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素芹
(常熟理工学院 教务处,江苏 常熟 2155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区分了“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人才,首次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探索、借鉴国外应用本科教育以及院校发展和理论研究的结果[1]。与传统学术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非常强调实践动手和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方式。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科知识体系、解决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知识技术的现实应用、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实践育人”的强烈意识,自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部等七部委于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坚持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专门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当前,实践教学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论。实践育人,是与传统的“理论育人”或“知识育人”相对应的一种育人理念,是指以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和书本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从实践育人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各种实验、实习、实训、调查研究、毕业论文或设计等;二是与第一课堂相对的第二课堂,如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体育文艺竞赛活动等。第一类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环节,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直接组成部分,纳入教育教学考核的范围,是“必修”的,学校(其代理人是老师)往往是指令下达者,并对这些活动有系统的、严格的管理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因此,这些活动具有强烈的专业性,是专业教学从理论向实践的延伸,在这类活动中,学生仍然主要生活在“科学世界”而非“日常生活世界”中。在第二类活动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指导,但并不对活动本身进行实质性干预,这些活动构成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与第一类活动强烈的专业性不同,在第二类活动中,更加强调的是综合性、应用性、实用性——只有当这些活动同时也是专业活动之时,才会更加强调其专业性。
大力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2]。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应当协调发展,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注重使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因而应用型人才具有注重应用的实践性特征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3]。由以上这两个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所决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别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显然,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仅凭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下水学游泳”,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来学习、锻炼和提高。“实践育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使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有机融合,有利于使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传统的理论取向向实践取向转变、从比较单向的注重知识“内化”向双向的同时注重知识(技术)“外化”转变。
高校“实践育人”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亲身参与,其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对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养成也是全方位的。这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符合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对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意识的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同时必须注意不能用简单的“训练”的形式来提高,因为单纯的“训练”容易造就能力强而综合素质差或发展不全面的学生。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社会抱怨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学生职业素养差的另一面。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低、认同感差,从更深的层面影响着其能力的发挥。“实践育人”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不仅使学生增长才干,同时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自身所从事的活动的认识和认同。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将实践环节放在格外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须举措,也是塑造应用型人才的内在品质的需要,更是新建本科院校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的校园文化的需要。如果说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坚持的是“学术为本”,那么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则应坚持“以用为本”:将应用、实用、有用作为价值追求和安身立命之本。离开了“用”这种特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而困难重重。人们常说,办高校就是办一种氛围、办一种文化,这种说法虽不免失之偏颇,但却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不教之教”的最高境界。“实践育人”环节的不断强化,将使新建本科院校上下逐渐认同实践、应用的价值,最终形成一种“以用为本”的精神文化气质,这对于学生、新建本科院校和地方政府及其行业、企业都是极为重要的。当然,在强调贯彻“实践育人”理念,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实践育人问题[4],要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文化,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行深层次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育人走向人文关怀。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后确立了“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新建本科院校应当进一步突出实践育人功能,将“实践育人”的理念固化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内化在师生教育思想观念里,落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上,显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
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应用型取向,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理念。如常熟理工学院在分析应用型人才基本特征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确立了“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注重学理”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亲近业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强调了“实践能力强”的要求,其人才培养理念也蕴含了注重实践应用和与业界融合等“实践育人”的思想。为此,新建本科院校落实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贯彻“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当特别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力求做到“四个符合”:一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贴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二是培养规格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体系安排符合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本科为本、学用结合”,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实践应用;四是教学方法改革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专业与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开展合作教育来落实“实践育人”环节。合作教育是高校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互利共赢、双向参与为原则,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将学生置身于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中,可以达到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合作教育管理协调机构主要负责专业性的实践育人活动;实施“一体两翼”(一体即教学主阵地,两翼即学生日常管理和课外活动)素质教育,构建多元化“实践育人”的整体格局,优化整合实践育人资源,着力加强实验平台建设、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建设和创新训练平台建设;按照以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素质拓展计划》、《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标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规范指导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实行校企共同指导论文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偏向应用型选题;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为学生参与各种学科、专业、行业竞赛搭建平台;还应当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包括理论学习型社团、科技创新型社团、兴趣爱好型社团、社会公益类社团等)建设的指导,鼓励他们自主开展活动。在制度保障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不断加大对实践育人的经费投入,积极通过省市共建、校地合作和自主投入等方式,建设各种实践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资助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竞赛、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重点课题,设立省、校、二级学院三级科技创新项目。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整体性,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育人的目标体系,以整体优化为原则设计实践育人的内容体系,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广度与深度的统一。要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适当的经费资助。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但比较宽泛,不易深入,必须与专业性的实践相结合。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强一般社会实践的同时,应当对专业实践精心组织,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中,国内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特点,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索,如“订单式”、“整体合作式”、“冠名班式”、“订制式”、“嵌入式”、“项目导向式”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如常熟理工学院)在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凝练这些模式的共性特质,整合形成了一批跨学科专业的“行业学院”(如汽车学院、光伏科技学院、服务外包学院、电梯学院等),即“行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为:学校与行业及其企业进行“实体合作”,依托相关专业建立二级学院,双方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打造职业训练平台,面向整个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行业学院”以行业(实践应用)为导向,“专业学院”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导向,二者全面交叉又不完全重合。“行业学院”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与“术”分立、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难以有效融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等问题,“行业学院”使学校与行业形成紧密关联的“发展共同体”,既拓展了学校学术发展外围,又深远地影响了行业自身的发展。
[1]顾永安,陆正林.推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与建议——基于部分省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文本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
[2]赵跃宇.深化认识有效推进实践育人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3]顾永安,许霆,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5-176.
[4]李成.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大学实践育人[J].社会科学战线,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