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风
[摘要] 心理问题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犯罪者有个性的缺陷,缺乏合理有效的心理应对方式。从大学生犯罪透视出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社会文化价值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轻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有改善人格理念、培养健康人格,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犯罪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2009年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09XJC014。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时有发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①不论是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昔日同窗,还是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大学生付成励在课堂上杀死老师程明春,或是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撞人后又连刺八刀致人死亡,这一起起被人们视为高知识、高文化的大学生们所引发的血案,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以及大学教育的质疑。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因素,透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的有效对策。
心理问题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
心理问题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素质差才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马加爵、付成励的犯罪行为,看似由于家庭困难,恋爱挫折引发,但这些仅仅是一个“导火线”、是诱发因素,而不是关键因素。如果大学生只是知识文化水平高,可是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素质欠差,自我调控能力差,也很有可能行为失控,导致越轨和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因为从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角度分析,个体犯罪行为不仅会受到文化知识、法律观念的影响,更会受到个性特点、情绪情感,意志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即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与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以下是关于大学生犯罪者心理状况的剖析,由此更能体现心理问题与大学生犯罪的密切关系。
1.大学生犯罪者有个性缺陷。个性缺陷表现在认知发展水平低、情绪情感不稳定,意志力薄弱,过度自卑或自负、偏激、孤僻、冷漠无情。诸如马加爵,最主要的个性缺陷是过度自卑。由于家庭的贫困、农村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等使得他过度自卑。过度自卑使他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退缩、消极、忍耐,导致长期处于压抑,冷漠等的消极情绪状态中。而且,由于过度自卑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总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会说自己的坏话。打牌时同学诋毁他只是个诱因而已,关键的是这些话激发了他过度自卑的情结进而引发犯罪行为。马加爵后来向警方承认这些话使他觉得“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在嘲笑我。”②马加爵的这些供述也说明了同学的这些诋毁性的语言成为引发他过度自卑,点燃他愤怒情绪,引爆他长久以来压抑、愤懑等消极情绪宣泄性爆发的导火线。而对于付成励最大的个性缺陷是认知狭隘、思维偏激和情绪冲动。他偏激地将自己与女友分手的不幸全部归咎与被害人程春明老师身上,非常冲动地在没有搞清楚事情之前就鲁莽地杀害了老师,犯罪行为的产生只是基于猜测下所产生的仇恨情绪,而且更是偏激地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是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应。大学生药家鑫在撞人后又连刺八刀致人死亡,只是因为“怕难缠而杀人”,这样的理由也显示出了其自私、冷酷、冲动的个性缺陷。其他的大学生犯罪者也是同样暴露了这样那样的个性缺陷。
2. 大学生犯罪者缺乏合理有效的心理应对方式
面对心理危机缺乏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因素之一。出现心理问题很正常,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关键是看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化解心理危机。当出现心理问题,内心焦虑和压抑时,合理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法、合理宣泄法、自我抚慰法、心理咨询法等方法,在不伤害他人、不违反社会规范制度的前提下合理地宣泄,释放负性情绪,最终达到情绪平静、恢复心理平衡。然而马加爵、付成励等大学生犯罪者,在他们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去化解,而采取了破坏性极大的方式去宣泄内心的愤懑与不满,进而导致了违法犯罪。马加爵长期以来积聚着压抑、愤懑、屈辱等负性情绪,但他始终没有利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即通过和老师、同学沟通,向他人倾诉或寻求帮助等,而是一直将负性情绪埋藏。终于好朋友的一句不友好的话语引爆了他长期积累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不当释放产生破坏性的力量、导致了犯罪行为的产生。而付成励更是在恋爱失败后,出现痛苦、仇恨的心理危机时,没有通过正面的、积极合理的方式去化解心理危机,而是将不良情绪憋在心里且不断升级,从怀疑、揣测到愤怒、仇恨,以至于在气急败坏下冲动地杀死了被害人。他从来没有正面和被害人程春明老师接触和沟通过,始终也不清楚老师和他女朋友发展到什么样的关系,对老师的怨恨和不满也全来自于猜测。这体现了他在遇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冲突时,在没有全面调查、冷静思考的情况下,冲动、盲目的非理智状态下导致了惨案的发生。而杀死舍友的女大学生陈楠的忏悔语录是:“长久的压力一直没有释放,我成了一个一触即发的炸药包,炸死了别人,也炸伤了自己。”③更是说明了陈楠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心理应对方式才导致了悲剧产生。
大学生犯罪透视出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素质欠差等心理问题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关键性因素,而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主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
首先,从教育理念方面还未从应试教育真正转型到素质教育,衡量和考核教育质量的标准仍旧以学习知识和成绩排名为主。学校教育方面,多年来的受应试教育理念、模式的影响,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知识学习,而对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方面的关注较少。评判学生的好坏,优秀与否,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名次排名,而很少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情感培养、意志状态、人际能力等心理因素。在学校教育方面,缺乏对学生心理方面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一个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会被大加赞扬,很可能会忽略其个性、人际等心理方面的不足。而个性缺陷、情感问题、人际不良等心理问题有逐渐形成、长期发展的过程,心理问题在孩子相对较小时就产生而不能及时受到家长、老师的重视,就一直埋藏,直指大学、成人阶段才暴露出来。就连办案民警,管教民警从办案中切身体会到,由于忽视心理健康引发了很多未成年人犯罪和大学生犯罪,于是他们都呼吁“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摆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家庭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也较少。长期以来,我們中国家庭对孩子是重知识学习,轻心理培养。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学习知识方面还比较重视,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个性培养、情感教育方面父母、家庭方面培养和投入的较少。尤其农村或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给孩子生活和学习方面付出较多,而在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和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做得较少。此外,父母自己本身在面临心理问题,处理心理危机的时候也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吵闹、打架斗殴甚至是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孩子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这种处理方式,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对方式也可能打闹、甚至是暴力性的方式。生长在不良家庭环境或处在不当家庭教养方式中的青少年更容易导致行为异常或违法犯罪,因为这种家庭正是缺乏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山东省少管所对在押的616名未成年犯进行过调查:其中25.75%来自结构残缺不全家庭,47.6%长期生活在家长经常争吵、对骂、充满紧张气氛的家庭里,19.27%承认经常遭受父母打骂!④
(三)社会文化价值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轻视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轻视心理健康的倾向。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人格的要求主要特征是含蓄、内敛,矜持、隐忍,认为这些是良好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固然有其优秀,符合过去相对封闭保守的社会历史状态的一面,但随着全球化、开放化、个性化的社会发展,如果过分强调含蓄、内敛,矜持是不适时宜和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要适度地自我表达,适当的情绪宣泄,才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而过分的自我隐蔽、过度的压抑情绪,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甚至在一定的时候由于负性情绪的过分积累而导致不当宣泄行为出现,而不当宣泄行为的破坏性很大,极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诸如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而杀人就是过分压抑、忍受的后果。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暴露后,周围人都很诧异,常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是一个好人,为什么会犯罪?”其实犯罪前所表现出所谓的平常老实可能只是我们从表层所看到的隐忍、压抑的表象,其真正的心理问题可能没有被觉察或被忽略。过分压抑、隐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是对心理健康轻视的结果,只注重外在的平静和和谐,而忽略了人内在的压抑与紧张,这又会引发两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心理调控能力差,在自己出现心理危机时不会采取恰当合理的方式去化解而导致违法犯罪,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在对待他人,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人采取冷漠歧视和拒绝关怀的态度,进而强化了其不良心理和加剧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1.改善人格理念、培养健康人格
一方面,对传统人格理念认识和理解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随着全球化、开放化、个性化的社会发展状态,人格发展也要更加地丰富而全面,不要只是一味地强调含蓄、内敛,适时适地的张扬、释放也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另一方面,要树立健康人格理念。心理学研究人性健康的目的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以实现和完善我们的能力。健康人格的理念也是本着释放人的潜能,以实现和完善能力目的而来的。故健康人格应该是人格完整而协调,情绪情感稳定,意志力健全,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在正确的人格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几方面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方面都能通力合作,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维护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其健康人格。孩子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全民的心理素质就从根源上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起到了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作用。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需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虽然目前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但重视程度不够,落实效果不好。城市发达地区可能好一些,但农村、落后地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落实还很不足。首先,从教育理念上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要单纯地以知识学习,成绩排名来定位教育效果和学生优劣,应以培养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各方面素质良好发展为目标。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切实落实,不要只沦为口号。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具有心理健康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开展良好互動。此外,学校应该配备心理健康工作室和专门的心理老师,对学生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一些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干预,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化解心理危机。
3.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很多家庭,父母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对孩子的身体成长、知识学习等关注较多,而对人格培养,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心理关注较少。首先,父母、家庭成员应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意识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只有父母具备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他才可能在自己的立身行事中注意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注意孩子的心理成长。诸如,众所周知父母吵闹或是离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尤其对孩子良好个性,安全感,情绪方面会有不良影响。而心理健康意识强的家长考虑到孩子的成长,会尽可能地减少吵闹和离婚的可能,即使离婚了也会适当沟通为孩子提供享受父母亲情的权利,而不是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可是那些父母心理健康意识差的家长,不仅是自己在处理心理危机的时候采取极端方式,而且对待孩子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不仅对孩子个性有不良影响,还会加剧亲子冲突,强化不良行为的模仿,进而导致孩子的违法犯罪。其次,家庭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个性,情感、意志力方面的培养。一些大学生犯罪者通常表现出了偏激的思维认知、认知评价的极端性,情绪调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心理问题,源于家庭教育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良好人格,健康心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家庭影响和早期经验对其影响很大。故从家庭方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方面。
注 释:
①吴珍平.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2 (1).
②陈娟.马加爵落网不是最后答案[N].南方都市报,2004-3-17.
③刘治理,梁慧芳.优秀女大学生沦为杀人犯,忽视心理健康生悲剧.广西新闻网,2009-3-11.
④李康熙.少年犯罪前辍学情况的调查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4.
参考文献
[1]吴珍平.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J]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1):84-86.
[2]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8.
[3]刘邦惠.犯罪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
[4]周芦萍,余长秀.城市家庭问题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导刊,2002,1.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