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根华
(常熟理工学院 人事处,江苏 常熟 215500)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近10年来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区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1-2]。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40岁以下教师平均占59.7%,35岁以下教师占47.7%,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十分突出[3]。这些青年教师往往具备较深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具体行业的实践操作经验,这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面向工作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打造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青年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希望,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继任者,肩负着教书育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技发展和服务地方等各项工作重任,也承担着应用型高校未来发展壮大的历史使命。
1.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由原地方专科学校合并或单独升格而形成,由于历史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科带头人缺乏、“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新专业开拓困难等现实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思辨轻操作的倾向还比较明显。在我国高校竞争日益激烈和层次分化日益明显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如985高校、211高校)差距明显,想在基础研究方面和综合实力方面赶超研究型大学是不太可能的,而亦步亦趋跟随研究型大学是没有发展出路的,因为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这必然迫使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错位发展,不能走单纯的“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路,要走应用型之路,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社会需求面宽量广的应用型人才。这个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水平和能力的高低。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基础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深厚,在知识储备方面没有问题,所欠缺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即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青年教师必须要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2.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一所高校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培养出了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的,通过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来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则需要实践锻炼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完成。“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自身具有浑厚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把二者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要。
3.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校地互动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属于地方性高校,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是这类院校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地方与高校共进、共建、互动发展,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市场经济讲究双赢,服务地方高校要有拿得出的东西和让地方获益的能力,才能获得地方的认可。学校除了为地方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外,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签署合作协议,参与企业研发和生产,为企业出谋划策,甚至建立科技园区,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实践性、生产性的合作,深受地方欢迎。而这些良好互动的形成,要依托相应学科、专业来实现,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4.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和结果。在绝大部分的应用型高校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硕士、博士,应用型教学经验匮乏、理论与实际脱节、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会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成长发展非常不利。另外,理论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获得检验,没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就难以对各种信息进行验证,也难以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势必影响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开展专业研究,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是一大障碍。
1.加强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目前,学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主要涉及高等教育法规、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没有开展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因此在入职培训中可以增加专业能力培养教育环节,安排具有专业工程背景的教授或高级工程师授课;组织青年教师去名校名企参观实践,了解各专业、产业生产过程,为实践教学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常熟理工学院把“企业家进校园项目”和新教师入职培训结合起来,邀请企业家或企业高级主管给新教师培训上课,举办沙龙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进行基层实践锻炼。在时间相对集中,比如寒暑假或者课程相对宽松阶段,可以选送基础理论知识好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设计、施工单位,顶岗实习一段时间,给青年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通过亲身参与企业设计、生产等环节,促进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摸索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年暑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如海安软件园、东软师资培训基地、昆山中创软件园、常熟天银机电有限公司等)顶岗锻炼,近三年平均每年派出15名青年教师,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该学院2011年毕业生协议就业率达到98.8%,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极大提升。
3.加大校企合作,推行“产学研”结合。学校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申请校地合作横向应用型项目,将教学与生产、新科学、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嫁接和应用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和转化能力,一方面可以促进校企合作,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为他们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并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常熟理工学院推动“校地互动”发展战略,非常重视加强校企、校地合作,近年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共签订共建协议12个,共建实践平台29个,校企合作教育项目29项;通过开展“青年教师下基层项目”,加强与地方企业的项目合作,通过共同申报、联合攻关等形式,获得横向科研项目近140项,横向技术研究和开发经费2000多万元,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3项,发明专利28项,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获得极大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也获得较大提升。
4.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实施学科梯队和专业梯队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挖掘校内优质资源,选派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平台,新老教师搭配,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实验设计、工艺设计,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如树立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坚持不懈的实践锻炼等,另一方面也受到学校体制机制的影响,需要从政策层面和制度方面予以规范和引导。
1.制度保障机制。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规范化和常态化。青年教师在接受高等教育时,经历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这导致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如果入职后没有制度的要求和约束,青年教师往往不会主动去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和提高。所以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青年教师在入职培训或者入职前几年,应该进行哪些、多长时间的专业实践或者顶岗锻炼,并把此经历作为考评或者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常熟理工学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常熟理工学院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常熟理工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常熟理工学院“双百工程”实施纲要》等系列文件,在制定计划、对象选拔、实施途径、监督考核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2.运行调节机制。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如实践基地建设、行业平台的搭建、青年教师的选拔,计划的制定与变更、课务安排、相关部门的协调等。学校应该有相应的部门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保证这项工作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了协调各学院、部门及地方、企业的关系,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构筑平台,常熟理工学院2011年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与学校人事处、合作与发展处、各二级学院协调运作,打造校内外实践基地,共同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监督考核机制。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锻炼,学校需要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通过必要的考核机制对实践锻炼的成效进行评鉴和反馈。考核应该具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尽量做到量化和具可操作性,并把考核与奖励结合起来,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总之,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学校和青年教师双方的努力和配合。一方面,学校要制定具体方案为青年教师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在调动、提高青年教师主动参与意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明确实践目的,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努力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积累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身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能力。
[1]教育部.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1999-05-22(2).
[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2).
[3]张海龙,王占礼.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1(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