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东,李菲菲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了新的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揭示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诸多变化,笔者以2000年至2010年为限,以“题名或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围=核心期刊”,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得到87条信息,除去新闻报道类、会议综述类及实际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不相关的文章后,共选定75篇学术论文为研究依据,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以期发现这一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新问题。
2000至2010年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局部试验到全面推广,并逐步推向深入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活跃期。笔者通过对75篇论文的作者、研究主题、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统计①笔者按如下依据进行分类:研究者按理论工作者、一线教师分类;主题按照关键词或参照核心概念分类;研究方法依据作者表述或参照文章内容加以分类。,从统计结果和内容分析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呈现如下变化与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作者在分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高校的教育理论队伍过于集中于基础理论或纯粹理论的研究,许多专家、学者不愿意从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工作,甚至有人认为这种研究是‘小儿科’。”[1]从作者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在新世纪到来之前,高校中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对实践层面的问题研究不很热心。但从笔者的统计可以看出,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了改变,在73位第一作者中,有31位是来自高校或教育研究院(所)。由此说明,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摆脱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理路,开始进入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正是由于他们的加入,大大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理论水平,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关键词或参照核心概念对75篇论文的研究主题加以分类统计,发现围绕新课程改革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学方式、方法问题的研究成为了这个时期的研究重点(见表1)。
从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时间的关系看,在改革之初有关教学理念、学生主体地位、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较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有所增加。从研究的取向看,现代教学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依据,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由侧重“教”的研究转向侧重“学”的研究,在25篇以教学方式、方法为研究主题的论文中,均站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立场展开的,并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构建或改造。另外,综合性研究明显增加,特别是关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性研究、改革成果的综述性研究和对改革的反思性研究质量较高,如吴忠豪教授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热点的概述性研究;李英杰关于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研究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当然,从研究主题的选择看,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不够均衡,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
对75篇论文中所反映出的研究方法加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在方法的选择上不再单一(见表2),思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法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例如,邢秀凤副教授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孟令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研究等,极具代表性。除此之外,诸如实验法、元分析法、质性研究方法也在研究中有所运用。
总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方法选择上趋于多样化、综合化,研究的科学性有所提高。当然,一线教师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仍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说明一线教师急需掌握新的、科学性较高的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教学领域中涌进了许多新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有关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加。资料显示,小学教学基本理论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思想、观念的研究。主要论述小学语文教学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倡导小学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在反思过去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如洪春幸指出:要“变革封闭的‘教学’观念,重构开放的课程观念”、“变革传统的教学常规,重构百花齐放的教学个性”;[2]李冰霖则从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出发,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主张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和利用能力”、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和现代精神理念”,在学习质量评价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3]赵静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处处受到限制的‘受教育者’,是被动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的容器。”进而主张要尊重学生主体性,施行“开放的语文教学”。[4]
2.有关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关系问题的研究,其核心在于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发展不但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选择的产物。”[5]“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6]
表1 75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次数分布表
表2 75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分布表
3.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解读研究。《标准》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学思想、观念,同时,还有许多新的提法、新的要求,所以,对这些新内容的解读性研究较多。例如《标准》中以“语文素养”目标取代了“语文能力”目标,李山林提出“将‘语文素养’分为‘学科素养’与‘基础素养’两个部分。”[7]再如,关于怎样化解语文教学价值的“工具性”取向与“人文性”取向之争的问题,韩军呼吁语文教学也应“重视文学”、“重视文言”、“重视吟诵”,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8]
4.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继承与改革的关系问题。田本娜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必须扎根传统,面向现代”,“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学习传统、发展传统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要改革、稳定、发展”。[9]童庆炳从分析教材入手,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强调改革中继承的价值。[10]这些研究对我们冷静地看待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5.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取向的研究。孙建国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选择“素质教育”取向,并从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出发,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目标定位的现实意义。[11]姜玮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12]另外,汪卫、邱挺边霞等分别从思想教育、审美教育、非智力因素培养等角度,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取向。
从整体上看,有关基本理论的研究大多以反思为起点,其立论的依据多为现代教学理论,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实现《标准》要求,研究的基本走向与新课程改革相一致。但是,这些研究的独创性有所欠缺,用理论指导、解释行为的现象较为明显。
《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模式,变“决定者”、“灌输者”为“促进者”、“帮助者”。 因此,有关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较多,其特点也较为明显,即都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1.教学模式研究。邢秀凤以“对话”的内涵为基点,构建出“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13];林萍从“协商”中获得启示,提出在教学中应下放学习选择权,与学生协商、选择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作业形式等思想,构建了“协商——选择性教学”模式[14]。这两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依据、框架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从教学的准备阶段即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非常具有代表性。
2.教学方法研究。为了切实落实《标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研究明显增多,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例如,章敏提出情境教学法,分别从十二个角度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15];刘从华提出探究性阅读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课前‘信息——感知’、课中‘诗文——读悟’、课后‘活动——体验’”三个阶段,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16]。另外,邰霞提出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陈洪洲等提出的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等,都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际的教学意义。这些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不仅真实地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有价值的经验,也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性转变。
在笔者收集的资料中,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主题的各有3篇;以教学评价为主题的有1篇。关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材中某些内容进行特点、价值的研究,基本是延续以往的思路,创新之处不很明显;关于教学手段的研究,则是围绕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则是反思传统,提出新的评价方法。
1.研究的创新性还有待提高。从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理论依据多为国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解读性、验证性的研究较多,本土化研究较少;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不多,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对原有方法改进的研究较多;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验(试验)性研究等较少。
2.研究的视野不够广阔,研究主题分布不很均衡。笔者从研究资料中发现,虽然有从儿童文学、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但大多是从教学领域入手,并且,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展开的,视野较为狭窄。
3.在研究方法上还需不断提升科学性。分析表明,对一线教师而言,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仍是其展开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与这些方法便于教师掌握和运用有关,也有教师对其它研究方法较为陌生或主动回避等原因。所以,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仍是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对研究资料中学术水平较高的成果的分析发现,这些成果多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所为,但研究并不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可见,他们已经开始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由此启发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共同合作开展研究是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事实上,教育理论工作者大多理论功底深厚,视域开阔,研究规范,但由于受工作任务、内容、环境所限,缺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实体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经验丰富,但缺少学术研究方面的引领。因而,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更可以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成长。
[1]钱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8 8-91.
[2]洪春幸.关于小学新课程教学的体验与思考——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29-32.
[3]李冰霖.立足可持续发展培养未来新人——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01(10):36-40
[4]赵静.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学科教育,2002(1):15-18.
[5]李春旺.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1(4):46-49.
[6]何建芬.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人民教育,2009(15-16):17-19.
[7]李山林.“语文素养”辨[J].语文建设,2004(7):12-13.
[8]韩军.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病根到底是什么?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八大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2001(1).
[9]田本娜.探源寻根根深叶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浅见[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30-36.
[10]童庆炳.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J].中学语文教学,2008(2):10-14.
[11]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导刊,2009(11):
[12]姜玮.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1(4):35-38.
[13]邢秀凤.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6(3):71-76.
[14]林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协商-选择性“模式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1):79-8 0.
[15]张敏.创新教育——情境教学十二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06-107.
[16]刘从华.尝试小学探究性阅读——“走近长征”教学设计与精彩片段[J].人民教育,2004(2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