一刹那,要加力度、韧性和控制力,这就要有棱角、有力度且含蓄、细腻,增强动作的准确性和内在韵味。

3 知识与舞蹈创造力

舞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一般的舞蹈技能和情操陶冶,还要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获得舞蹈创造能力。

舞蹈创造,狭义的指艺术作品创作,而广义的则指对舞蹈作品的能动理解掌握和创造。一个舞蹈,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表现水平,这里有学生的表演能力问题也有再创造问题。舞蹈教学很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创作能力。而舞蹈创造又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舞蹈表现是严格依赖于形体动作的,既抽象又具体,除专业知识、技术、技巧外,如果没有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史、民俗学等多种知识就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舞蹈既然与知识有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就应当把各种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吸吮各种学科知识的“养料”。在教学中也要使学生兼受各种知识的培养,从而培养和增强她们的舞蹈接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校慧.东方艺术美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4.

[2] 孙美兰.艺术概论.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2.

[4] 何其芳.人民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

[5] 康德等.西方名著提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203-204.

[6]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