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中医论文的文化特性

2012-01-25 07:5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易经医家黄帝内经

魏 群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传统中医论文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种医学著作和医学刊物发表的以医论为主的中医论文。现代中医杂志“理论探讨”、“学术争鸣”、“医史考证”、“医案医话”等栏目刊出的部分中医论文亦可视为传统中医论文。传统中医论文或散见于古代中医著作中,或见于医论专著,或见于医论文集,或见于医学刊物。其论文形式均以医论的形式进行阐述,与中国文史哲类论文有相似之处,论文形式接近于现代的社科类论文,其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影响较大的儒家思想、易经学说、道教文化、兵法理论等均可在传统中医论文中体现出来。

1 尊重儒学,崇尚经典

儒家思想是在孔子创立的儒学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纵观中国历史,古代除秦始皇以外,历代皇帝均尊孔尊儒,用儒家思想统治人的思想和行为。传统中医论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就难免受到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如儒家思想强调君臣观念,《黄帝内经》[1]则把十二个脏腑按照十二官制进行比喻,把十二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十二官的职责任务相联系。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把心比作君主,主宰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把肺比作宰相,辅佐心调节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因为中医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在心,包括现代医学所认定的大脑的一些功能活动,是人体的最高统治机关,所以说心是君主之官。中医认为肺主气,气是人体必需的物质,它无处不在,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需气的营养和推动,所以说肺是相傅之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则把配成方剂的药物按君、臣、佐、使来划分。有方必有君药,并在治疗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再如,儒家强调仁、义、理、智、信,尤其视仁为人安身立命的第一要素。古代医家则把仁视为医家第一要素。如清代医家谢原庆在《良方集腋》[3]中说:“医者仁求,功与良相等。”把医生这个职业和仁爱的医术相提并论,把医生的功劳与良相的功绩并论。另一清代医家杨旭东在《杨氏提纲》[4]中说:“医者,济困扶危之术,仁人孝子之心也。”认为医生既要有扶危济困的医术,又要有仁人孝子的医德。杨氏还进一步对医生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及入病家时,必整衣冠,正容貌,谨言行,慎骄矜(注:骄傲)。勿以贵贱异其迹(注:不同对待),勿以贫富二其心。至于切脉时,紧要在望气色,闻声音,定气凝,勿左顾右盼,以伤雅道;勿他思别虑,以乱脉机。诊视既毕,务在问病原,审前剂(注:以前服用的药剂),勿谤人短,勿炫己长,勿谈闺阃(注:指女人),勿间人骨肉(注:离间人家的家庭关系),勿乘人之危而索利,勿忌人之能而生妒。种种存心,方不负古圣贤济世之婆心也。幸我同志者,勉而行之。”其儒家仁义思想跃然纸上。

传统中医论文在书写过程中,也深受儒家崇尚经典的思想影响。儒家行文必说“子曰”,把孔子的话视为经典。医家撰稿亦不免“经言”,把《黄帝内经》的论文视为经典加以引用。由于崇尚经典,历代注释、考证《黄帝内经》的著作就达几十部,其引用《黄帝内经》的论文更数不胜数。也正因为这种尊儒崇经的思想行为,才使中医学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2 易经学说,贯通医理

易经学说的代表作是《周易》,《周易》虽然文字古奥,但内容非常丰富,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易经学说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更是与易经学说有着天然的联系。《黄帝内经》是中医传统论文的代表性专著,其成书年代与《周易》的成书年代比较接近,受《易经》的影响非常深刻。《周易》的很多哲理、易理都渗入了《黄帝内经》,尤其是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都是在受易经学说的影响而产生的。如阴阳学说,《易·系辞》[5]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指出阴阳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对易经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理在医理上进行了发挥和阐述。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是归纳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是事物产生与消亡的原由,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而治疗疾病必须探求阴阳这个根本。再如藏象学说,《易·系辞》[5]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认为这里所说的易,就是事物的形象,事物的形象就是人们从事物的客观存在中抽象出来的意象。根据这一学说,《黄帝内经》创造了独特的藏象学说,把内脏叫作“藏”,既可读为“脏”又含有在体内藏的意思,把内脏的功能和外在表现叫作“象”,由于外象是内脏的征象,所以可以通过外象推测内脏的情况。如《黄帝内经》在说到心脏的生理功能时,用藏象学说这样描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意思是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精神变化的处所;心脏的外在表现是面部,心脏主管的血液充实在血脉中;心脏是属阳的脏器中最具阳热之性的一个,与夏季的热气相对应。易经学说的易理和中医学的医理在融会贯通方面还有很多内容,正如清代医家章楠在《医门捧喝》[6]所言:“《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3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儒家思想同属《易经》中衍生的两大流派之一,但道教文化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但作为文化体系,道教文化在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中从没有被忽略过。道教文化强调的自然无为的思想,至今仍为很多人所遵循和称道。道教文化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中医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如道教文化认为,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才能万为。中医学把这一认识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崇尚自然、不妄为妄想的防病治病和养生学说。《素问·上古天真论》[1]充分论述并体现了这一学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其意思是说,我(指黄帝)听说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身体机能不衰退。现在的人,到50岁各种身体机能就减退了。这是因为年代不同还是人的过失呢?岐伯答道:古时候那些懂得自然规律的人,遵循自然界的寒暑变化,恰当地运用养生的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违背常规地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都很健康,而且能够活完自然寿命,过了一百岁才逝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把酒当粥喝,把违背常规的事当平常事来做,唱醉酒之后行房事,让欲望把精力耗枯竭,让消耗把真阴真阳散尽,不懂得保全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求一时快活,违背生命愿望,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五十岁人就衰老了。这些论述至今对医生和患者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由于唐代医家王冰同时也是道家,所以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时,把全元起本《黄帝内经》第九卷中的《上古天真论》移至第1卷,以彰显道教文化。由于王冰注释《黄帝内经》全面详实,至今很多版本仍保持王冰注释的《黄帝内经》卷次,把《上古天真论》排在第1卷。

关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论述,传统中医论文也有很多。如汉·华佗在《中藏经》[7]中说:“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大意是人禀赋大自然,托付给山川大地,受自然界各种物质的滋养。如果大自然风调雨顺则人的生命活动平安,否则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因之逆乱。再如清代医家高士宗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4]中说:“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历代医家还把很多自然界的现象与人体的脏腑器官相类比,用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探索出很多防治疾病的法则。

4 用药用兵,理法同构

中国古代兵法理论对传统中医论文有着直接的影响,把医理与兵法视为同构关系是中医学家一贯的认识路线。《黄帝内经》中军事用语或以军事用语类比医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灵枢·逆顺》[1]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注:指士气盛),无击堂堂之阵(注:形容阵容整齐)。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注:高热),无刺漉漉之汗(注:大汗),无刺浑浑之脉(注:脉洪大),无刺病之脉相逆者。”又曰:“上工,刺其未生(注:未生病)者也;其次,刺其未盛(注:病未发展到极盛)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身体机能未衰竭)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灵枢·玉版》[1]曰:“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如此,以战争诠释医理,以兵法解释治则,或将脏器之作用比之于军政,或径直用军事用语论述生理和病理现象,这绝不是文学上的简单修辞,而是兵法与医理在认识发生史上一种历史与逻辑关系的发展。这种同构关系,在清代医家徐大椿的名著《用药如用兵论》[8]一文中论述得犹为详尽。徐氏明确指出:“是故兵之设也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矣……故疾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己知彼,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因此,在医疗上与其说是医者对疾病的一种目标控制,还不如说是医者运用药物等手段与疾病相对抗的一种博弈过程。在传统中医论文中以兵法论医理治则的除《黄帝内经》和《用药如用兵论》外,还有如南北朝褚澄的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金元时代王好古的良医用药如临阵用兵,明代医家张景岳著《新方八阵》、《古方八阵》[9]都将军事辩证法引申至医理之中等,足见其兵法理论对传统中医论文影响之深。

传统中医论文的文化特性,远不止以上所列的几个方面,其他如佛家强调的禁欲养心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影响,法家强调的通常达变在法则方面的影响,墨家强调的注重实践在中医临床上的影响等,各种传统文化无不可以在中医传统论文中找到印痕。

[1]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2]孙星衍.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

[3]清·谢原庆编.良方集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4]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

[5]纪江红.周易[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6]清·章楠著,李玉清注.医门棒喝[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7]谭春雨整理.中藏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清·徐大椿著,万芳注.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9]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易经医家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