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和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若干问题探析

2012-04-02 04:29何东亮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办学院校

何东亮

(常熟理工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常熟 215500)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经费、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十分明显,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各高校纷纷构建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在构建和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质量保证体系缺少质量文化的理论支撑,没有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多元质量观;教学过程的质量标准不完善,特别是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特点不相吻合;还没有建立起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质量评价过程没有注重吸收行业及企业人员的参与,形成性考核、过程考核等质量考核方式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部分教职员工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全员参与性认识不足,在质量监控过程中消极被动,致使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效能弱化;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过程中不考虑知识分子的人格特点,过于刚性的评价和监控挫伤了部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构建和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应该同时重视质量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校内教学质量保证与校外质量监控相统一、注意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及教师不同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

一、质量文化与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质量文化原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与现代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主要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影响质量的物质基础、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管理思想、行为模式、法律制度、传统习惯等因素。质量文化的定义提示了如下内容:一是质量文化的深层部分是质量价值观和意义系统,起外显形态为体现在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中的各种符号;二是质量文化随着组织特性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三是质量文化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大学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以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体现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引导人,高等学校又是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创造者,因此,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根本途径,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如果割断了质量与文化的联系,任何质量管理都只能是不必要的冒险。文化是质量管理的精华和灵魂所在,只有通过先进的质量文化才有可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1]高等学校的质量文化通过共同的理想、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发挥着无形的质量管理功能,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应把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学校上下都应将提高教育质量成为自觉的理念和行为的准则。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已建立了校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但由于学校自身缺乏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加上办学理念和特色还未形成,导致质量文化建设较为薄弱,使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本身缺少大学精神文化因素的有力支撑,在组织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受到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消极对待。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构建校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要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办学理念对教育质量的引领作用。大学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办学者对学校办学思路与方略的高度概括,是对大学理想的目标追求和对办学行为的理性认识。大学办学理念作为办学思想的精髓,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引导师生的灵魂,主要反映的是学校领导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核心使命。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在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在进行教育质量管理时,其质量目标定位、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基本教学条件等一定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好科学合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质量价值观是高等学校质量文化结构层次中的深层范畴,是核心要素。不同的质量观形成各不相同的本科教学评价准则,因此,质量价值观引导着整个质量活动,使各高等学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质量文化。树立正确的质量价值观,能对师生员工产生内在感召力,使他们产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并将个人的质量意识和目标融入到集体的质量观念之中。事实上,多元世界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政府往往较侧重以社会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强调对社会有用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以个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重视高等教育为个体未来的幸福所创造的机会;而在知识为本的价值观指导下,就会将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作为考察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满足学生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只有以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而确立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指导校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重视教育质量的制度化建设。制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制度层面主要涉及与教育质量有关的一系列系统的质量标准、操作规范、奖惩制度等文件,它也是高校质量文化的显性体现,对广大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起到规范和激励作用,具有价值引导功能。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据自身定位和特色建立起与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相配套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以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估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过程和各教学环节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的操作程序,

第四,加强质量文化宣传与组织实施。质量文化是构建高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质量文化宣传、强化质量意识则是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环节。学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加大宣传高等学校质量文化,营造和谐的高等学校质量文化氛围,提高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执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自觉性。如在全校积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研讨班、专家报告等明确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了解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可以运用校内的报纸、刊物或编写有关高等学校质量文化的宣传册,全面阐述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认识、内容、价值观等等,呼吁广大师生重视质量、关心质量,并形成提高质量的强烈意识;组织各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深刻理解质量问题对于学校的生存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内涵及标准制定的价值意义。通过质量文化宣传的不断强化,使质量意识真正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才真正进入到了质量文化的境界。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与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关心人的需要和生活,关爱人的生命和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坚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准则和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来看待,而不是仅仅将他们看做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管理的本质是调动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更强调教育观念的人本化,以及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以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合理使用人、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始终将人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地位,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人的因素作为教育质量管理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质量是靠人来创造和保证,高等教育的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只有充分注重人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发挥作为质量管理主要参与者教师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实教育质量管理,保证质量的持续提升,最终达到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将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应用到校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中。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其实是一系列质量管理认证标准,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被国际认证评审机构唯一承认的质量保证体系。ISO9000标准对每一项工作都制定了明确的规范化文件,规范每一个部门和个人的工作行为。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评估,转变为对过程的实施监控,也就是对实施全部过程的监督管理。这种科学的工作程序、精确的职责分工和严格的管理监控,使高等学校职能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教学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加强了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但高等学校在借鉴企业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时,也必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最终成果是没有生命的产品,管理的实质是处理人、机器和产品质量问题,而教育质量管理所要解决的几乎都是人与人的问题,教育质量的最终成果也是人;二是企业工具性管理成效的即时性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鉴定的滞后性问题,单纯的工具性导向的质量管理很难完全解决高校所面临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无法得到社会对大学质量的认可。“真正的质量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对所做的事情充满了自信和骄傲的人们。如果你相信只要写了 ISO程序或是作业指导书,人们就能像机器那样自动服从,那么这种想法就太天真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很难奏效”。[2]因此,如果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和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象企业管理一样以监控为主,将教师视为监控的客体,使监控仅仅围绕当前的某种需要而展开。这就使教育质量的监控及整个监控体系都带有强烈的工具性色彩,将教师曲解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工具性对象和一个纯粹的客体,从而丧失其主体性和主动性。这些都会使教育质量保证实体系仅仅流于形式,难见实效。而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去管理教师、激励教师、培养和塑造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这一主体在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迫切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给予他们充分的主人翁地位,让每一位教师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和潜能,调动起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注重质量,主动迎合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如在构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注重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重视全员参与意识的培养,重视技术、管理、人员等诸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全面协同作用;在具体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学校教育管理者要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各个环节和教学过程各项质量标准,正确对待具体的教学评估问题,通过讨论和沟通,达成共识,形成质量观念的融合,营造质量管理的统一意志和行为。

三、校外监控与校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政府和社会监督与高校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宏观监测的机制;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只有建立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校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质量控制,是在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保证教育质量的有组织、有制度、有职责、有标准、有秩序规范的有机整体。学校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高校的一种自律行为,它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保证高校行使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以实现学校对社会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的承诺。

教育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要素是一种相互制约关系,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高等学校自身建立自我约束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必须得到学校外部的支持帮助,内外合作,才能全面保证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因此,外部质量监控与评估措施是完善学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内部教育质量保证措施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关键,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证通过学校建立质量标准,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建设,形成全员参与的全程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外部质量监控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汇集企业、行业及政府部门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高校可以根据外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信息反馈,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改课程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标准等,来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外部质量监控还能推进建立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互动机制,有利于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并能为高等学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改善生态环境,争取社会更多支持提供发展良机。所以,只有坚持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才能有效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政府是外部监控的主体部分,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省教育厅)通过制定高等教育评估的方针、政策、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教学评估,从而实现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监督管理。目前,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工作已基本完成,该轮评估的主要对象是新建本科院校。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是在教育部评估中心和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研讨、修改而成,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又广泛听取了有关专家、新建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意见。新方案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了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学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全国同类学校中的位置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承担的角色,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办学类型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从而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突出了教学中心地位。要求学校各级领导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要具备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和谋划发展能力,能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学校的改革、谋划学校的发展,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三是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明确新建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及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方案指标体系中,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硬件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教师的行业、专业背景及实践指导能力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四是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将校政企合作办学看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学校要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多种形式增长学生的应用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是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是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学校是否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信息收集与分析、评估与反馈、管理与调控等方面保证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已成为考察的主要指标。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管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反映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信息,我们在构建和实施校内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一定要重视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对教育质量的引领作用。

高校在重视政府对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政策导向外,还应重视其它外部监控的作用,如听取用人单位和产学研合作机构对学校教育和毕业生的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注意吸收学生家长、毕业生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质量提出意见和看法。

四、教师转型发展与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和外部形式上已具备了进行本科教育的资格,但很多高校在基本办学条件及内涵建设方面远未达到真正本科教育的办学水平,他们面临着从结构、形式到内涵真正实现由专科向本科的转变。这种转型的成功与否,对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转型”意味着学校发展正经历着质的变化,是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更高级的平衡状态的过渡。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的转变、办学层次的转型、办学类型的转型、办学基本条件的转型、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转型等。其中,资源要素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顺利转型的硬件基础,在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各类资源要素的转型中,师资的转型最为重要。教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最重要的资源。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与专科学校师资队伍有着根本的不同,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理论基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来培养,所以要强调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和应用,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应用型、双师型”教师,他们应是一支能够培养从事生产、教学、服务、管理等各种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优秀高校教师队伍。

由卡曼、赫西和布兰查德提出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下属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这些人对于执行某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第二阶段,这些人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足够的技能;第三阶段,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第四阶段,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让他们做的工作。因此,在第一阶段下属需要得到具体而明确的指导,在第二阶段管理者需要采取高工作一高关系行为,为下属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第三阶段中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在第四阶段中,领导者不需要做太多事,因为下属愿意又有能力担负责任。[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意义在于,随着转型发展,教师队伍也将由不成熟向成熟逐渐过渡,质量管理必须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不断促进广大教师从低成熟度向高成熟度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基本属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一和第二阶段,这也正是形成持续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期。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基本条件薄弱,各种教学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利用,教学管理缺乏规范和成熟经验,尤其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这种种因素都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如就教师队伍来说,教师入职后对体制的依赖性强,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发展意识普遍淡薄,专业发展的敏感性欠缺,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主动筹划与管理。所以不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方面的活动,多是在外界的要求下(如职称评定),为了达到某种规定的标准,而被迫去参与,缺少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尤其是很多处于专业发展初期的年轻教师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到学校工作或是从其他高校调动过来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本人又缺乏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随波逐流,不能有效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和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转型中的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质量保证体系,从机制上保障教育的规范有序,保证教学过程各主要环节能在学校领导和主要管理部门的掌控之中,有效引领广大教师提高质量意识,根据质量标准由他律发展到自律、由规范发展到习惯,由外控发展到自觉,实现个体的专业发展。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还应依据教师不同的成熟度进行分层管理。对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他们还不熟悉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成熟度低,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尚不具备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教学管理中应强调计划、监督和检查。而对于比较成熟的中老年教师,他成熟度很高,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独立主动性强,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自控力来承担并完成更多、更复杂的教学任务,在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应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让其参与相关教学质量管理,发挥对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使他们增强信任感,提高积极性。

[1]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0(2).

[2]查勒斯·G·库博.从质量到卓越经营:一种管理的系统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8 0.

[3]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0-421.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