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赋文辨析

2012-01-24 22:13魏清琳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插针金针刺法

张 稀,魏清琳

(1.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20)

“烧山火”、“透天凉”之名最早见于《针灸大全·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以下简称《金针赋》)[1]:“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操作方法散见于原文全篇。

笔者研读“烧山火”、“透天凉”原文,结合教材及个人临床操作体会,认为现行教材对原赋文中几个要点的解读欠准确和恰当,这是造成“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复杂繁琐,难以为青年学生所掌握的根本原因。笔者就其中几个要点辨析如下。

1 “先浅后深”与“先深后浅”

以《刺法灸法学》[2]为代表的现代观点认为包括施术部位(天、人、地三部)和进针顺序(烧山火操作顺序由浅入深,透天凉操作顺序由深向浅)两个方面的含义。该教材以图文形式解读《金针赋》中“烧山火”、“透天凉”部分赋文,规定“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在此前提下,烧山火“操作顺序由浅入深的分层进入……”;透天凉“采用一针贯地后,按浅、中、深三层顺序由深而浅的分层退出……”但没有明确指出所刺腧穴处天、人、地三层的具体部位,而且均匀分层的方式使得实际操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金针赋》天、人、地“三才法”的提出见于论下针之法一节:“且夫下针之法,先须爪按而重切之……凡补先呼气。初针至皮内,乃曰天才;稍停进针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于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稍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却须退针复至于人……法同前矣”。原文虽然指出了“三才”的大体部位,但该方法和腧穴的概念之间互相矛盾,令人思考。《针灸问对》点评该说,认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过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古人治法,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深浅,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3]。

笔者认为,针刺治病不能脱离腧穴而枉论其它,无论是针刺顺序还是针刺部位,都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灵枢·九针十二原》就腧穴的概念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神气之“游行出入”,是变化的、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一个绝对具体的解剖部位。所以,无论是原文的“三才法”还是今人的均匀分层法,实际操作以病情与得气为准,病情或浮或沉,穴处肌肉浅薄丰厚不同,取穴深浅自不相同。笔者体验即使阳白、攒竹、迎香这样的浅表的穴位都是可以实施“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手法的,证明可不必拘泥于文字而强求分层。

2 “三进三退”与“三出三入”

《刺法灸法学》认为“《金针赋》明确提出‘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和针感要求”,分别为“分层进入,三进一退”和“一针贯地,一进三退”。明显将“进退出入”解释为今人所讲的“进针”、“出针”等意思。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的注解影响最广:“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4]《刺法灸法学》的说法即由此而来,认为“烧山火”是分别在“天、人、地”三部3次进针施术,然后1次出针;“透天凉”则分别于“地、人、天”部分三步操作,3次出针,将原文的意思解作两种手法的简单的操作顺序。

笔者认为赋文文体形式以四、六字结构为主,很难将复杂的针刺过程一一交待清楚,以上只是后世医家演绎猜解的结果。原文“三”是虚数而非实指 ,指反复、多次捻转针体。众所周知,“三”在古汉语是反复、再三的意思,表示多数或多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番五次(多次);一波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三思而行(反复思考)等等。

“进退”是指医者持针施术时拇指和食指进前或退后的动作,是同一水平面内的顺或逆时针旋转运动,不能理解为垂直的立体的运动。进者,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如前进、进步、进退两难、进退维谷等等。《金针赋》论补泻之法:“原夫补泻之法,妙在乎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左转,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这段文字似可佐证笔者的理解。另句“出入”与“进退”相对应,为追求对仗工整且无重复之嫌,别无它意。笔者改良“烧山火”、“透天凉”操作法,不分层次,以指切进针、搓法捻针配合呼吸补泻法,能够成功取热或取凉,说明“进退”确指拇食二指的左右旋转动作方法。

3 “慢提紧按”与“紧按慢提”

《刺法灸法学》分解“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步骤,将技术难点部分即操作方法规定为:各层次在得气的基础上,“烧山火”行“重插轻提”,“透天凉”行“轻插重提”,认为“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方法的取热取凉,以提插补泻法为主,将原文“慢提紧按”与“紧按慢提”分别解释为“重插轻提”与“轻插重提”,“按”作“插针”讲。从其规定的术式操作过程看,“烧山火”与“透天凉”均不包括捻转补泻法。

笔者结合对前文的理解及临床体验,认为原文“慢提紧按”与“紧提慢按”为实施针刺补泻过程中的守气方法,文意同时包含了左右双手的操作:在得气的基础上,“烧山火”补法时,医者持针的右手拇、食指向外提针用力要轻,须以重手向内推按守气;“透天凉”则相反,向外提针用力要重。这里“紧”做“重”讲,“慢”做“轻”讲,“按”则应当理解为“按压”的意思,操作时,“提”、“按”均要力求保持针尖不离得气感应点,同时以左手紧按或轻压穴处肌肉辅助产生热感应或凉感应。此种守气方法“西北针王”郑老前辈亦有类似描述[5]。《针灸问对》认为其意为:“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参脉之状,毋得挪移……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并认为按之添气养气,提之抽气,故能补泻。

另据笔者理解,提插方法在不同水平的组织之间反复针刺,容易刺伤组织且不易守气,临床医生在针刺治疗时,在坚持认为针刺为有益的良性刺激方法时,应体谅患者治疗痛苦,充分考虑到粗暴机械的刺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4 “紧闭插针”与“徐徐举针”

“热至,紧闭插针”与“寒至,徐徐举针”,为“烧山火”、“透天凉”刺法经过前面一系列手法成功取热或取凉后,依需要进一步调气以强化针感,复又出针的方法。“烧山火”补法“吸之去疾,其穴急扪”,“透天凉”泻法“呼之去徐,其穴不闭”。陆瘦燕前辈认为“插针”疑似“出针”的衍误,理由是孔穴既闭,如何插针?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再无插针的必要[6]。笔者认为,在古汉语语法上,“紧闭插针”是连动式结构的句子,方式是“紧闭”,目的是“插针”,单纯以文字顺序理解似无必要,因为临床上操作时必须始终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紧压穴处肌肉,并非不能插针以强化热感。《针灸大成》记载:“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插针之时,热气复生……”笔者临床亦有验证。

5 “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

这是对前文“烧山火”、“透天凉”两种治病方法总结性的说明文字,“烧山火”、“透天凉”补泻不同、刺法各异,但最关键的手法,都是以“细细搓之”的操作方法为主。“细细”在此处作“缓缓”讲,类似的用法如“山溪桃杏两三栽,嫩蕊商量细细开”(王安石《招叶致远》);“细细商量”,其中的“细细”都是缓缓的意思。

搓法是一种单方向的捻针动作,兼有补泻两种作用。操作时力度应适中,以防滞针或疼痛。《针经指南》载:“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窝针,依前法转,以为搓也。”《针灸问对·九搓》载:“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左转插针为热,右转提之为寒。”《针灸大成·下手八法口诀》载:“搓而转着,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转着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之为左,大指往下,退之为右,此则迎随之法也”;“补者直需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对此,前辈陆瘦燕先生据《针灸问对》之说,解释为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应以捻转结合提插方法的手法来施术[7]。笔者个人体会,以上关于搓法的经典文字记载充分表明应解释为单向捻针为妥。

6 小结

取热取凉的针刺方法,自《素问》就有记载,《金针赋》文冠之以名,分别为“烧山火”与“透天凉”,就热效应与凉效应的程度加以强调。原文之所以没有叙述详细的操作方法,一是因为四六字为主的歌赋文体的限制,二是因为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完全区别于其它刺法的针刺方法,仍然以基本针刺补泻方法为基础。原文虽然简洁,且多有重复,然而通读全文,尚不难理解;但现代“烧山火”、“透天凉”均匀分层、直入直出的图文解说方式,看似明确,实际在不可视的情况下,操作十分困难,尤令后学望而生畏。现代医家纪青山[8]、朱复林[7]、贾成文[9]等人均有操作可不分层次的认识,但皆为个人经验总结,未能对原赋文明确解说和释疑,不足以启示青年后学。

传统医学自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以数字化、固化的观点来学习传统医学是不足取的。传统医学的某些方法不同于现代科学的定义、定理、公式,不具有绝对性和唯一性,学者思维应灵活而不拘执。笔者简评原文,认为在正确解读原文的基础上,“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法将不再复杂难懂,不再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操作的高难度技术,希冀借以抛砖引玉,愿与同道更进一步探讨。

[1]明·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62-63

[2]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7-80

[3]明·汪机.针灸问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73

[4]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24

[5]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6]陆瘦燕.“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探讨[J].中医杂志,1963(9):9-12

[7]马士林.扬州名医朱复林针法特点[J].中国针灸,2002,22(1):35-36

[8]刘冬梅,刘伟.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应用心得[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2):564

[9]乔云英,吴春娥.贾成文教授临证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3):49 -50

猜你喜欢
插针金针刺法
基于网络载波模块的插针修整器设计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减轻患儿输液港插针时疼痛的应用效果分析
口红插针器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两种插针方式对织物透湿电阻法测试的影响
乡村的金针花
人与羊
金针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