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论“平人”

2012-01-25 07:52闫方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病证张仲景气血

姜 侠,闫方杰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264100)

“平人”一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有“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之说。《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平人何如……平人者,不病也。”故而《内经》认为凡健康无病的人,在脏腑功能上是“五脏元真通畅”和“四季脾旺不受邪”;在阴阳气血上是“阴阳和平”、“气血和调”;在体态上是“肥瘦适中”,因而能抗御外邪入侵,“病则无邪入其腠理”,形成“人即安和”的无病体质。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承袭了《黄帝内经》的这一说法。《伤寒例》中:“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这里的“平人”也是指健康无病之人。

但在《金匮要略》中出现的“平人”,却非绝对不病之体:“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的“平人”可因一时性痰饮内阻胸中而胸膈痞塞短气。另一些“平人”,脉象上表现出“脉大”、“脉虚”,故平人是其假象,实为人体内脏气血早已亏耗之体,多见于盗汗、虚劳病证,日久必成阴阳两虚体质[1]。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不再局限于《内经》中“平人”的内涵,而是将其涵义进一步扩大化。“平人”不再是单纯的健康无病之人,不再是绝对不病之体,根据“平人”表现出来的舌苔和脉象,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可能的病证。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仲景见待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脉,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在一般人看来,王仲宣是平常人,甚至他本人也不信自己有病,但张仲景一眼看出“君有病”,而且连40岁时将落眉也已望而知之。这就是张仲景眼中的“平人”,平常所见的人,外表看来无病之人,内里是否有病,外表一时还看不出来的人。但此人此时在“上工”眼里可能已经看出有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秦越人望齐桓公的事亦属同一类情况。

匡调元认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谓的平人就是将病未病的病理体质:“平人者,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人不病也。”由此可见,“平人”是指的从外形看好像无病,实则内脏气血已经失调或亏损。病理体质者往往可于神、色、形、态上望而知之[2]。

这对现代中医体质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之“平人”,类似于现代所讲的“亚健康状态”、“无症状疾病”等。病人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查或是现代科技手段可能查出异常,比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常自身没有不适,可称为“平人”。查体时查出转氨酶升高,才知已经得了疾病。这时可采用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防止疾病再作他传。

由上可知,张仲景所说的“平人”当别眼相看,不能一概理解为健康人。

[1]崔伟政.浅谈《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5.6.

[2]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1.260.

猜你喜欢
病证张仲景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善良的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