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民间“坠子书”发展现状分析

2011-10-28 00:50刘海潮
关键词:河南坠子马街坠子

刘海潮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兰考民间“坠子书”发展现状分析

刘海潮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文章通过对兰考县民间“坠子书”发展现状的实地调查,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坠子书在兰考县民间的盛衰,民间艺人的生活现状,以及说书市场的现状和挽救民间坠子书进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兰考县;坠子书;民间;发展现状

素有“坠子之乡”美誉的兰考县,坠子书在此经历百余年繁盛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步走上衰退,直至今日频临灭绝之境地。坠子书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是特别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河南省多彩的曲艺文化。笔者生于乡下,受坠子书熏陶至深,对本土民间艺人亦能详述一二。2009年元月15日,特拜访本地民间坠子老艺人王守廷,随后又拜访了王东亮、秦福等民间坠子艺人,对当前民间坠子书发展的真实现状做了调查。

一、“坠子书”民间盛衰

坠子书为河南坠子俗称,亦称坠子、玉琥坠或渔鼓坠。它是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结合而发展出来的。”[1]是一种流传于河南、皖北、山东等地的民间说唱艺术。河南坠子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吟诵性平腔为基础,以鲜明的徵调式为特征,唱念均中州音韵,夹杂方言于其中,并吸收了普通话字音。其表演形式以个人唱为主,伴奏乐器为坠胡(弦子)、檀木简板,偶尔加入扬琴。其唱腔清新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贴近于生活,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河南坠子由清道光年间三弦书艺人乔治山首创于开封,至清光绪年间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得以迅速发展,曾一度风靡全国。民国时期,河南坠子以其独特魅力,跃居众曲种之首,成为该时期全国最有影响力曲种之一。蔡源莉在 《中国曲艺史》中述及:“从民国17~26年(1928~1937)在上海灌制的河南坠子唱片就达93张之多。此时坠子男艺人多被挤入农村演唱,而女艺人则步出河南进入周边省城及京津、东北地区。”[2]《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亦提及:“民国20年(1931),报刊开始评介河南坠子,民国24年(1935)至民国25年(1936)报刊评介坠子艺人达30余名。”[3]张履谦在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中说:“到了30年代,唱河南坠子简直成了女子的专业”[4]。此类文献的记述,足以说明坠子书在此时期发展之鼎盛。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坠子书仍得以长足发展,持续前期之盛况。乡镇文艺队的成立,营造了乡村浓郁的文化氛围。据王守廷老人回忆,当时兰考县各乡镇(公社)均有文艺宣传队,演出多为坠子书。之后由宣传队演变为“化妆坠子戏班”,据《兰考县志》记载:“化妆坠子唱腔与河南坠子基本相同,仅增加了化妆和表演的戏剧性。80年代初,是县境化妆坠子的兴盛时期,仅198l、1982两年就组建了小宋、张君墓、南彰、肖庄、许河、黄集等近十个业余化妆坠子剧团。”[5]

在民间“写愿书”的民俗也对坠子书在民间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唱愿书为旧时汉族民间祭祀风俗,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等地,为娱神的说唱形式之一。其影响范围很广,“请人说书”亦成“许愿”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此形势下,坠子艺人演出活动频繁,形势大好。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社会的发展和群众思想观念及审美意识的转变,坠子书逐渐步入衰退期。群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河南坠子逐渐失去了民间娱乐的主流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走进农村,使坠子书在民间完全失去了市场。随着坠子书的退潮和说书市场的日趋低迷,民间艺人不得不选择放弃而转行,从而加速坠子书的衰退步伐。

二、民间坠子及艺人现状

说书市场的低迷使民间艺人生活不济,致使此曲艺后继乏人,这也是当前曲艺界最为关注的重要现状之一。

民间艺人的生活状况不济,尤其是以说书为主要生计的民间艺人更为堪忧。由于说书市场萧条,艺人演出活动较少,由此收入低微,多数人为谋生而转行,主要生计已经不再靠说书,而是靠农业或其它收入,仅兼职说书,但仍有少数艺人在坚持,生活较为清贫。《南风窗》记者田磊在《南风窗》2007年第7期刊发的题为《马街书会上的流浪艺人们》采访报道中,亦述及民间艺人之清苦,文中特写了河南西平县民间坠子女艺人孙玉莲“平日里,这个驻马店西平县的女人就两个老伴在平顶山、驻马店市区马路边卖艺乞讨……”[6]。

在民间,虽每年有马街书会为民间艺人提供展示才华和写书机会,但也因写书人数寥寥无几和赶书会艺人渐冷而面临尴尬。现任马街书会会长张满堂为了使书会重返昔日盛况,曾于2004年在宝丰和附近县市走访了近百位艺人,以发动民间艺人重操旧业,但情况不容乐观。笔者于2009年5月22日从张满堂那里了解到: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的增加,书会各方面状况虽有所好转,但曲种较为单一(坠子书占80%以上),并且写出去的书极少,另外也由于说书市场不整气,很多艺人转行而出现明显的断代现象。

兰考县部分坠子艺人现状的统计数据

三、坠子书市场现状

河南坠子盛行时期,民间是最大的说书市场,民间的还愿习俗,使以坠子书为主要愿书形式的说书市场得以繁荣,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迷信活动渐渐远离群众的思维,人们不再依靠求神驱除病魔和降福避灾,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社会发展促使了人们思想上的进步,无论是习俗活动,还是娱乐方式都受到不同的影响,当然坠子书市场也同样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冷落多年的马街书会可以看出说书市场的萧条,虽然国家在大力保护民间艺术,但目前市场仍然难返昔日繁荣,即使河南有全国唯一的说书市场——马街书会,但赶书会的艺人能写出去的“书”却很少。

此次调研中,在兰考县境内走访的23位民间坠子艺人,都是因说书市场低迷和迫于生活压力,放弃专职说书而务农或转为其他行业。他们放弃说书已近30年,这些老艺人已淡忘了自己曾是说书艺人。王守廷即为市场低迷情形下转行的老艺人,他1966年入小宋乡文艺宣传队,专职拉坠胡,后因宣传队解散和坠子书“过时”而务农,后转行为木匠。王东亮老艺人也是如此,据《兰考县志》记载:“小宋化妆坠子剧团组建于1981年,演员30多人。……该团主要演员有徐占争、王东亮、刘麦梯等。”[7]后因化妆坠子剧团解散和“说书”市场萧条而回家务农至今。

在市场低迷的情形下,也有少数民间艺人采取了兼职策略,既从事农活,又趁农闲季节从事“说书”行业。这种情况的艺人不是很多,本次调研中遇到的秦福夫妇,即为此类民间艺人。秦福与王守廷同村,夫妻均唱坠子书,属夫妇搭档,丈夫拉弦,妻子唱书。他们在农忙季节在家务农,农闲季节出去说书。他们主要活动区域为河南境内,驻马店地区跑的最多。他们没有固定说书地点和市场,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和乡村集镇都是他们的“说书”场所。

四、河南坠子的挽救现状

河南坠子的发展状况,早已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延续百余年的曲艺文化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但对于这种在群众心目中已经“过时”的说唱艺术,如何才能重新占据群众的审美神经,确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针对于当前河南坠子的发展现状,相关部门采取了相应地挽救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8](国发[2005]42号)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中“河南坠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号:256;编号:Ⅴ-20);河南宝丰县的“马街书会”也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号:506;编号:X-58)。

近年来国家对河南坠子和马街书会都进行了保护和大力支持。2008年11月3日下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河南坠子发源地——开封授牌仪式在东京艺术中心隆重的举行,此消息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说唱艺人从事该行业的积极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唱响,河南兰考县文化部门也展开了民间说唱艺人的普查和统计工作,并于2009年4月8日那天,举行了河南坠子艺人展演会,兰考县各个乡共派出了30多名民间艺人代表,在县文化馆举行了曲艺展演,同时又组建了“兰考县河南坠子剧团”,旨在弘扬和传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也是对正在开展的民间艺术人才职称评定的一次摸底调查。这种政策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刺激了民间艺人沉寂多年的艺术神经,使他们看到了河南坠子复苏的曙光。

地方媒体也对民间曲艺文化进行了宣传。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在塑造民间文化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引导群众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等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媒体传播具有的影响和导向作用,能直接影响群众对民间文化的认识进程。例如开封电视台播放了兰考县仪封三弦第20代传人刘景富的专题报道。这是兰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于兰考县仪封乡老君营村发现的河南坠子源头——濒临灭绝的仪封三弦,刘景富是第20代传人,今年71岁。这种通过电视媒体等现代手段,对发展和保护民间文化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坠子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其盛衰的演变进程可看出社会发展及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其影响极大。社会发展所带来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民间说书市场受到冲击;科学观念对群众思想的影响,使民间“还愿”习俗明显少于从前,从而也使“唱愿书”现象明显减少。说书“过时”的局面也造成了说书市场的萧条和民间坠子艺人的转行,从而出现河南坠子目前这种后继乏人、频临灭绝之现状。

在国务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呼声下,河南坠子得到了保护,并采取了应对当前现状的相关措施。这使民间艺人重操旧业的积极性有所高涨和提振,对河南坠子的发展和继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从目前说书市场的现状来分析,形势仍不容乐观。说书市场是坠子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说书市场的好转,坠子书就无法恢复昔日盛况。因此,恢复说书市场的繁荣,才是挽救河南坠子的根本途径。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湖南邵阳布袋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0YJC760043)

[1]张长弓.河南坠子书[M].三联书店,北京,1951.1.

[2]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26.

[3][4]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M].中国ISBN中心,1995.16.

[5]河南省兰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兰考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660.

[6]田磊,苏里.书会上的流浪艺人们[J].南风窗,2007,(7).81.

[7]河南省兰考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兰考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660.

[8]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189.

[9]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203.

猜你喜欢
河南坠子马街坠子
南宋霞帔坠子研究
河南坠子在高校传承发展探研
梳理·调查·建议
混泥土是怎样工作的?
薛莉:因为一座城,爱上摄影
河南濒危曲种的曲目现状及审美价值
记忆深处的马街书会
泥巴地里的曲艺盛会
——马街书会
浅谈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生态环境对于河南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