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争
【摘要】灾难性新闻报道由于其特殊性而广受社会的关注,灾难性新闻报道体现了媒体对于社会和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已成为衡量新闻媒体传播水平的重要指标,怎样对灾难进行新闻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研究课题,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对于媒体发挥其传播者功能,弘扬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报道多样化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一般分为自然性灾害和社会性灾难两类,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天灾”和“人祸”。与普通新闻报道相比较,灾难性新闻报道具有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点,故而一直是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是社会舆论的中心。中国作为世界上受灾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已经受到多次灾难的“考验”。因此,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不但是新闻媒体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更是衡量一个新闻媒体传播能力、传播水平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范围越来越广,但大多数灾难性新闻报道仍以灾难危害、救援工作、灾后重建为主,其间穿插对于领导人以及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虽能将受灾情况第一时间报道给全国人民,却缺乏灾难性新闻报道所应有的震撼。笔者认为,灾难性新闻报道应将报道的重点从叙述“灾”转变为塑造“人”,因为“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1],人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只有具体到人,才会真正惊醒每一个受众。灾难性新闻报道要去体现人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用“灾难”去烘托“人性”。
一、灾难发生,勿仅注意灾情
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大多数媒体都将新闻报道的焦点集中到对灾难本身的报道上,很多新闻媒体往往把各种灾难中的水、火、风当成主角,画面上最常见的是汹涌的洪水、干裂的土地、被地震和泥石流等灾害损害的房屋等,就是没有人的镜头。对灾情以及当时受灾结果的报道,已经成为受灾后新闻媒体第一篇报道的基本模式,千篇一律的报道带给受众的除了同样的新闻主题之外就是感官疲劳。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把报道落实到人身上,会使新闻报道更具价值。
2011年夏天发生的“武汉大学看海”事件,大多数媒体都将这次新闻的第一焦点放在洪水大闹武大的灾情上,之后就没有相关的其他报道了,倘若在报道的同时,将灾害对武汉大学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影响也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势必会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这些大学生在这样的灾害中表现得如何,这场灾害是否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这次灾难新闻的主体是武汉大学的大学生,而大学生则是一个个远离父母独自出外闯荡的每个家庭的希望,此时的新闻主体是大学生而非灾害本身,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孩子被大水围困在珞珈山下时,天下的家长有哪个不为之心动呢?每一个父母都会成为这场“看海”新闻的受众,时时刻刻关注着武汉洪水的情况,孩子在武汉上大学的父母此时一定会采取各种方法去安慰孩子、照顾孩子,让孩子在离开他们之后能够坚强地生活;孩子不在武汉上学的父母也会联系自家在有洪涝危险之地上学的孩子,告诉他们要小心洪涝灾害。此时,将新闻主体换成大学生父母,将父母的牵挂与担忧搬上荧屏,则受众就变成了每一个在外上学的大学生,本是“被关注的主体”成了“关注主体”,每一个在外上学的大学生看到电视上他人父母的焦急心情时自然会产生共鸣,主动和自己的父母联系,告诉他们自己很安全,已经做好了防护措施,请父母不必挂念。这不仅使灾难新闻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更大限度地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二、受灾采访,全方位、多角度
灾难发生后,由于灾难对现场以及对交通的破坏性,记者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灾难现场的画面,所以有经验的记者一般都对灾难现场的亲历者进行采访,为观众还原灾难中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
笔者认为应注重对四类人的采访:亲历者、亲历者家属、围观者、救灾人士。亲历者能够将灾难准确地描述给受众,由于是灾难的最直接经历者,他们的描述能为灾难性新闻报道提供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亲历者家属也是非常重要的采访对象,无论灾难是否对亲历者造成伤害,亲历者家属所表达的感情都是最真挚的,而他们最真的感情流露,通常是最震撼人心的,但是对于亲历者家属的采访,应注意分寸,因为灾难对于亲历者家属所造成的精神伤害是不可想象的;围观者并非是指我们社会生活中那一类围观的人,而是目睹了灾难发生的全过程,救灾过程中没有能力提供帮助的人,他们与亲历者不同,能够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灾难进行另一种诠释,并且更具理性,对灾难发生前后的资料进行收集时,围观者的描述往往成为最重要的一环;对救灾人士的采访可以得知最新的救灾状况,提供更多的灾害报道线索。一场“国殇”的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13亿人的心,一个从地震废墟中得救的亲历者的话语,顶得上众人无数句的激励。一位亲历者家属的呼天抢地,不知湿润了多少人的眼角!而那些拯救生命的仁人义士,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让多少人凝聚在了一起!在采访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采访者神态以及细节的拍摄,尤其是他们的感情抒发,在紧急情况下,有些问题采取靠“诉诸感情”方法可能更有效。[1]
三、灾难性新闻报道,选取好报道角度、活用好报道技巧
一个新闻事件包含很多新闻角度,一个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可能有多个,善于创新角度,想人之所未想,另辟蹊径,发现和运用新的角度,人有我新,就能在同质新闻竞争中独树一帜。[2]要将灾难性新闻报道做得有血有肉,除了要落实以人为主体的原则外,还要选取一个好的报道角度。一般情况下,灾难性新闻报道角度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灾难情景类、疫情类、破碎类、感恩类。选取其中一点对灾难性新闻进行报道并进行挖掘,可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在灾难情景类的报道中,对灾难本身及其情况的报道成为报道的主要方面,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就是一场“悲剧”,媒体通过对灾害进行客观性的描述,以抗灾英雄在灾难现场为挽救生命而与死神做的殊死搏斗,人们的表情、呐喊声以及对情景细节的捕捉等,都能够让受众的心与灾区人民连在一起。无数次抗洪抢险中,解放军组成“人坝”拦截洪水;汶川地震,四面八方的救灾人士冒着余震进行搜救。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呐喊,都深深地印在了受众的心中。疫情类灾难报道,没有灾难现场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但这里却有另一番情景:生与死在平静中度过,这里更多的是白衣天使的职业精神,见不到多少儿女情长。在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求生的愿望高于一切,救死扶伤则是这里的主旋律,挽救一个生命的喜悦、医治无效之后的痛哭流涕都将成为一个个让人难忘的镜头,这里没有灾难现场的荡气回肠,但当一个微弱的生命被救起、一个微弱的生命悄然逝去时,这样强烈的对比所蕴涵的情感,是无比强烈的。破碎类的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灾难对于家庭的破碎,尤其是对于那种“好人未有好报”、“天妒英才”、“特别的家庭被粉碎”的报道,采访一个最核心的、最饱含深情的人,让他详细地叙述出一个家庭灾难前的幸福和灾难后的残酷,最具有说服力。感恩类报道,则是灾难类报道中一类另辟蹊径的“温馨”报道,这类报道大多是一个英雄挽救了一个生命,是一首最佳的赞美诗。感恩类节目通过运用戏剧化的方式叙述,在一番探寻之后得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与救命恩人密不可分,将幸福生活的场景与恩人不顾安危挽救生命之景相结合,将会更加突出灾难中表现出的英雄精神。
四、后续报道,饱含深度、散发希望之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3],任何新闻报道都追求事件发生的“新鲜”价值,灾难性新闻也是如此,一场灾难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新闻价值,但笔者认为,对灾难进行后续报道,往往能挖掘出更大的价值,因为如果只是经历一场灾难的洗礼,而不去传播灾难传达给我们的社会精神,就无法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灾难是破坏社会常态的一类事件,它的种种特性要求新闻必须做出恰当的应对处理,作为报道组成的一部分,后续报道应该承担积极的社会心理疏导责任,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给社会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4]。对于灾难性新闻的后续报道,笔者认为应尽量使深度与散发希望之光并存,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当灾难结束,生活已恢复正常秩序,灾区已呈现希望之时,那些危急关头不惧艰险来灾区支援的英雄也到了功成身退之时,此时做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报道,让英雄们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让灾区人民表达对英雄们的情感,是再好不过的题材,而此时总结道:如果有机会英雄们再来,咱们要热情接待,把所欠恩人的情都补上……这样的报道,没有虚伪的客套话,灾区人民把这些救灾英雄当成朋友、当成亲人、当成一家人,这样的报道一定能带来很好的宣传效果:灾区人民不说报恩,但若英雄再来这里,一定要英雄感到家的温暖;英雄虽不图回报,但感恩的人民却将英雄铭记于心!后续报道不但要饱含感情,也要做出深度。一次大的灾难总会带给人们许多精神财富,对于国家和民族,我们很容易总结出万众一心、多难兴邦的民族精神,但宣传大知识、大道理、大精神的同时,更应该对每一个人给予精神的观照。对于受害者的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状况值得我们关注,“生活变了,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没了,因为失去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受害者亲人的诉说,是最具震撼力的,尤其当受害者亲属将受害人生前的愿望道来,此时已阴阳两隔,变为遗憾之时,对于受众会有深刻的教育和启迪: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爱每一个对我们重要的人。一个受灾老人对“白发人送黑发人”残酷现实的悲怆,一个孩子对失去亲人的失声痛哭,一个青年在灾难之后领悟的人生真谛,在经历了毁灭性的灾难后的坚强,只有关切到每一个人,才能带给受众更大的触动,去惊醒每一个人,激励每一个人勇敢地面对生活。
五、结语
灾难性新闻由于其特殊性,报道时不但要紧紧抓住“第一现场”,传播最重要的首次报道,更要突破以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报道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新闻。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不仅仅是对灾难性新闻本身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将新闻价值融入这些价值中,做出好的新闻,在受众感知灾难的同时,通过后续报道得到精神上的洗礼,让生者坚强地面对生活、珍惜生活,才是一个完整的灾难性报道。
灾难性事件由于其巨大的破坏性和影响性而备受社会关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不仅是衡量新闻媒体业务水平的一个标准,更体现出新闻媒体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新闻媒体而言,确定最好的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主题,选择最好的灾难性新闻的角度,制订最好的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计划,做出最好的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每一个新闻媒体都应该践行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劲松.浅议新闻角度的选择[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肖玉清.灾难新闻后续报道着力点——以“上海静安大火事故”后续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1(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