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俊 甄东霞
【摘要】在都市类媒体的报道中,城管的形象负面居多。但近几年,城管在媒体报道中的负面形象开始逐渐转变。都市类媒体对城管形象的建构过程,即是媒体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的过程。
【关键词】都市类媒体;城管;形象建构;舆论监督
城市环境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对街头摊贩的管理却日益成为一道城市难题。多年来,城管执法队员与街头摊贩时常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在都市类媒体的报道中,城管负面形象突出,“城管”一度成为暴力执法的代名词。但近几年来,随着城管队伍文化层次的提升和执法方式的改变,媒体和公众对城管工作的深入理解,以及城管部门对媒体作用的重视及与媒体关系的转变,城管在都市类媒体中突出的负面形象开始逐渐转化,正面形象的新闻报道在数量上有所上升。
一、城管成为负面形象代名词
都市类媒体的报道中,城管形象一度被“妖魔化”,这不是没有缘由的。一些地方的城管队员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屡屡与摊贩发生冲突。2008年1月,“湖北天门城管打死人”事件震惊全国,在公众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新京报》等全国多家媒体都对事件进行了报道。今年元宵节期间,黑龙江双城市的城管队员以占道经营为由将商户摆在门口销售的元宵强行没收,送到敬老院做慰问品,引发公众强烈批评,全国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而今年3月,云南昆明官渡区又发生一起城管与商贩冲突事件,城管与商贩都有人不同程度受伤,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媒体关注。
治理和维护城市秩序是城管的本职,一个城市的整洁有序,离不开城管队员的辛勤工作,其存在的价值本应受到尊重。但在都市类媒体的报道中,作为执法者的城管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作为违法者的小贩却备受同情。平心而论,媒体不能因为一部分城管队员的非法行为,而以偏概全否定整个城管队伍,但长期以来,整个城管队伍在媒体报道中形象不佳,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二、城管被“妖魔化”的深层原因
在都市类媒体中,城管被打上无理、蛮横等烙印。深层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城管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差,城管队员暴力执法事件时有发生。都市类媒体以事实为依据,以符合新闻规律和媒体性质的操作建构了城管形象。部分城管队员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执法方式上简单粗暴,缺乏人文关怀;小贩们属于弱势群体,虽然从本质上属于违法的一方,但在城管暴力执法的情况下,更易博得媒体和舆论的同情。都市类媒体主打亲民牌,关注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活,城管与商贩的矛盾冲突必然是都市报的关注点,并以自己的视角对城管形象进行解读。
二是一些都市类媒体对城管部门带有偏见,导致报道模式的“选择性”失衡。一些媒体为追求“眼球效应”,热衷报道城管执法的负面新闻,而对其改善工作方法的努力视而不见,甚至进行主观曲解。某都市报曾刊发过一篇评论文章《“敬礼”,执法就文明?》,新闻背景是某市规定城管施行先敬礼、告知,再执法的“三步走”文明执法程序制度。这项举措使小贩得到了基本的尊重,有利于化解矛盾,构建“人性化”执法新格局,本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城管一‘敬礼,执法就文明了?”这一反问明显带有媒体对城管执法的偏见,只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产生负面的舆论导向。
三是城管部门与都市类媒体沟通不畅,没有把舆论监督当做推动工作进步的外在动力。在事件发生后,对媒体的采访采取推诿、回避甚至阻挠的消极态度,从而导致媒体对于城管形象的建构更加趋于负面。
三、都市类媒体报道中城管形象的渐变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体制的不断完善,城管部门在执法方式、工作作风上的努力改进,我们注意到,都市类媒体的报道中,城管形象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是关注城管新的执法形象和方式。成都市推出“妈妈城管”,《成都晚报》以《“妈妈城管”亮相成都 温柔执法帅小伙满脸通红》为题进行报道,指出女性作为城市文明劝导员能弱化与违法人员的矛盾,200名“妈妈城管”上岗“柔情执法”,不仅维护了城市文明,更用其本身的文明方式,诠释了文明的涵义,而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道靓丽的風景线,改变了城管形象。安徽合肥的城管部门设立委屈奖,规定城管队员被摊贩辱骂、殴打时,打不还手、骂不还手,理性克制,文明执法,就能受到“委屈奖”的奖励。南京城管用“眼神执法”管理违章小贩,避免冲突。当地都市类媒体都给以了正面报道,并且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反响。
二是关注城管队伍文化层次的改变。《楚天都市报》刊出《“80后”硕士美女当城管》一稿,写武汉汉口江滩客运港门前竖起“城管双语服务站”展板,9名着新式制服的城管队员亮相,清一色的大学生,其中4人是硕士。她们经严格的公务员考试被录进城管系统,成为街头的城管执法队员。北京一名大学生城管队员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4年来的工作经历结集成书,取名《城管来了》,多家都市类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将一名普通城管队员的经历、感受、思考与公众分享,使公众了解到城管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城管也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都市类媒体报道中城管正面形象不断增加,其对城管形象建构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在于政府部门的自省,还在于政府部门对媒体监督观念的转变。《江南时报》记者采访南京市城管局局长时,这位局长感慨说后来他们逐步认识到媒体是小批评、大帮忙,因为媒体的不少报道切中了城管队伍的体制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对工作是有实质推动作用的。
从都市类媒体对城管形象的建构变化中,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政府部门应该善于利用媒体,架起一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桥梁,加强与市民的互动,借此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媒体也要善意批评,理性建议,与政府共同营造积极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张福俊,辽宁日报;甄东霞,延安大学)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