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伟
【摘要】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落实“数学阅读”,可以突破数学学习的瓶颈,提升数感;可以畅通数学语言的交流,疏通数理;可以关注生本教学的机理,强化数趣. 实施“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把握“数学阅读”的时机,耐心指导“数学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阅读;问题;思考;策略
你听过 “数学阅读课”吗?你关注过通过“数学阅读”提升学生数感这样的话题吗?长久以来,“阅读”一直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研究往往少有问津. 教师对“数学阅读”的无意识忽视,无形中错失了许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机会,造成了数学学习效率的低下.
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说过:“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确实,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简洁精要,甚至是精心设计的语言,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该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 所谓“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那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呢?
一、积极创造阅读机会
数学阅读也需要材料和时间:材料主要是数学课本,而学生的时间就是课堂和课外.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给学生创造阅读机会.
首先,要充分使用好数学课本. 数学书是一位最严明的老师,教师要研读它,学生更要研读它. 现行的数学课本上有很多可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如数学概念、运算规律、性质、“你知道吗?”等,对于这些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在学生理解后也要让他们通过阅读来规范语言表述,从而巩固学习.
其次,老师可以有计划地少布置一些笔头练习作业,留出适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如课前布置预习阅读,课内进行针对性阅读,课后进行复习整理阅读. 把布置的阅读任务与笔头作业同样重视对待,并且建立起检查反馈机制. 这样就在外部形成了迫使学生阅读的大环境,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阅读机会.
二、耐心指导阅读方法
数学教师要注意自己阅读的方法,为学生作出认真阅读的良好示范. 也许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已经充分把握好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但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是生疏的,他们需要一步一步熟悉起来. 学生从我们教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 所以教师不仅要以身示范,还要认真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这样,学生对数学阅读也会更加关注,更加得心应手.
1. “咬文嚼字”地读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数学阅读. 数学知识的逻辑严谨性及“言必有据”的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与其他阅读的不同. 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有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跃式阅读或浏览,甚至可以一目十行,而数学阅读则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认真细致地阅读并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一般都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真正动脑思考.
2. “圈圈画画”地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有效地数学阅读. 囫囵吞枣总会错过很多好味道,不分主次、轻重的阅读地必然是低效辛苦的. 对于数学中的概念、规律、性质、题示等的阅读要找出关键字、词,进行分析理解. 如“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等概念,教师让学生读时,点拨其在“完全重合”、“只有”等字下面加上着重号,注意重读,让学生仔细体会 “完全重合”、“只有”等的含义,思考能否去掉“完全”、“只”等字或词.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达到准确掌握知识的目的. 要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关键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关键词的意义,不要受题目中个别词语的影响,才不会掉进编写者设下的“陷阱”,才能扫清审题中的障碍,对题目的意思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手脑并用,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3. “分解对比”地读
对于数学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习题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分解对比”的方法进行阅读.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甲数是乙数的■”与“乙数是甲数的■”这两个条件的不同,可让学生反复读,对比读,甚至让学生分角色把每个条件里的词语分解开来读,读出它们的联系,更要读出它们的区别. 再如,“鸡是鸭的■”与“鸡比鸭多了■”,“做了5天完成任务”与“又做了5天完成任务”,“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比的基本性质”三个性质的理解等,都可以给学生提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条件,让学生在读中区别,在区别中读,读出区别,便于理解,这样便于掌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同样,“读数百遍,其理也自见”. 让我们一起来“读”数学吧,读出疑惑,读出区别,读出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提升数感,疏通数理,激发数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