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患者李某,男,54岁,2011年4月13日患者以“四肢肌肉强直伴静止性震颤5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2006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肌肉强直伴静止性震颤,活动不利,经多家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期间服用安坦、金刚烷胺、美多巴等多种西药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来我院门诊,查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现症:神清,表情淡漠,四肢肌肉强直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慌张步态,寐少,二便调,饮纳少,舌淡苔白,脉弦细。
患者李某,女,66岁。2011年4月25日在其丈夫搀扶下主因“四肢、头面部静止性震颤10余年”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200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震颤、无力,后陆续出现右上肢、双下肢及下颌震颤、无力。活动时减轻,静止或情绪激动时加重。经多家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一直未进行系统治疗,直到2008年在医生建议下服用安坦治疗,疗效不明显,遂来我院门诊寻求针灸治疗。查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无既往病史。现症:四肢、下颌震颤明显,上肢较重,面容呆滞,语言迟缓,小碎步慌张步态,寐少,纳差,二便可,舌红,少津,脉细数。
以上两位患者均诊断为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
针刺以醒神开窍、滋补肝肾、通调督脉为主。取穴:舞蹈震颤区、顶颞前斜线、水沟、百会、大椎、风府、合谷、太冲、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等。操作手法:舞蹈震颤区平刺进针1~1.5寸,捻转1 min;顶颞前斜线平刺进针1~1.5寸,捻转1 min;水沟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百会向后沿皮刺1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法;大椎斜刺0.5~1寸,施提插泻法;风府向对侧眼球方向直刺0.5~1寸,施捻转泻法;合谷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太冲直刺0.5~0.8寸,施捻转泻法;太溪直刺0.5~1寸,施捻转补法;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三阴交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1个月后,两患者均觉震颤频率较前减低,2个月后患者走路较前自如、平稳,步幅见大,面部表情较前丰富,3个月后患者较前有很大改善,四肢震颤幅度大大降低,下颌颤动基本消失,走路更为自如,睡眠质量有很大提高。现患者每周坚持2次治疗,除四肢轻微颤抖外,余症均得到有效控制。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有效[1]。震颤麻痹在中医学中归“瘛疭”范畴,是临床常见病种之一。该病源于《黄帝内经》。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氏医通·卷六》载:“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木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为颤震,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医宗己任编》载:“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震颤麻痹与肝肾有关,大部分病人因肝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血虚生风,风盛则动,而震颤不已。另外,脑为元神之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脑神不足,调控失司,神不导气,震颤不得自控。舞蹈震颤区、顶颞前斜线均位于头部,刺之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督脉循身之背,统摄一身之阳,其上巅入络脑,百会居于巅顶之上,水沟为督脉之会,刺之有醒神之功;大椎为诸阳之会,风府为督脉、阳维之会,刺之可清泄内风;合谷、太冲名曰四关,刺之可调和气血、平肝熄风;太溪,肾经原穴,刺之可滋补肾精;三阴交有滋补肝脾肾三脏之效;足三里可培补后天、补益气血。诸穴合用,起醒神开窍、滋补肝肾、通调督脉之功[2~3]。针刺治疗震颤麻痹可明显改善症状,针刺可能有控制神经变性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理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刺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确有一定疗效,但还需进一步探索。
[1]杨丽红,熊俊,刘佳琳,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6):711 -717
[2]黄泳,卓鹰,姜雪梅,等.头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区血流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305 -308
[3]孙红梅,吴海霞,许红,等.针刺督脉穴对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