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进 朱 明 杨勇刚
论财经类高职应用型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姜 进 朱 明 杨勇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结合当前高职生就业现状,分析了金融业发展对财经类高职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出现的新特征,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职;就业竞争力;供需平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显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学生解决就业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优质就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门槛,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幅度增加,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走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历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历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
数据表明扩招十多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造成了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只能与大中专生争饭碗,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等现象,据统计,2009年山东省就有8万人放弃高考,主要原因为农村子弟因大学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而自愿放弃。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则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上述反映大学生就业的数据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易分析的重要依据。此外,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在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总体来说,当前高职生这一群体在就业时有较大比率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满意率也相对较低;从结果角度来看,同以往相比,现在的高职生失业率相对偏高,高职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现代金融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业链条的延伸,特别是一些辅助金融产业和支撑金融产业的发展,所需求的金融人才的种类和层次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如上海市政府颁布的金融人才开发专项目录中提出了21种急需的金融人才[1]。在这21种金融人才中,除了宏观经济和政策研究人才、利率研究人才等少数研究型人才外,绝大部分都是需求应用型人才,如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资金交易和资产管理人才、基金销售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这些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更应该认真思考,根据金融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基本特质,选择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职能。金融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家金融机构人员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为决策层,是整个金融机构的灵魂;中层为具体组织实施决策意图的管理层;下层为操作层,是只负责具体操作的一般员工。根据调研情况来看,操作层员工从学历层次上,各金融机构总行和省一级分行用工起点均要求211或985工程院校毕业的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各县(市)支行及各市分行本级的二级支行(网点)招收少量大专毕业生;从用工形式上,本科应届毕业生以合同制为主,大专应届毕业生以劳务派遣制为主[2]。总体来说,金融业用工门槛较以往大幅提高。
随着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和普及,金融业依托强大的计算机数据网络系统,实现了金融业务处理即时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电子化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普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核算水平,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操作方式,简化了综合柜员操作程序和技术含量,对综合柜员操作技能要求(技能尖子除外)和数量要求有所下降,并导致了综合柜员可替代性增强,这给毕业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上匹配。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供给量大大增加,而金融业需求量有限,同时由于其自身行业优势等更是吸引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竞聘,目前金融业招聘达到了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二是质量不匹配。就金融业而言,由于竞争激烈,其对人才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要求大大提高,尤其是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和职业礼仪等方面要求更加突出。就证券业而言,其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但证券从业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从业能力并且必须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这种行业要求与学生质量之间的不匹配现象突出。三是高职生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据部分财经类高职院校就业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具有高度的金融业就业取向,而这种高度集中而强烈的就业取向导致了其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从而就直接导致了部分有大量需求的基层岗位高职生则不愿意就业,这与大学生作为社会“普通劳动者”的现实角色定位形成反差[3]。因此,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调整就业心态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根据市场调研和分析来看,目前金融业人才需求重心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操作层人才需求来看,以往单一的技能操作人员大量需求已转变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强的竞争意识等,当前各家金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为客户经理,尤其是中小商业金融需求量更加突出。
1.熟悉金融机构运行规则、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并且理解其运作原理。应用型金融人才不仅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应该熟悉整个机构运行规则、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明白特定岗位在整个流程中的独特地位及其与其它环节的关系[4]。对金融业务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具有这样的素质才能够将理论正确应用于实践,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多部门多岗位的业务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应用型金融人才与技能型金融人才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前者具有多部门、多岗位的业务操作能力,能够适应金融产业各领域业务第一线的能力需求,能够比较容易地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资产管理等金融产业内转换工作,同时也具备在储蓄、会计核算、统计监督、产品推广营销、信贷调查和审查、风险监控、理财服务等岗位工作的能力。而后者一般只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技术。因而对于应用型金融人才而言,不仅要求其掌握某一特定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还应该具有“多面手”的适应转换能力,具有比较扎实的业务基本功。
3.具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应用型金融人才必须熟悉海内外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产品的特性,具有一定的金融服务技巧和营销手段,要具备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掌握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规律和运作模式,能制定营销策略,组织实施和开发市场,并拓展和维护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建立健全整体营销网络和客户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的公关营销、沟通协调和团队管理能力。
1.加强形势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观念。在认清当前毕业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从思想上引导毕业生克服攀比、自卑、盲目求高、依赖、急功近利等各种不健康就业心理和思想,降低就业期望值,转变学生“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多元化的就业观念,正确处理好当前个人需求和长远发展关系。
2.优化就业指导模式,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强化学生自我认知、找准定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学生就业观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社会需求,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应加强学生的金融服务意识培养,从专业知识、文化技能、礼仪修养等多方面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增强素质拓展的力度和广度,开展分层次、全过程、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职业方向,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熟练掌握求职技巧,自如进行心理调适。
3.促成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实现优质就业。在实现学生优质就业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优质就业的概念,不应将优质就业的行业范围仅仅局限在银行业,而应该扩大到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其次,应增设更符合更贴切社会需要的课程,实现学生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如在教育方面,针对大部分银行业单位对学生沟通能力、营销能力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要求,高校可在学生素质拓展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在教学方面,针对证券行业大量的人才需求和具体要求,高校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与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或培训力度,争取让有意向从事该行业的学生尽早取得资格证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鼓励和扶持学生自主创业。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目标,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建立和完善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教育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学生自主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活力,鼓励和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创业促发展和创业带就业的良性互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5.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市场。高校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毕业生实际情况,找准市场定位,千方百计地开拓和培育就业市场,结合毕业生专业进行合理的就业市场科学规划和布局,确定重点,进行集中开发和持续投入。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就业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岗位群,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优质就业。
6.高度重视和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校上下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到关系高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树立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是高校生命线的大局意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加以关注并实施。面临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各部门“一把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本着对毕业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各部门、各院(系)要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全员关注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局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
财经类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职能部门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现有学科基础,统筹安排、科学实施招生就业工作;要充分发挥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从招生、就业两端向培养环节深度参与,做到“三个参与”,即深度参与专业设置、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同时,需要实现“三个挂钩”,即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挂钩、招生就业状况与经费挂钩、院系年度就业状况与院系年度评优挂钩,使招生与就业职能部门在学校办学规模拓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活动安排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大专业调整力度,通过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歌院系参与的招生专业论证会,详细分析各专业上年度新生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并对新专业的申报和老专业的改造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1]崔寅.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金融,2009(02).
[2]周建松,郭福春.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市场调研报告[J].浙江金融,2008(03).
[3]张华.再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3).
[4]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8(10).
姜进(1959-),男,浙江衢州人,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朱明(1965-),女,浙江萧山人,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杨勇刚(1980-),男,浙江杭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1)11-0066-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