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涛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430)
在医药职业教育中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教学与药品生产实践、药品检验技术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保证学生具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另外,由于学生身处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深厚的企业文化熏陶,能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增强工作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笔者结合本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阐述对“工学结合”教学理念下中职药物制剂课程教学改革的看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
传统的职业教育缺乏市场导向性和时效性,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脱离实际的生产岗位和职业要求且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赶不上生产技术和工艺处方的发展。学校与企业缺乏合作,导致学生得不到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学无所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学校和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职业理想以及制订职业生涯规划[1]。
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者,职业学校和教师应明确“工学结合”是将职业教育和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打造成为合格且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
学校和教师应当时刻留意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深入企业,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积极向企业宣传“工学结合”模式,让企业了解“工学结合”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进而为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打好基础[2]。利用节假日安排教师进入药厂进行调研,或进入生产车间实践,熟悉药厂的生产运作情况,了解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知识内容,为后期“工学结合”教学的开展提供实践依据。
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药厂进行联系交流,通过邀请药企人士和生产技术负责人参加教学研讨会,了解企业希望就业人员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和操守。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了解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从而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开展指明具体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书面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根据既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导致学生缺少知识转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显然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职业岗位任务的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3]。
由于“工学结合”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方案和专业课程,是根本无法实施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学研讨会,邀请企业专家,通过与生产经验丰富、实操技能熟练的行业能手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根据“工学结合”的目标调整和修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要求及教学条件等内容,制订出符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方案。
另外,对以往学校开展的传统专业课程进行调整,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与受教育者的认知情况和实操能力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开发新的专业课程,并组织专业教师编写相应的“工学结合”教材,对个别班级进行试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通过与药企专家的探讨,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合力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操作的工作环境,模拟典型的工作岗位,将拟定的计划交予药企人事部门。药企通过实际运作情况,提供相应岗位给学生进行实习工作。
对于学生来说,提前步入生产岗位,能够让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任务,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逐渐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从而更加注重自己生产出来的药品质量。这为他们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药企来说,通过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工作岗位,实施“订单式”培养,使企业能够长期引进符合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的优秀人才。另外,由于学生在校已经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学习,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对人才的培训成本,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在工作岗位中进行实践。因此,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学校需根据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一个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得“工学结合”模式得以顺利进行[4]。
首先,学校与药厂共同制订合作协议以及学生的劳动合同条款,规定在“工学结合”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与药厂双方的权利与职责。明确学生在药厂工作期间,药厂有权根据工作岗位情况,对学生进行分配工作以配合生产运作。同时,药厂应保证学生应有的权利,指派相关人员带教学生,配合学校进行共同监督。另外,药厂根据自身效益情况,对学生的劳动可适当给予薪酬,而学校方面,应明确学生的工作时限并且保证学生上岗的连续性。
其次,制订学生上岗行为管理条例,对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行为、考勤、职业道德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规范。严格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加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再次,制订教师上岗指导制度。学校应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定期上岗跟踪指导,要求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监督管理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耐心指导学生解决困难。
最后,制订“工学结合”考核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并纳入学分制度中,将其作为今后选拔学生、推荐学生的重要依据。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年龄小,心智不太成熟,人生阅历尚少,他们不知道工作的艰辛,责任感不强,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抱着“投入少,回报大”的错误想法,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不能在工作岗位中看清自我价值,导致影响工作情绪甚至不能坚持工作,影响企业劳动人才资源不稳定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在上岗前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需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养职业素养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除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培养和教育以外,学校还应进行相关的劳动保护教育,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从而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工作。学校可聘请药厂安全部门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引用安全事故的事例来提醒学生,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学生在进入药厂之前,教师对其进行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引导。所谓学习引导,就是指教师不会对学生进行过于系统化的理论教学,而是适当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积极的通过自主学习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将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锻炼学生求知的能力,待其在职业岗位上进行自我学习和认知[5]。
由于学生在药厂是通过轮岗的模式进行实践的,每个生产车间的药物剂型和工作岗位都有机会接触。因此,教师需先将各类药物剂型的生产环境要求、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
校方收集学生与药厂对彼此的要求和意见,根据收集结果制订合理的“工学结合”劳动合同。经校方与企业审核之后,组织学生与企业到场签订劳动合同。
签订完合同后,教师把安排到同一药厂企业的学生进行分组,成立“工学结合”实践小组,设置组长。组长负责协助教师管理组员,监督组员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并及时汇报给教师。
学生进入药厂报到后,初步认识企业的文化,了解企业对自己的要求,由药厂人事部门对其进行轮岗分配。学生在岗期间,接受工作任务,通过对不同工作岗位的轮流实践,逐渐熟悉工作环境和生产流程。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定期书写实践日志,梳理自己学到的知识,列出自己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困难,总结实践的工作心得和学习体会。
由于学生刚进入药厂,对药厂工作环境不熟悉,接触较多新事物和陌生人,较难适应工作。为了使学生尽快进人角色,缩短适应期,学校应该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作的前提下,定期指派专业教师进入药厂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
教师进入药厂以后,应积极与药厂带教人员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在岗表现、考勤、工作绩效等内容进行仔细记录并作小结。及时记录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再通过组织学生开会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通过在药厂的实践工作,不同的学生对工作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学习心得进行有效地收集,学生实践期满回到学校后,以在同一药厂实践的学生为小组单位,将实践期间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实现知识和心得共同分享的目的。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注重以具体分数为指标的量化评价,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所得。“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质要求列入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对人际情感、职业信念、价值观、工作动机和态度等非智力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建议并且给予总结。评价采用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价、单位评价的形式。评价内容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和学习过程。教师针对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足给予建议,以便学生能够及时改进。最后,应对该次“工学结合”任务的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对优秀学生适当地给予奖励,授予“实践优秀标兵”的荣誉。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专业与职业相融合,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准确的职业导向,充分利用了企业的环境与资源,将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相结合,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以及扎实实操技能的专业人才。当然,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阻碍,这也有待于职业学校、教师以及企业三方共同的努力去克服。但笔者坚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它会给职业教育带来长远且积极的影响。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唐远苏.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郭苏华,隋明.职业教育产学结合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