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站记者如何挖掘当地新闻

2012-04-29 00:44何显玉
新闻世界 2012年6期
关键词:挖掘

何显玉

【摘要】驻站记者要立足当地探求一条既适合所就职的报纸需要,又能为自己新闻事业打开新局面的路子,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当地重大突发性事件,对寻常新闻线索进行深挖细究,积极拓宽新闻题材;另一方面,驻站记者还须注意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以期自己的新闻事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驻站记者;本地新闻;挖掘

时下,各类都市报、晚报的总部集中在省城,各家报社毫无疑问也将省城作为新闻主战场,不惜用重兵争抢省城各类新闻,以便抓住读者眼球,拉动省城广告资源。如何从当地发现挖掘出报纸需要的新闻,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抢抓当地发生的突发新闻,当好重特大新闻的狙击手

所谓发生在当地的突发新闻,只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非专指当地政府倾力推进的重大事情,也非一般意义上诸如重特大车祸或是刑事案件等。更多是指外地读者感兴趣、且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这类事件成为外界读者了解那里新闻的一个窗口。驻站记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抓当地发生的重大新闻,及时提供给本报使用,抢当当地重特大事件的报道先锋。

某市某晚发生一起越野车撞倒母女俩逃跑的恶性事件,当地盛传车主是一外地药商,当晚宴请市药监局长吃饭,酒后连撞行人,还撞坏路旁设施。上百名愤怒居民自发与民警围堵逃逸越野车。驻站记者获悉线索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将所有情况一网打尽,还依靠与交警熟悉的铁关系,进一步追寻确认真相。当夜抢抓《越野车闹市撒野 撞倒母女俩逃逸》的独家新闻,报社排除阻力刊发出该稿,次日报纸在该市一时洛阳纸贵,在当地反响巨大,报道讲明事件的真相,也有力说明相关部门对此事的态度及作为,外界的许多误传不攻自破。事后,当地政府与公安及药监部门都很称赞这条新闻刊发得及时公正,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2、深挖细究,从寻常的一些线索中发掘精彩的新闻

新闻时时都会有,但是企图在一个地方总能撞到“重特大事件”,那是很难的,即使有,或因为“重大”,相关的报道渠道也会被莫名卡住,使新闻胎死腹中。驻站记者需要学会从寻常的一些线索中发掘出精彩的新闻,把功夫下在深挖细究上。

2009年9月15日《新安晚报》刊出一则有趣新闻,披露某市城郊一个村里上百对夫妻笑嘻嘻去离婚。眼下离婚已不是新闻,但是这看上去是小事,驻站记者却能从表面现象中看出本质性的真相来。记者从区婚姻登记处了解到,短期内该村办理离婚的有百对之多。虽然这么多对夫妻在办离婚,可没见到哪个家庭为离婚发生争吵。有80多岁的老夫妻,还有刚结婚的小夫妻,许多人都是笑眯眯来办理离婚的。由于办理离婚者太多,婚姻登记处的离婚证都不够用了。记者又赶到这个村,看到村子周围矗立着多幢楼房,是正要改造的“城中村”,据称只要办理了离婚手续,一户可以变成两户,在拆迁中多获得一些补偿。记者还到开发区了解到,当地在开展“城中村改造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涉及上千农户。

此则新闻调查刊出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了这种非正常局面,也通过渠道引导居民摒弃不正确的企图,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

对寻常的一些不起眼的小线索,深挖细究,看似费时费力,这也是对新闻线索反复认识深化的一个过程,从寻常中探求真相,这能从“小事”中做出大新闻来。 曾有个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叫《我的兄弟叫顺溜》,新安晚报驻六安的记者获悉该剧曾在古城寿县拍摄过,他进一步挖掘后发现,当地人称寿县古城墙上留下两个不并起眼的铁钉子,正是拍该电视剧时未及清理留下的。记者写了则新闻,编辑胡佩为新闻取名叫《顺溜,寿县喊你回来拨钉子》,此事涉及到古文物的保护问题,正好发生一些剧组常有损坏古建筑物的事情,这则新闻一时间成为网上窜红的热门新闻。

3、拓宽题材,把新闻题材往别处迈一步

很长时间以来,都市报驻站记者误以为社会新闻就是“血色性”类的负面案例,泡在其中与车祸堆里找新闻。驻站记者必须自觉积极的尝试,拓宽题材,把新闻往别处迈一步。

巢湖柘皋养鱼户一次死掉许多鱼,死鱼漂在塘里,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壮观的场面下隐含有养殖户难以言说的悲伤。何况这些死鱼不打捞上来肯定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柘皋河是巢湖的重要支流,其水最终还是排放到巢湖。驻站记者了解到这类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他充分收集素材后,没有就死鱼论死鱼,而将这起事件往深处作了引伸,挖掘出更大的社会意义来。

其次,驻站记者还须注意从从下几个方面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以期自己的新闻事业更上一层楼。

1、心中要有阳光,笔下才会有温暖

都市报要尝试着使新闻变得有温度、有表情,给读者些许温暖与亮色,不能一味将负面的新闻扔给读者,造成读者巨大的心理压力。

读者早晨到办公室翻看报纸,看些阳光积极有益的东西,远比看那些下三烂的负面新闻,要更给人以积极影响。现在一些都市报陷入一种误区,尽去搜索那些精神垃圾,放大痛苦与灾难,胡乱堆一堆垃圾新闻上去,这是新闻人不思进取,不肯下功夫打磨深度报道的结果,全然不顾读者的承受能力。

有一年寒冬,民警跳进冰冻的河中救起一位落水的少妇。驻地记者在新闻中特别点明落水少婦是“神经病”,类似的情况经常出现在这个驻站记者的笔下。到底怎么了?后来询问他得知,在现场听围观的人说她是神经病人,就写上了。还有一个记者到长江边探访数十年孤守一座古塔的老太太,那位从不求任何报答的古稀老太,慈眉善目,记者临离开时,她还蹒跚着追出很远,非送一个苹果给记者吃。大江边,斜阳下,布满炮火弹坑的古塔,慈眉善目的老太.......多么美妙的一幅人生图画啊!可是记者文章中却极力渲染这个老妇人患子宫癌的事情。

为什么驻站记者的眼中,往往只有生活中那些不好的东西呢,写一个人,总能给她身体或是精神上加上莫须有的毛病呢?不是我们采访的主人公有毛病,而是我们驻地记者思想意识中出现了毛病,眼睛里看不到生活的幸福与亮丽了!都市报的新闻,要透出积极的意义、温暖的阳光,给人上进、给人美感。

2、在新闻的有趣性和独特性上下功夫

远离报社总部的驻站记者,要跟报社记者拼新闻的重要性与主战场读者的贴近性上,有着先天不足。扬长避短,可在新闻的趣味性与独特性上下功夫。

2011年9月14日《市场星报》用一个整版篇幅报道了阜阳市一位终日被绑在椅子上生活的病人女孩子,她手脚不能动,用下巴打字,写出了400多首诗歌和散文,而且图片与采访中笑声不断,文字间跳跃的这位乐观女孩从生命深处溢出来的笑声给人很强的感染力。《新安晚报》 曾报道一位高校老门卫,痴心不改十多年,工作之闲潜心创作长篇历史小说,而且分章节拿给大学生们读。更有趣的是他老婆平时节俭到傍晚时上菜场捡菜叶子,揽下全部家务,对丈夫创作全力支持,而且非常为他骄傲。这些“新闻”都一直存在那里,只需要记者去发现挖掘,用点功夫挖掘这类素材,写出困境中的战斗,绝境中的笑声,就会给人鼓舞,给人力量。

3、学会取舍,抓大放小,握紧拳头出击

驻站记者每天通过不同渠道会接收到许多新闻线索,条条都舍不得放弃,一天到晚在外面跑现场,条条新闻都浅偿辄止,蜻蜓点水一样,顶多告诉读者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已。其实,在获悉线索后,要学会比较,舍得舍弃一些线索,而集中时间与精力对其中的一些线索跑深跑透。

有的驻站记者天天都能写几个案例传回报社,条条都只是几百字,他完全按照编辑修改后上版的模式写初稿,自认为不需要太多的素材,因而在采访时也很草草了事。有时编辑编稿子时发现里面可能还有更加吸引人的素材,打电话问他,也是一问三不知,因为他根本没有掌握更多的信息。有一个城市曾发生一把火烧死祖孙三代人的惨事,这三代人进城谋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与情节,但是,驻站记者仅对这个新闻当作一个突发小案子,草草三四百字了结了,甚至连姓什么也没讲清楚。其实,驻站记者遇到这样的事情,应投入新闻中,跟死难者亲人们一起流泪,搜寻他们生前的故事,将这祖孙三代人“复活”,还原成生动传神且有故事、富有动态交流的场景。

4、驻站记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点

清除一个思维定势——自认为是老记者,而且写出过“好新闻”。拳怕少壮,驻站记者不能以为自己是“老记者”,曾写出过被人称道的新闻,而忽略了知识、观念的更新。無论是新闻题材,还是写作方式上,不求新创变,对驻站记者来说都是很致命的伤。报纸在不断进步,也在不断革新求变,唯有不懈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方能立足晚报!

除了自身的学习创新之外,作为报社应当从组织措施上对驻站记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像新安晚报社对驻站记者采用招驻站记者轮流回总部跟班学习的轮训制度,与总部记者一同采访实战,在采编大厅常年留有空位子,好让驻地记者来报社工作。他们近距离感受采编氛围,获知报社对新闻的取舍,与同事间交流切磋,弥补了他们独自作战时的诸多空点,无论是在新闻的方向感,新闻敏感性上都会大有提升。还有一种有效办法就是对驻地记者有目的进行易地调换,避免他们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对原本是新闻的线索见怪不怪了,也避免因为熟人说情,对真实的新闻下不了手。调换个地方采访,会有新奇的发现,将优质新闻资源充分挖掘出来。

(作者:新安晚报社编委)

责编:刘冰石

猜你喜欢
挖掘
高中物理课程资源体系的挖掘与研究
初中英语老师如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挖掘“文本”空白,读悟表达补白
创设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模式
深入挖掘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德育开花结果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