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近年来,关于CPI是否真实反映了通胀水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为何CPI数据与百姓感受会偏差较大?这就需要我们从CPI的定义、编制方法、如何解读使用等方面来理解,并理智看待,才能找到答案。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 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居民家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内容包括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消费品和服务项目按用途划分为8个大类,262个基本分类,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等八大类。
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按照国家统一的调查制度开展的价格调查。目前,上海CPI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和8个郊区基本实现全覆盖,调查网点包括集贸市场、超市、百货商厦、大卖场、药店、医院等800多个。当调整确定调查网点后,一年内不允许更换。
中国的CPI编制方法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基本一致,用链式拉式公式计算,编制月环比、月同比以及定基价格指数。目前,上海每月采集的价格采取定人、定时、定点和直接调查方法,对所选的代表规格品到选定的调查网点现场采集价格资料。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鲜活商品,至少每5天采集一次价格,一般性商品和服务项目每月采集2-3次价格。每月共采集3万多个时点价格。
一是明确CPI的涵义和适用范围。CPI不能反映集团、政府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也不能反映商品生产投入过程中的价格变化。
二是明确CPI是一个相对数,也是一个平均数。CPI反映的是当前的物价水平相对于过去某个时期上涨(或下降)的幅度,涨幅高并不意味绝对价格高,反之亦然;CPI还反映不同类别价格的变动,总水平的上涨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全面上涨,反之亦然。
三是明确CPI并不是越低越好。较低的CPI并不利于经济增长,这是因为商品、服务价格不断走低使企业效益下降,从而造成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下降、市场消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将陷入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中,容易造成经济衰退。
CPI是一个总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众多居民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总水平,它是很多时点价格的综合反映。而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在某一消费场所对单一商品某一时点价格变化的感受,时点性强,对比基期模糊,这种差异即个体与总体的差异。
CPI是由若干个大、中、小类和基本分类用权数加权计算的结果。商品及类别的权数不同,对分类指数及总指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而权数的确定由一个地方总体消费结构决定,与个体消费结构是不同的,因此某一种商品或类别的价格涨跌对CPI的影响和对个体群众的影响是不同的。
CPI调查的范围广泛,涵盖的商品及服务较为全面,既包含“吃穿用住行”等居民日常关注度较高的商品价格变动情况,也包含汽车、电脑、照相机等居民日常关注度不高的商品价格情况。群众往往对上涨的、自己关心的感兴趣,对下降的、与己无关的关心不够。因此,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与公布的CPI相比,就会觉得CPI被低估了。
CPI主要公布的是同比、环比指数,分别对比上年同期、上月,观察对比时期固定,其反映物价涨跌的变化也只是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变动,因此CPI固定的对比基期与群众不确定的对比基期比较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
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感受范围和承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低收入居民家庭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煤气等生活必需品上,因此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比较敏感。高收入家庭支出中,生活必需品支出占比较小,因此对其价格上涨没有那么敏感,承受能力也较强。
居民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是即时的,而物价指数至少要在1个月后才能反映,是一个滞后的统计指标,它对经济和市场价格的反映客观上存在一个滞后期。
(上海市统计局陈曦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