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

2011-10-21 06:53韩利伟
职教论坛 201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工学课程标准

□韩利伟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

□韩利伟

高职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制订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需在问题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工学结合和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征,遵循高职课程标准的基本制订原则和科学制订流程、实施策略以及课程标准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这对于高职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高职;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人才培养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和落实教学计划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课程标准制订得是否科学、严谨、实用,关系到高职教与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职课程标准制订和修订的必要性

(一)政策规定性

高职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所以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评估的文件对其都有明确的规定(2006年以前称“教学大纲”)。

教育部《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要点》(以下简称《管理要点》)规定“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要求提供的原始材料包括“全校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方案(试行)》强调课程要“大纲齐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文件从国家政策角度和高度指出了高职课程标准制订和修订的必要性和必须性,具有明确的指向和指导作用。

(二)现实必要性

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本科教学大纲的影响,高职教育自身的不成熟,高职教师知识经验的缺乏和局限,制订流程的不规范、不科学,实施措施的不到位等原因,课程标准在一些高职院校要么不够齐全,要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多课程标准过分注重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和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不利于学生就业,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因此,制订和修订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原课程标准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原课程标准制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一般是教务处先将通知和课程标准范本下发给各院系,院系再将任务分给教研室和教师;责任教师按照要求套写出课程标准初稿,然后交给教研室主任和院系教学主任逐级审核,最后交由教务处组织专家最终审定。流程看似严密、规范,但结合高职教育科学分析,存在诸多问题。

1.死搬硬套,脱离职业实际和市场现状,背离了工学结合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首先,从源头上,各校制订课程标准的通知和范本大都互相借鉴而来,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其次,从组织形式上,制订课程标准从教务处到院系、教研室,最后落实到教师,从上到下均以硬性任务的形式强制完成。为了快速完成任务,一个课程组的教师把任务分解完成后再拼合起来,课程负责人简单统稿后完成初稿,教研室主任、院系教学主任和教务处也只是对文字和格式稍加润色和订正。大家都是在完成上级任务,不是为了课程建设。第三,课程标准本应该是社会生产实践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结晶,但相关教师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完全从个人角度编写。这种闭门造车、主观随意的课程标准有其形而无其实,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先选定教材后制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和教材关系错位。根据《管理要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先决条件;教学计划是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而教材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和资料。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是先选定一本教材为蓝本,简单罗列教材内容,教材成为课程标准的依据和指挥棒[1]。而且不同版本的教材具体内容差别较大,因而当选择了不同教材时,课程标准就失去了教学指导的作用。

(二)原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文件,是规范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每位教师都应当遵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一些高职院校和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制订课程标准仅仅是为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需要,学校将课程标准束之高阁,根本不印发给教师;教师们也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制订授课计划主要根据教材内容依次进行。教材又主导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标准成了摆设,这样的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取决于教师个人,难以实现高职教育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2]。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教高 [2006]16号文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引导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模式。

因此,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制订高职课程标准符合国家政策,也是高职课程开发、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制订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课程标准,首先要准确把握工学结合的上述内涵和特征,严格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其次还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

(二)符合高职教育特征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属于学科性教育,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学术的严谨和完整。而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更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武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的大专层次,这是其本质特征。

综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是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三)服从教学计划的要求

首先,制订课程标准要以教学计划为基本依据。课程标准的制订应考虑本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和市场实际,也不能相互脱节,必须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次,制订课程标准要遵循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的原则。教学计划中的所有课程都是互相联系的,各门课程的内容既要注意相互衔接,又要避免重复或遗漏。因此,制订课程标准要从教学计划的全局出发,明确课程内容的分工,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与配合。

(四)贯穿“行业、企业导向”

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和建设应以行业专家为主导,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具备的能力都要得到企业的认定和市场的检验。课程标准的起点和归宿以及实施,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主导地位,让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和发挥作用,开发和建设工学结合的能力本位课程[4]。

四、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制订流程和实施策略

(一)制订流程

1.高职院校各专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知名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机构,应和专业保持紧密、畅通的联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制订的各个环节,深入研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5]。专业建设委员会由院系领导、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决策与组织机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组织和制订工作。课程标准的制定者由单一主体(教师)变为多元主体(各方专家),同时广泛吸收任课教师和学生(在校生和优秀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参照国家教育文件和企业等用人单位意见,各方共同参与,调研、商讨、论证,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积极与当地的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标准(教高[2006]16号文)。

3.课程标准初步制订后,应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专家共同审核方可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并接受市场和社会实践检验,然后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建议和社会发展情况对课程标准不断进行修订。

简言之,制订高职课程标准的基本流程是:课程的职业分析(职业标准分析,市场调研,专家论证);各方专家共同构建课程标准模块(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课程标准设计(细化教学目标、学时、教学要求、考核标准等);课程标准初稿的讨论论证;课程标准的实践检验、再论证和再修订。教务处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核心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好专家、院系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组织专家制订校本课程标准范本和审定各个专业的课程标准,督导课程标准的实施等。整个流程如图所示:

高职课程标准制订流程图

总之,在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和组织下,专业和课程建设成为有组织的、规范的、常态化的工作,课程标准也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符合高职教育规律[6]。

(二)实施策略

1.在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获得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者分专业的课程标准汇编),并且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学生也应以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学习指南,师生互相监督教与学的内容[7]。

2.课程标准是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在进行教学检查和评估时,各级组织都要认真比照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师授课计划的内容,查看课程标准是否服从教学计划的要求、授课计划是否依据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教学是否按照授课计划等,以查促教、促学,以评促建、促改,落实课程标准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五、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基本内容和结构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适用专业:** 所需总学时:**;周学时:** 有效日期:**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并修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四)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五)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

包括理论教学板块和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板块两大部分。

(六)学时分配

(七)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的取得

(八)教学评价与考核(学生考核、教师评价、教学及课程体系评价)

(九)能力评价系统

(十)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十一)教科书及其它教学辅助资料的目录

(十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十三)教学和实验、实训设备的名称与数量

(十四)教师须知和学生须知

六、结语

高职课程标准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课程标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具体内容和要求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授课效果与需求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总之,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范地组织、制订、实施、评估、实践检验和修订才能更好地满足课程和专业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其纲领性教学文件的作用,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和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1][2]谢祥为,陈亚军.高职教育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0).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

[4]吴建设.加拿大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大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5][7]郭海芳.BTEC课程教学大纲对高职院校借鉴作用的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6]徐雅娜,闫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韩利伟(1974-),男,河南嵩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英语教学法。

G712

A

1001-7518(2011)11-0056-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工学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