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省安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西 安义 330500
督脉统领一身之阳气,通行气血,转肾精益脑髓。若督脉脉气不足,则会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督脉生病”是其经气所过之处产生疼痛、麻木,所络属的脏腑功能失常出现神志、生殖、发育等疾病[1]。病机为阴阳不平衡而成。本文从阴阳关系入手,探讨“督脉生病”应从“阴中求阳”来论治。
明代医家张介宾依托《内经》,明确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论,并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是对该理论的诠释。“阴中求阳”实为阴阳辩证关系的升华。看似对立的阴阳,却有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赵献可所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人的生命有赖于物质基础阴精的存在,更需要人之动力阳气的相济[2]。张景岳在阐述阴阳互根关系中提出“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在治疗方法中也应“水中取火,火中取水。”
督脉所生病较为复杂,主要根据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来确立“督脉生病”的分类。可将其分为督脉本身疾病(实则脊强反折,虚则背曲伛偻)[3],以及督脉脉气不畅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即脊源性疾病[4]。
2.1 督脉的循行 督脉主干循行贯穿脊柱,《灵枢·营气》曰:“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督脉统领脊柱,督脉脉气透达、脊髓充盈,脊柱便强健。若精耗损过度,督脉之气无以升,必造成项、腰、背部的疼痛、酸楚、麻木。督脉从肾下胞中出行后,与肾经的分支“脊脉”相合和而“贯脊属肾”,正如《素问·骨空论》所说:“督脉者……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所以督脉与肾经密切相关[5]。《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缓甚为折脊。”故督脉生病出现脊痛如折、诸痉项强等病变。肾气不足,元气无法运行,督脉阳气不能透达,脊柱无力支撑,则虚者背曲伛偻[6]。
2.2 督脉的功能 督脉为阳脉之海,元气存储之所,统御六条阳经,上属于脑,下属于肾,其分支遍布两胁及脊髓,且支心贯膈,说明督脉与脏腑、脊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金匮要略》曰:“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阴病十八”其为脊源性疾病,即为脊柱间发出的神经受到卡压、损伤所引起的内脏、器官的疾病[6]。正如中医所说督脉阳气不能温煦,引起脏腑疾病。
督脉上属于脑,即属于元神,在元神的指导下,维持脏腑功能平衡及神魂魄意志的正常,则需要先天和后天之精气提供物质基础,方能达到形、气、神的统一[5]。若精气衰弱则百病丛生,心神不宁、未老先衰、记忆减退、神魂颠倒。
《外经微言·任督死生》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涩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绝矣。”说明督脉能辅助生殖发育、繁衍生息。督脉之气充盈,则“根生生不息也”。若布散功能失调,必精清气冷,受孕困难,胚胎发育异常[7]。
“督脉生病”的治疗在《素问·骨空论》中就有提及,“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肾主骨,督脉属肾,肾中之精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督脉之源,肾精耗损、阳气不足必导致督脉产生病变。肾阴亏虚,阴损及阳,甚则阴阳两虚。“阴中求阳”这一理论方能指导治疗[8],内外兼治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阴中求阳”不仅仅是指内治法,在指导外治法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意义。
3.1 内治法 “督脉生病”有督脉自身疾病及脊源性疾病,实则为督脉的阴阳不平衡,所表现出各种症状的疾病。《外经微言》:“督脉之路,即肾经之路也。”督脉之病应当治在肾。肾为人身阴阳之根本。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创建了肾气丸,方中用了大量的滋补肾阴之药,少量温肾化气之品,以达到“阴中求阳”之意[7]。此方在《金匮要略》中主治脚气、虚劳腰痛、消渴、痰饮、妇人转胞证,这些病证也是督脉之气不能透达所致[9]。张景岳提出“扶阳不忘补阴”创立大补元煎,让精血化元气,治疗胸闷气短、腰酸耳鸣等督脉之病。钟铁锋等[10]以金匮肾气丸汤剂治疗33例急性痛风发作患者,总有效率达97%。王付教授[11]运用金匮肾气丸汤剂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1例,80剂后症状明显改善,病情稳定。后改服金匮肾气散成药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一切正常。
3.2 外治法 《素问》认为“督脉生病”轻则“治在骨上”,“甚者”应在“在脐下营”治疗。“治在骨上”可以用针灸、推拿、正骨、针刀、捏脊、刮痧等方法作用于“阳脉之海”的督脉骨(脊柱骨)上,调节脊柱的阴阳平衡,达到通调督脉的目的[8]。贺振中等[12]运用推拿法、导引法,鼓动丹田元气,恢复背部的阴阳平衡,来通调督脉。陆家鹏[13]经过多年摸索以指代针,循经点穴按摩,治疗督脉之病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脐下营”位于任脉之上,任脉为“阴脉之海”。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一源三歧,所以“脐下营”可治督脉之重症。这也正是《素问》所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重症在“脐下营”施以针灸、推拿、针刀等中医外治法,以达“阴中求阳”之目的,只有阴平阳秘,督脉之气方能顺达[14]。苏小霖等[15]以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8例,结果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何桂秀[16]用腹针结合体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68例予电针加火罐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0.88%,实验组总有效率97.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督脉生病”较为复杂,范围较广,根据督脉循行及功能将其分为督脉本身疾病及督脉之气不能调达所引起的脊源性疾病。督脉来源于肾,为足少阴肾经的一部分,肾又主骨,所以可从肾论治。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疾病的产生是阳气不能温煦。治疗方法并不能单纯的温补阳气,而应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在“阴中求阳”的理论指导下,古代医家创肾气丸、大补元煎、右归丸等方剂。现代医家在补阳方剂中90%以上都配伍了养阴药物[17]。治疗督脉疾病还需配合外治法,除了在督脉骨上施治外,“甚者”还在任脉上治疗,这也是“阴中求阳”在临床中的应用。
“阴中求阳”理论以中医的阴阳互根理论为基础,“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在临床中指导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及辨证论治。“阴中求阳”理论在祖国医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内容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