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洪
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利益共同体”
王振洪
2011年11月,“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浙江金华举行,与会代表就如何有效促进校企“四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等问题,开展广泛研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得到业界广泛认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学院、“双元制”、“TAFE学院”等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初起阶段,主要是“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大约2002年至2008年,是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阶段,校企合作主要是“校企联合”的双向性的中层次合作。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界围绕校企合作的体制、政策、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合作平台和教育模式等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广大高职院校在原有合作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试图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突破。但总体而言,无论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还是成效,都还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障碍,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以完善并取得实效。
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基于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越来越重视推进校企合作。许多高职院校深刻意识到工学结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意义,战略思考并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校企深度合作。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逐渐愿意甚至主动在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提供支持。
校企利益共同体就是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彼此的利益为基础,按照一定方式联结而成的人才培养的实体。通过组织、团队、制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最大程度地满足合作各方在经济、政策、社会、人才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诉求。相比较以往一般性的校企合作,校企利益共同体有以下五个特征:合作主体优势互补、合作目标互惠多赢、合作领域多元拓展、合作体制科学合理、合作机制灵活高效。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诉求呢?
1.要基于共同利益,优选合作单位。校企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根本点是要能够承载彼此的共同利益。合作各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从资源的共享到共有、从专业人员的互派到互容、从责任的分担到共担、从管理的分离到一体、从文化的多元到融合,形成共生、共享、共荣的共同体。当然,各合作主体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不是随意和哪家或几家企业合作,就能形成利益共同体。首先,相关企业要有较强的合作意愿,愿意在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支持;其次,相关企业的产业或产品生产工艺与学校的专业对接或匹配;第三,相关企业尽量是行业中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多元化企业,并且有较好的成长性;第四,前期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并初步达到双赢的目标,彼此的价值追求、文化等有一定的共融性,双方的领导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宽广视野。
2.要建立制度体系,实施统一管理。在实际的运作中,需要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决策、统筹、协调、沟通、反馈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校企利益共同体的组织体系可以由三层构成,一是由企业与学校双方或多方共同组成理事会或董事会,实现重大事务的决策功能;二是组织双方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聘任院长,实行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三是组建企业和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咨询机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立,指导教学运行与实施。同时,要建立政校企联席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以及就业、培训、科研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共享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的作用。
3.要拓展合作领域,健全合作保障。合作各方要加强合作互动,以经营的理念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除了通常的校企合作内容外,还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项目化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面向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指导和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同时,校企利益共同体不仅要有共同的愿景、多元的合作模式而且需要健全管理、制度、经费、政策等方面的保障。要制定合作章程,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要建立符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激励考核制度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要重新建构教学科研组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组建项目部、事业部等专业机构,作为专兼教师互动和工作运行的主要平台。
4.要完善育人机制,提高培养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托校企利益共同体,创新“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群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的智能发展基础,由企业专家参与重构并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校企利益共同体各类优势资源、专业自身优势和课程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有效对接;通过“引企入校”或组建“工作室”、“专业性公司”等途径,引进企业标准、规范、环境等要素,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逐步将企业项目、典型工作案例引入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教材,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角度系统设计校内外实践项目,优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经历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能力培养周期,切实提高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