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林
(常熟理工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常熟 215500)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前提是“转型”,即要实现“从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1]。前一个转型无须多说,后一个转型却要复杂得多,也是转型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后一种转型,也就无所谓转型发展;没有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阶段性也就无从谈起。表面看来,新建本科院校要“在转型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并无疑意。但是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类型定位的文本考察,我们发现,仍然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没有找准自己的类型定位,从而使“转型”本身成为一个问题。
例如,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沿袭传统的高校定位框架,将学校类型(同时也是战略目标)确定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依此类型和目标定位,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存在第二个转型问题,无须重新探索本类高校的发展规律,关键只在于借鉴、吸收传统大学的办学经验,沿着这条既有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我们自然不能说新建本科院校不可以选择这种类型定位,但对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选择了这种类型定位,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是相对较小的。走应用型大学之路本是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觉选择,而他们又在不知不觉间滑入传统的老路,由此也可见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并不没有真正严肃地思考转型的问题。
还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类型定位上,采用了相对折中的做法,提出“教学服务型”大学。这种提法,有新的内容,突出了“服务”职能,但其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大学定位的逻辑框架,其基本前提仍然是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型”,是“教学型”与“服务型”的嫁接。从好的方面来说,它兼顾了传统的东西与当下的新特质,有利于承前启后。从坏的方面来说,它可能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新型的,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更有可能,它依然是“旧”的,因为它原本就是按照旧逻辑演化而来的。就实践的复杂性而言,新型的大学必然与传统的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学理和逻辑的角度看,新与旧相互区别的核心之处必须得到明晰,也就是说,转型后的大学必须与传统大学有根本的区别。我们认为,这种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以“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为核心使命,后者以“知识和技术应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研究和服务)为核心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建本科院校之转型就是要转向“应用型”。不解决向什么方向转型的问题,转型发展就始终是一句空话。
总体说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确立了办“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方向,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应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定位。不少研究者和办学者对应用型大学的内涵、本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阶段性关注得相对较少,有可能会使最终的发展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混淆不清,从而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有针对性地、渐进地发展。本文拟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有所裨益。
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之初,必然面临着如何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任务,真正实现从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这需要实现观念上转型,也需要实现行动上的转型,并为转型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从外延方面看,合格的本科院校需要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条件,包括经费投入、场地建筑、设施设备、队伍配备、制度规范,等等。从内涵上看,主要表现为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实质性地履行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高等教育职能,培养出合格的本科人才,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参与社会建设并做出一定贡献。
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职能在于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在于教学工作,也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又是与其他职能紧密联系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教学工作为主要抓手,以围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开展。
目前,我国对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做出规定的政策法规文本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行政颁布的各类本科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包括各种教学评估方案),它们是我国各级各类本科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的标准,也是评价新建本科院校是否“合格”的可操作依据。其中最后一类最为明确和细化,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新一轮评估方案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试行)》更是直接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成合格的本科院校,首先必须致力于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对比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我们认为,新的评估方案在制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时的根本原则仍然坚持“三个符合度”,即高校自身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高校教学工作状态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以往不同的是,新一轮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属于“合格评估模式”(适用于2002年以后批准建立尚未参加教学工作评估的新建普通高等学校),其评估指标体系更加贴近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其变化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强调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从学校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再到学生就业等关键环节,一以贯之地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走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二是注重考察领导作用。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管理薄弱的特点,加强了对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提升管理能力、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考察。三是注重考察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把原“教学经费”改为“经费投入”,不仅考查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还要考察政府(举办方)投入。四是注重建设一支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教师队伍。指标体系不仅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提高,更加注重加强教师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五是注重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原方案一级指标“学风”改成“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强调学校应在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六是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如要求50%的毕业论文(设计)应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要求真题真做,加强学生的综合训练;对教师教育类专业教育实习要求不少于12周。七是注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情况,从确定办学思路到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到建立基本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运行有效,都将构建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贯彻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
显然,新的评估方案,为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提供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目标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第一阶段,应当基于“合格评估方案”的要求,认真领悟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新的价值取向,在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新一轮的评估指标体系的新导向、新要求,早日实现从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发展。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围绕组织的使命、目标和任务,在运行、发展和变革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优良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征。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办出特色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应该是规模做大,而应该是办学特色和自身品牌。由于大学是一个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哪一方面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追求,都可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在一定意义上讲,办学特色所追求的就是品牌,而品牌所依赖的就是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避免与传统高校的同质化竞争,还要避免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普遍共识。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自已的特色并形成比较优势。
相对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特别重视办学特色。首先,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赶超,有着加速发展的强烈愿望。而要赶超发展、加速发展,就不能不面对实际,坚持“有限卓越”的思路,通过办学特色去赢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形象。其次,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获得自身的生存空间,就需要依靠特色来给自己定位,依靠品牌来赢得生存空间。再次,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改变弱势的身份,它无法正面或全面地去同强势高校去竞争,必须要采用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在发展的同时突出自己的个性,实现特色发展,从而在特定领域和层次上由弱变强,创立自身的品牌。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形成特色大约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可分成两个阶段,前5年主要是调整转型、内涵建设,这一阶段就形成特色来说还是粗放的、奠基的,主要解决的是学校生存的问题。后10年主要是在前5年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更加自觉地培育并凸显办学特色。
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战略应当把握四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凝练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规律、教育功能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凝练,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实践性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引领大学改革与发展的“灵魂”。世界上不少高校就是通过科学、先进、切合实际的办学理念,顺利实现学校转型并成为品牌大学的。如加州理工学院坚持“小而优”的办学理念,其成为了世所公认的有特色的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坚持“创业型”大学理念,成为一所个性鲜明、质量卓著的大学。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不长,或此前形成的办学理念需要修正,或办学理念比较模糊、雷同,甚或尚未形成与本科院校相适应的办学理念,特别需要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引领学校的发展。
第二,确定办学定位特色。一所大学在教育生态圈中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现实中的努力,也与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有关。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构成了它与其他院校相区别的特殊属性。在现实层面上,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学科布局、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可以办出特色。这里,既有看得见的显性特色,也有看不见的隐性特色。新建本科院校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就要把个性与共性和谐统一起来,把显性特色和隐性特色协调统一起来,构建具有多种属性的自身特色。基于“地方性”的特质,我们认为,将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需求)有机结合将是新建本科院校确定办学定位特色的基本方向。
第三,重视特色学科的培育。学科特色是大学特色中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也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国际上的一流大学,尽管并非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一流,但他们都往往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世界的最前沿,通过前沿领域的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巩固自己的学科特色。比如哈佛大学的法学、政治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牛津大学的数学,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等等。这些学科就是他们的特色,为他们赢得了稳固的国际地位和广泛的学术声誉。新建本科院校目前谈一流学科为时太早,但需要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出发,要结合区域、行业、学科发展水平,注意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尤其是特色学科群的培育,首先在区域,然后在国内争取能有自身的地位。
第四,构建人才培养的特色。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2]。缺乏人才质量保证的办学特色是没有意义的,强调特色就必须同时强调质量,提升质量的第一点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息息相关。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在大众化潮流中,应充分认识高校分工的必然性,理性地接受高校之间的分工,按照分工思想明确新建本科院校角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术型”人才的特色;而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和优势、区域特色以及合作的行业企业特点等,新建本科院校就能形成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办学特色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细致、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既需要一定的“顶层设计”,更应该尊重现实,根据办学的实际,及时修定那些理论上似乎很完美而现实中并不太靠谱的特色,将特色建于厚实的基础之上。①比较典型的两类对办学特色的修定是“复行业性”和“去师范化”。前者如茂名学院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更多的升本前为行业性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则重新重视和加强与原所属行业的联系。与此同时,不少升本时定位为“师范学院”的新建本科院校则面临着或已经提出“二次转型”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成合格本科院校和培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市场细分,寻找到符合高校实际的市场定位,并通过特色和个性化吸引目标顾客,树立起高校品牌形象。
大学的“品牌”导源于企业“品牌”,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3]大学品牌体现的是特定大学教育服务的市场定位、社会定位和文化内涵,以及大学教育服务的质量、满足效用的程度、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和大学的综合实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4]由于品牌具有认识识别功能、甄别区分功能和附加增值功能等,创建品牌大学,有利于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使学校与其他类似学校区分开来,并增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影响力和附加值。
尽管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目前仍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许多学校尚未感觉到品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必须指出的是,大学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正在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当高校感觉到品牌的重要性再着手创立时,可能为时己晚。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处于一个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因应各种现实的需求而产生,并且大多高度重视“服务社会”职能,这也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运作的层面,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变化,从关起门来办学转向面向市场的“经营”,从而实现深度介入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有创建品牌大学的清醒意识,不能仅仅停留于“合格”的层面,也不应满足于形成一些局部的特色,而要在“合格”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特色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形成大学的品牌,以整体的、稳定的形象面向公众并获得社会认可。
常熟理工学院许霆教授基于该校创建品牌大学的探索,提出了“品牌大学创建阶段论”[5],他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创建品牌大学的发展历程应遵循分阶段实施方略,由此引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品牌大学应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参与激烈竞争后所获得的社会普遍认同,绝不能期望速成,而是需要一个形成特色、提高质量和社会接受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影响、生源质量和办学传统起点很低,需要通过几个循环过程才能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第二,品牌大学突出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某一领域或某一层次的优势,其优势就在于同领域同层次的“特色鲜明”,而特色又具体体现为“质量著称”,而质量又是全面质量与特色质量的有机统一。只有作出这种完整的理解,才能确保品牌战略实施成功。第三,就形成特色来说,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特色确定、特色培育、特色稳定;就提高质量来说,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提升综合实力、在特色推动和引领下提升办学水平,最终达到特色鲜明、质量著称。因此,创建品牌大学必然是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而此过程必然经历若干阶段,各个阶段交互渗透,动态前行,这就是品牌大学创建阶段论的基本内涵。显然,创建品牌大学的阶段是个连续前进过程,在实施中需要确保各阶段始终如一地体现这种前进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就需要恰当地处理各阶段奋斗目标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各阶段工作任务之间的合力关系。解决“衔接”、“合力”的关键是要在创建品牌大学的过程中明确“准确定位、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和大学精神”等要素,并使之贯穿创建的各个阶段,从而把整个创建整合成动态进展的过程。
基于此,我们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创建品牌大学。首先,应当确立品牌意识,在大学文化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中注入品牌意识,并将其凝聚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其次,应当明确品牌定位,将自己的相对优势有效融合到品牌之中,形成在特定类别、层次、领域、范围的特色与优势。第三,应当创建品牌特色,如果有了自己的特色,就会有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也才会有自己的真正品牌。第四,应当坚持质量立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等理念,着力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确立符合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教育质量观,从生源质量、就业状况、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五,应当树立品牌形象,形成与品牌定位和品牌目标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六,应当实施科学管理,多措并举,加强国际联系创品牌,争取政府支持创品牌,以重大的科技成果创品牌,以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创品牌。
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大学,从逻辑上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当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之初就全面规划、统筹推进时,这三个阶段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三个阶段,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特殊的内外环境,在“新型”大学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的过程。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
[2]李进才.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水平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11-116.
[3]闫德明.学校品牌个性的组织识别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1.
[4]顾永安.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品牌大学内涵建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49-52.
[5]许霆.我校品牌大学创建阶段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6):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