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秀萍
[摘要] 亲属称谓语往往直接体现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伦理文化以及道德价值取向。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实质是涉及到其后面所隐含的内涵深厚的跨文化翻译,多元文化翻译和交互文化翻译等多方面的因素。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历史发源地之一。关中地区更是我国周秦文化的孕育摇篮及其源头所在。所以了解对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在陕西对外交流中,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亲属称谓语 陕西关中
本文为院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K1085。
翻译的文化转向
文化互动研究正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实质所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而亲属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谓语往往传递给对方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语,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因此,称谓问题日益引起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称谓语作为承载礼仪的重要方面很早就备受重视。早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左传》中就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论述。公元前问世的《尔雅·释亲》是记录中国封建社会人际关系中亲属称谓语最古老,最完备的著作。清代学者梁章钜所撰的《称谓录》是我国称谓方面的重要典籍;全书32卷,收录称谓语约5000余条,并对各种称谓进行了详尽的语源和严格的历史考释。国际上语用学家们也逐渐开始关注称谓语的各种语用功能及其内涵和外延。1988年F.Braum等出版了一部专著《称呼语》(The Collection of appellations),详尽地论述了英、德、法、俄等语言里称呼或者称谓的使用情况。
但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和深化,中国文化中的“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传统观念与西方“人为本,名为用”的实用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体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和冲突。而被现代人忽视的亲属称谓语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社会内涵及伦理文化和道德价值恰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称谓语,具有强烈地方文化色彩和文化特征,以此来追溯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探究称谓语翻译的文化内涵,对弘扬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亲属称谓语的翻译
亲属称谓语往往直接体现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伦理文化以及道德价值取向。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历史发源地之一。更是我国周秦文化的孕育摇篮及其根源所在。这里的亲属称谓语文化内涵丰富,称谓语包罗万象,具有较强的文化代表性和民族特征。
1.体现尊卑长幼
在我国,血亲传统上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其序列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以及玄孙等。如果再加上堂亲、姑表、姨表等兄弟姐妹间的亲属称谓语,长幼尊卑实在是纷繁复杂。但在英语中,能够与汉语相对应的只有表示祖孙三代的称谓语,而其他的称谓语则需要通过使用相对应的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的重叠方能构成相应的汉语九族称谓语中的某些相应的称谓语。若是表示转折亲的关系,则需要一些描述性的、能够表明亲属间关系的合成词作修饰语方能构成英语中相应的称谓语。
陕西方言中“爷爷”和“祖父”绝对是同义的,而且指的也是同一个人,即父亲的父亲。但是这两个不同的称谓却明显表达出人物间的亲密程度和语气的严肃与否。而这个往往发生在农村或乡下人的称谓语当中的一个单字“爷” ,虽然也指的是父亲的父亲,但则更显得说话双方亲切随和,不拘礼术的关系。如果要用一个grandpa,或一个grandfather表达出同样多的意和境,没有足够的说明,恐怕的确难以表白得清楚。同样的,“外公”与“姥爷” 、“外祖父” 、“舅爷”也都指的是母亲的父亲的,但“外祖父”一称尤显庄重与严肃。而“外公”、“姥爷”、“舅爷”则更显童真与稚气,而且,其间不乏撒娇卖乖之意。
同时,亲属称谓语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律和传统,分门别类进行排序。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按照“九族”辈分排序;同胞兄弟姐妹间用同类事物的名称排序,如金锁、银锁、铜锁等;也有在称谓语前加数字的,如二哥,三姨,四叔等。但是难题就在于这些排序是按整个兄弟姐妹中的排序,还是除过所与自己有关系的亲属后的排序。
比如陕西方言中的“二弟”,是在整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还是弟弟中的第二个。不管是哪一种,英语中都没有相应的称谓习惯,所以在语用功能上达到对等的效果,往往是翻译中要解决的难题所在。比如在翻译 “二弟,这是弟妹么?”如果我们刻意要把“二弟”中的排行“二” 翻译出来,除非有语境或者很清楚这个“弟”的排行和话语人的用意,否则,“ younger brother”应该是很不错的翻译。
2.强调男女性别
英语中,对父、母亲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的称谓是使用共同的一个称谓语,即cousin,即不分父系和母系,也不分年龄和性别,让人觉得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但是汉语中堂亲和表亲就有至少八个称谓,即:堂哥/弟,堂姐/妹,表哥/弟,表姐/妹。
陕西方言中,这种关系的称谓语往往不加“堂”、“表”二字,而是直接用“哥哥、姐姐”称呼,或者在称谓语前再加“姑/姨家的”、或“舅/伯/叔家的”以此表明身份,所以在翻译中如何对“远近”、年龄、性别进行准确地表达,就显得更难了。那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准确地换算。
比如:“表哥”就不能按照英语表达习惯直接翻译成cousin,而应该在翻译时再加elder 或younger 来区分长幼,brother 或者sister来区分男女。
3.体现宗姻内外
在汉语言文化中,亲属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血亲,一类是姻亲。“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宗親称谓和姻亲称谓往往体现了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血统和宗族。内外有别,泾渭分明。但是在英语中,却内外不分,血姻含混。亲属间的称谓语体系非常简单,分类也很粗疏,所以在对应的翻译中就必须在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的前提下,通过具体化和泛化等的翻译技巧及翻译方法对亲属称谓语中的亲属关系准确表达。
比如:在英语中,“宗亲”和“姻亲”是没有区别的,但在汉语中的区分却很是明确的。陕西方言更显分明。
爷爷,祖父,外公,姥爷,外祖父,舅爷,爷;
奶奶,祖母,外婆,姥姥,外祖母,舅婆,婆(婆)。
paternal grandfather(父系方的祖父)和maternal grandfather(母系方的祖父)。虽然在词汇上相互对应,但在语用功能上,汉语称谓所反映的民情风俗,恐怕是英语难以企及的。
4.表明远近亲属
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我们陕西地区就夫妻间的称谓就包罗万象,纷繁纷呈:
对丈夫可称作:先生,老公,爱人,亲爱的,女婿,当家的,掌柜的,那口子,孩儿他爸(爹),(我)男人,(我)汉子,老头子,老伴(儿),等等。
对妻子可称为:爱人,老婆,媳妇,太太,夫人,内人,内当家,屋里头的,做饭的,(我)女人,婆姨,老婆子,老伴(儿)等等。
孩儿他爸/爹/他妈/娘表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掌柜的,当家的;内当家,做饭的,屋里头的等则表示一种家庭地位; “老头子”、“老婆子”、“老伴儿”等, 则又有一种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深情厚意;“(我)男人”/“女人”这等称谓则表现出一种通俗简单,直截了当的关系。这么多内涵丰富的称谓,怎一个husband和wife,或者darling,或者sweetheart了得?
结语
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是不可能分开处理的。正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实质上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而是涉及到其后面所隐含的内涵深厚的跨文化翻译,多元文化翻译,和交互文化翻译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在翻译活动中,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理接受外来文化,尊重原语文化。尽可能保留原语文化的内涵、风格、和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何刚强.英汉口笔译技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 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