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庆赟 王辉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国家创新型人才和企业的摇篮,掌握其发展状况并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保障其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令指导执行不力,监管贯彻折扣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的症结所在。针对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通过迁移应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其实践活动,以提高和加快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率。
[关键词]创业教育;PDCA模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21-02
大学生创业园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基础工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最佳平台,因此对省级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对江苏省高校2000个自主创业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944份)调研实证为研究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对各大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以及各自管理运作模式的对比分析入手,总结出目前江苏省内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的主要特点,并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与解决方案。
1目前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现状
1.1宏观政策及社会环境条件状况
(1)硬件条件及制度政策基本具备,但执行理念和思路尚未成型。国家出台的给予大学生创业优惠和照顾的政策实际操作层面工作大多停留在表面。62.35%的调查对象认为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或者实际帮助不大。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不完善,审批手续烦琐,条件门槛高,办事效率低,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导思路,见效慢,激励低,拖延空置,流于形式。
(2)创新创业理念的相对淡薄,人们对创新创业的收益预期降低,成本预期提高,从而提高了创业激励条件满足的门槛。社会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却未给予相应的认可,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群体对于创业也未能形成系统清晰科学的理性认识。94.44%的大学生对于有关创新创业不够了解。
1.2高校发展创新创业基地工作现状
(1)课程设置形式化,缺乏系统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被作为附属学科对待,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未被足够重视,教材体系在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上对创业者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2)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践,不能胜任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大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具备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和模式难以脱离以理论传授为主,难以与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1.3创新创业大学生主体自身条件
对于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47.22%认为创业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33.96%是因为生活和就业的压力无奈选择创业。
大学生具有学习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创新意识等优势,但88.91%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未来缺乏信息,其创业热情感性多于理性,缺乏商业经验,无法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和清晰表达创意的市场价值,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对创业中的困难认识不足,97.01%的调查对象尚不具备创业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能力素质,难持之以恒。
2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展的主要模式及探索同学合伙制团队人员素质水平比较接近,能力互补,能够有效分担个人创业的压力,信任感较好,但以同学之谊替代规范的团队管理制度约束力较弱,难以确保团队的有效运作。
导师+学生合作制优势主要体现在创业所依托的技术成果往往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明显的竞争优势,技术研发可持续跟进以及人力资本配置成本较低等方面。但在高校范围内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导师科研教学任务繁重,不能保证及时充足的给予支持保障。并且师徒配备比例不合理,导师+学生合作制严重加重了导师的任务负担。
综合同学合伙制可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最多的特点,并针对大学生个人能力欠缺的问题,引入导师+学生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模式。将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让其成为创业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帮助树立起创业主人翁的责任和意识。导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其解决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并逐步退出创业团队直到其能独立运作。
3概括总结出改进建议对策
3.1建立严格科学的创业团队选拔体系,配备优良的师资指导队伍,打造创业实践品牌,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形成一种创新创业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计划竞赛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通过树立典型学习标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开展创业实践。小范围试点,成功经验分享转移应用到其他范围。
3.2建立项目运作监管指导小组,及时有效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PDCA循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过程监管,及时对成功的经验推广加以标准化,并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和预防,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周而复始地进行,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见图1。
EPS;S+5mm;X+5mm,图1PDCA循环控制模型
该模型以导师和学生主体确立运作项目为基本前提,以是否立项为中心,若确立运作项目,则沿着“主体贯彻执行,实现运作目标;主导实现支持,满足主体需求”的主线发展,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重复下去;若未能有效运作,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经过双方调整改进,最终实现项目有效运作,见图2。
EPS;S+0mm;X+5mm,图2基于主导+主体模式的需求偏好PDCA激励模型
4结论
政策落实过程贯彻不力是影响其效果转化的主要障碍。缺乏明确有效的行动指导体系是造成过程主义的首要原因。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在曲折中前进,存精去糟不断地总结修正是必然经历的发展过程。PDCA循环模型结合“主导+主体”制的激励监管体系是目前创新创业现状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魏圣君,诸昕雯.以创业带动就业——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144-146.
[2]周孟然,李良光,杨茂宇,等.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26):251-252.
[3]范晓清,林伟,沈洁,等.大学生创业基地运作管理探讨——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例[J].科研管理,2008,12(28):44-55.
[4]李宏国,胡兴祥,宋之帅.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透视[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6):55-58.(W%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