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菊亚
(常熟理工学院 附属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这一组成部分。[1]课程资源的意义范畴宽广,我国学者廖哲勋认为:从广义上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均属于课程资源;从狭义上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和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2]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媒介,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相比时代的日新月异和生活的瞬息万变,教材明显具有时间的滞后性和地域的局限性,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动态也有一定的时间差。
有鉴于此,化学教师要意识到教材的局限性并认识到可开发性,积极开发生活中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兼具的课程资源。本文把属于教学领域并能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的相关资源称为“活资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事新闻、校园内最新的热点话题等,均能用化学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加以诠释,为“我”所用而成为“活资源”。教师可以引入此类鲜活材料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给化学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彰显教育的个性和活力。
新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了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建议,要求教师创设有效情景,把能为教学所用的生活现象、社会热点、科学动态酌情开发为适合教学所用的背景和话题。激发学生进行不脱离社会现实的有效思考,关注社会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毒奶粉事件一度在社会上沸沸扬扬,教师在化学式基本计算中将之转化为“活资源”,既使学生学会了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增强了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可见,化学新课程不是从生产线上下来的静态的成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延续性过程,化学新课程内容的不断生成、创新都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总是教材编写在前,教学活动在后,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现行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求更为合适的“活资源”替代这些内容,缩短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时空感。只有教师不断发挥教育智慧,对教材不断拓展和创新,才能使教材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
鲜活的材料有的取自校园生活,有的取自热点时事,有的取自生活琐事,学生从不同渠道,用不同的形式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了化学的含义和化学的运用。如学习化学前,家用水壶的除垢问题令人烦恼,刮、敲都费时费力,没想到生活中的小难题用化学知识便轻而易举解决,用食醋较长时间浸泡即可。能力强的学生可从理论上理解,能力弱的学生也学到了实用的知识。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使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得到不同角度和程度的发展。
“活资源”不仅包括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资源,还包括更为广泛的外界资源,如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生物、物理学科的系统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显示出“活资源”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科研前沿全面辐射、兼容并收的包容特性。
“活资源”内涵丰富,含义多样。体现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同时也反映出化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活资源”要从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开发和设计,能够支持学生收集证据、设计实验、努力探究知识,体现科学学科的实用特性。即内容的取舍和呈现面貌要生活化和实用化,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极大兴趣,继而唤起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并指导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收集、查阅并整合相关“活资源”,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穿插进教学内容,给教学过程带来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在具体教学中作如下尝试:
1.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拓宽对化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认识和作用。
其实,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学,通过小型化学实验的探究设计,让学生接触到广阔的生活天地,理解“活资源”的素材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是试验白糖的溶解性和可燃性,可以是检测有机玻璃的硬度和熔点,可以是探究自行车各部件的防锈措施等等。这些小课题源自生活。活性高,而且是自由选题迎合中学生崇尚自由的思想观念,锻炼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领悟感悟能力。
2.搭建“科学小论坛”的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教师可利用课前五分钟在班内搭建一个科学小论坛,学生可利用这个平台报道交流,此“新闻”的范畴很广,与化学或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的相关知识均在此范围内。此“活资源”途径多样,可来自班级或学校,也可来自国内外,可来自身边琐事,也可来自各级媒体等。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活资源”的开发利用灵活了学生的头脑,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3.以手抄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和评比
以手抄报、黑板报的形式展出“活资源”,同学之间可以分工合作找素材、选素材、策划和制作版面,这种方式虽不如幻灯片和多媒体来得灵活,但参与性更强,使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有利于知识的重现和同学之间的学习和评价,还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增强学生对资源的分类筛选能力。如针对全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此为主题展开手抄报比赛,带领大家走出生活误区。上述尝试中,教师搭建平台,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兴趣开发整合“活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态度,有利于教师紧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所在,也有利于学生切实体会生活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和息息相关。
教师开发利用“活资源”,主要通过教材内容的整合,以促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及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1.裁剪旧材,以为新用
化学教材中某些素材本身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观念的更新已有不合时宜的地方。教师可根据社会生活实情,对此类素材适当剪裁,以为新用。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为例,教材仍用在集气瓶内燃烧红磷、消耗氧气测倒吸水体积的老方法。首先肯定此方法测定耗时短,教学效果也明显。但与现在环保型社会的理念格格不入,燃烧产生的白烟会逸入空气中造成污染。为了使公民的环保意识树立起来,应改进本实验方法:红磷放在密闭容器中,改用凹透镜聚光点燃,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效果,又体现了环保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对资源的灵活运用。
2.辅以新料,拓展空间
教材中的材料首先是有限的,其次是局限的,因为总是教材编写在先,学生使用在后,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要精心挑选最新的“活资源”,使教材内容更为充实和丰富,使学生得以更好地认识和领悟教材,并将之拓展和延伸。如学习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时,教材上建议的情景素材是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此材料虽经典,但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亲切感和认同感,教师可将此改为葡萄糖在人体内的缓慢氧化,干电池使用时的能量转换,这种“活资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生机扑面,鲜活欲滴。
3.改革试题,引入“活水”
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教育不会放弃应试方式,但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寻求变通方式,如以“活资源”为渠道,找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通之处。中考高考是风向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其命题时刻意选用贴近社会和生活的“活资源”。这也是近年来中高考的命题趋势,如2011年苏州市中考就引用了“装修材料中的甲醛污染”和“当年度国际化学年的活动”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活水“活资源”。“活资源”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联系纽带之一,应验着杜威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4.教师引领,学生能动
其实在学习新课之初,学生就该对化学教材的编排有整体大致的了解。所以每当新学期开始之际,教师可利用各单元前的本单元内容列表和单元内的情景素材向学生概括介绍本学期涉及的知识内容和初步的探究方向,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化学知识的轮廓,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采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再利用合适的教学时机师生共同分享自己亲手采集并精挑细选的“活资源”。为了增强学生对活资源开发利用的针对性,扫除盲目性,教师可针对每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能在班级范围内找到有共同话题的志同道合者,组成本课题资源开发小组,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市场调查、资料查阅、课外实验等多种手段开发整合,并在具体教学时并逐步形成“活资源”,作出相应的展示和分享活动。教师也可抓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即时生成问题,与学生共同开发整合,将之变成优质的“活资源”。可见“活资源”的形成过程首发于学生,引领于教师,最后由学生进行深度开发,完成了资源开发利用的循环过程,流水一样的“活”起来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以各种身份服务于学生,从引领者到指导者到评价者。这种友好合作、平等相待的关系也有利于师生共同对“活资源”的开发利用。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