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强,盖晓丽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2)
针刺补泻是根据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确立的两种治疗方法,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临床常见的补泻手法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然而对于《黄帝内经》中传统的补泻操作却鲜有论及,现笔者就《内经》中关于针刺补泻的论述做简要概括,以期还原传统针刺补泻的操作步骤,希望能为针灸临床操作提供新思路。
1.1.1 要求在患者呼气末缓慢进针
《素问·调经论篇》:“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此段指出补法操作应在患者呼气时进针,气出针入,使针塞针孔,门户关闭,目的是使精气无从散失。《灵枢·官能》给出了更加详细的补法进针操作:“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可见补法进针需引皮而刺,将针缓慢推纳。《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帝日: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日: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此段指出当针刺之前需先扪循而取之,在进针之前增加了很多动作,如扪、循、切、推、按、弹、抓、通、引等。
1.1.2 针刺宜浅刺
《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曰: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均是对补法刺以细针、轻刺、浅刺的描述。《灵枢·终始》:“补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也强调补虚需浅刺。
1.2.1 行针手法要轻柔,刺激量小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补法操作“如蚊虻止”正与毫针之形“如蚊虻喙”相应,强调补法刺激要轻柔,似有似无。又如《灵枢·官能》:“微旋而徐推之欲微以留……”多处“微”字体现了补法要求轻刺激,其目的为使“真气”留存。
1.2.2 留针时间长
《灵枢·九针十二原》:“意若妄之”,刘衡如注:“妄:《甲乙》卷第四及《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王注引《针经》文均作‘忘’,应据改。”可见补法留针时间之长。《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不足者补之,奈何?……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形象地描述了补法应长时间留针。《灵枢·官能》:“补必用方……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素问·离合真邪论篇》:“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均说明补法操作时需安心静神,长久留针,使邪气无处布散。
1.3.1 患者吸气时快速出针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均指出补法应候患者吸气时出针,使气不得出。《素问·调经论篇》:“帝曰:补虚奈何……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要求补法在吸气气实后快速出针,气入针出,二者针与气出入反向,可使针孔闭塞,局部的经气不散。《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补曰:随之……去如弦绝。”《灵枢·官能》“补必用方……气下而疾出之。”也都强调了补法出针时要迅速疾出的操作要领。
1.3.2 出针后按压针孔
《灵枢·终始》“补一方虚……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指出补虚需快速按压针孔,以防邪气进入。《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推阖其门”即按压针孔,其目的为“令神气存,大气留止”。《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曰:随之……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以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则言出针后应按压针孔,关闭门户,使“中气”实。《素问·调经论篇》:“帝曰:补虚奈何……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指出按压针孔的目的使“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补法的具体操作是在患者呼气末缓慢进针,针刺位置宜浅。行针时手法要轻柔,刺激量小,留针时间较长。出针时在患者吸气时快速出针,出针后按压针孔。
2.1.1 要求在患者吸气时快速进针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此段明确指出泻法操作时应在气盛、月满、日温、身定之时,候吸气而进针。《素问·调经论篇》中:“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吸则内针,无令气忤”,说明气盛时进针是为了使针与气一同进入人体,不令气逆行。其次《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疾而徐出”,可见泻法要求进针时要快速在患者吸气时刺入。
2.1.2 针刺宜深刺
关于泻法针刺深度,《灵枢·终始》言“补须一方实,深取之。”此处“补须一方实”应有误。杨上善曰:“量此补下脱一泻字”。如将“泻”字补入,也未能通顺。有学者疑“补须”为衍文,抑或其后有数字脱文,但好在此句并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据下文“以极出其邪气”可知“深取之,稀按其瘠”为泻法的操作,由此可见泻法针刺时应深刺以泻邪。
在患者吸气时行针。《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指出泻法进针后应在患者吸气时转针即行针。《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吸则转针”是为得气。《灵枢·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
2.3.1 在患者呼气时出针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指泻法应呼气则出针,针随气出。《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均指出泻法应候患者呼气时出针,以令邪气出。
2.3.2 缓慢出针
关于泻法操作留针时间,《黄帝内经》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指出泻法应静以久留。而《灵枢·官能》“泻必用员……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疾而徐出”中“疾”强调泻法留针时间短。“伸”当与上文“按而引针”之“引”同义。“引,开弓也”。《说文·弓部》,此处意思当为将针提出。“迎”意为迎邪气之来。即在针与邪气相遇时,缓慢外提其针而引邪外出。《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也说泻法操作时出针速度要慢。
2.3.3 出针后摇大针孔,不按压针孔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可见泻法操作要求出针时不得按压针孔,其目的为排泄邪气。“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是泻法的错误操作,意思是若出针按压针孔,会使邪气内蕴,气血不得出散。《灵枢·终始》“泻一方实……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也为泻法操作。“稀”《黄帝内经太素》作“希”,杨注“迟也”。泻实需少按或不按针孔,目的以使邪气尽出。《灵枢·官能》“泻必用员……摇大其穴,气出乃疾”,指出可以用摇大针孔的方式使邪气与针俱出。《素问·调经论》“泻实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给出了泻法出针不按针孔的原因:在不损伤精气的同时,针与气俱出,疏利邪气外泄的通路,以防闭门留寇。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泻法的具体操作是在患者吸气时快速进针,针刺位置宜深。在患者吸气时行针,留针时间短,不留针或少留针,出针时在患者呼气时缓慢出针,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目的使邪气快速泄出。
表1 针刺补泻操作表
比较《内经》中补、泻两法的操作过程可以看出补法操作幅度小,轻柔和缓,强调由外向内的动作趋势,而泻法动作幅度大,针感强烈,强调由内出外的动作趋势,这成为之后针刺补泻临床操作的一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