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异构字声符的音韵类型及其成因

2011-09-26 01:12:34曹志国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注本切韵宋本

曹志国

(周口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南 周口 466000)

我们在研究故宫本《裴韵》时,采用王宁先生的异体字定义:“异写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用完全相同的字)因写法不同而造成的形体差异;”[1]91“异构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音、义、用都相同,而在构件、构件数量、构件功能等方面起码有一项存在差别的一组字。”[1]94-95经过甄别,我们共找出故宫本异构字780组。其中有一种形符相同而声符不同的异构字,我们称为声符代换。声符代换的异构字共有149组。比较代换的声符在隋唐时期的音韵情况,看这些异体字的声符在故宫本《裴韵》中声音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差别在什么地方,并且探讨这一部分异构字形成的原因。

一、异构字代换声符的音韵类型

音韵的判定以中古时期的声母、韵和声调作为标准。韵头不在判定的标准之中。

(一)音同声符

(1)匊—鞠

可知《说文》中的“驧”和《切韵》中的“驧”实为一字,但在唐宋时期已经变为非正体字。

(2)叔—尗

屋韵式六反:“菽,大豆。亦茮。”[2]605

按:“叔”、“尗”同为“入声屋韵书母”。段注本《说文·艸部》[注]引用频繁书籍,全称、简称对应如下: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段注本《说文》 (2)笺注本《切韵》(斯2071)——笺注本《切韵》 (3)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伯2011)——敦煌本《王韵》 (4)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故宫本《王韵》 (5)《大广益会玉篇》——宋本《玉篇》 (6)《龙龛手鉴》——《龙龛》:“茮,茮莍也。”段注:“子寮切。”[3]37音义皆与“菽”不同。故宫本《王韵》:“菽,豆。”[2]510宋本《玉篇》:“菽,升六切。豆名也。亦作尗。”[5]69“茮”与“菽”的异体关系只有故宫本《裴韵》有记录,唐宋时期的其他韵书均无记录。“菽”、“茮”在唐代时字形相似、字音相同,造成二字异体。但是根据《说文》的记载“茮”义与“菽”义差异较大,这也使二字的异体关系不会被更多的人承认。

(3)良—量

阳韵吕张反:“粮,粮食。又作糧。”[2]542

按:“良”、“量”同为“平声阳韵来母”。段注本《说文·米部》:“糧,谷食也。从米,量声。”段注:“吕张切。十部。亦作粮。”[3]333敦煌本与故宫本《王韵》:“粮,食,亦作糧。”[2]374,461《龙龛·米部》:“粮、糧,音良。粮食也。二。”[4]304宋本《玉篇》:“糧,力畺切。谷也。粮,同上。”[5]75《切韵》系韵书都以“粮”为正字。而《玉篇》则将“糧”置于正字的位置。可以看出,《玉篇》的放列较为反映书面语言的用字习惯。“糧”属阳韵,在故宫本《裴韵》中没有放在麻韵的后面,而是放在上平声江韵之后也反映了语音的变化。

(4)閔—愍

轸韵眉殒反:“簢,竹中空。亦。”[2]578

(二)音近声符

1. 声母同、韵部同

韵部指该组声符韵母的韵腹、韵尾相同。以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对《广韵》韵母的分析作为标准,舒声61个韵部,入声34个韵部,共计95韵部。我们以该类的第一个标目字作为韵部的名称。

(1)支—只

支韵章移反:“肢,体。又胑。”[2]544

(2)華—化

歌韵:“鞾,希波反。鞋。俗作靴。二。”[2]556

按:“華”为“麻韵晓母”,“化”为“祃韵晓母”,同为“麻”部。《说文》无二字。敦煌本《切韵》:“鞾,鞾鞋。无反语。胡屩。亦作靴。”[2]372认为“鞾”来自于胡人服饰的名称。《龙龛·革部》:“靴,通。鞾,……於教反。二。”[4]446宋本《玉篇》:“靴,盱戈切。靸也。亦履也。鞾,同上。”[6]123

(3)翏—劉

尤韵力求反:“摎,缚杀, 亦。”[2]560

按:“翏”为“宥韵来母”,“劉”为“尤韵来母”,同为“尤”部。段注本《说文·手部》:“摎,缚杀也。从手,翏声。”[3]608敦煌本《王韵》:“摎,缚杀。秦有摎毒。摎,字哀亥反。亦有。”[2]377故宫本《王韵》:“摎,缚杀。又有。”[2]465“摎”的异体字在隋唐时期较多。《龙龛·手部》:“,今。摎正,音交。束也,撓也。又音流。亦绞缚也。又姓。二。”[4]210《龙龛》中有“” 字。但和“摎”没有关系。宋本《玉篇》:“摎,力周、居由二切。绞也。……,上同。”[5]30

(4)豊—麗

荠韵卢启韵:“鳢,鱼名。亦鱺。”[3]576

按:“豊”为“荠韵来母”,“麗”为“霁韵来母”,同为“齐”部。段注本《说文·鱼部》:“鱧,鱯也。从鱼,豊盛。”段注:“卢启切。”“鱺,鱺鱼也。从鱼,麗声。”段注:“与鱧鲤皆不同。”[3]577段玉裁认为二字古代意思并不相同。《龙龛·鱼部》:“鱺、鳢,音礼。鱼名。……二同。”[4]169《龙龛》以为二者为异体关系。宋本《玉篇》:“鲖,直垄切,鲤鱼也。又直久切。……鱧,同上。”“鱺,力兮切。鱼,似蛇,无鳞甲,其气辟蠹虫也。”[5]115《说文》、宋本《玉篇》收录的字,书面性强,认为“鲤”、“鱺”是两个字;故宫本《切韵》、《龙龛》收录了一定的具有口语化的字,认为“鲤”、“鱺”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互换。

2.声母近、韵部同、声母相近指的是属于同一个声类

声母相近指《广韵》37声母属于5个系“帮系”、“端系”、“知系”、“见系”。

(1)蜀—屬

觉韵之欲反:“噣,託。今。囑。”[2]606

按:“蜀”为“烛韵禅母”,“屬”为“烛韵章母”,同为“烛部知系”。段注本《说文·口部》:“噣,喙也。从口,蜀声。”[3]54段注:“陟救切。”和故宫本《裴韵》中的“噣”不是一个词。敦煌本《王韵》:“噣,託。通作囑。”[2]422故宫本《王韵》:“噣,託。俗作囑。”[2]511宋本《玉篇》:“噣,竹救切。《说文》曰:‘喙也’。《诗》曰:‘不濡其噣’,亦作咮。”[5]24“囑,止属切。付嘱 也。”[5]27“噣”、“囑”本来并不属于一个词。在唐朝的韵书中被作为异体字使用,是因为形体相近的缘故造成的。

(2)黄—光

按:“黄”为“唐韵匣母”,“光”为“唐韵见母”,同为“唐部见系”。二字不见于《说文》,为后起之字。敦煌本与故宫本《王韵》均收录有“”字,但并没有沟通它和“輄”字的关系。《龙龛·车部》:“輄,今。,正。音光。车下横木也。二。”[4]80宋本《玉篇》:“古黄切。车横木。”[5]86《集韵·唐韵》:“,或从光,通作桄。”[6]465

(3)奚—圭

佳韵户佳反:“鞵,屩履。又鞋。”[2]556

按:“奚”为“齐韵匣母”,“圭”为“齐韵见母”,同为“齐部见系”。段注本《说文·革部》:“鞵,生革鞮也。从革,奚声。”[3]108《说文》无“鞋”字。故宫本《王韵》:“鞵,屩。亦作鞋。”[2]447《龙龛·革部》:“鞋、鞵,二正。户佳、户皆二反。屩履之属也。”[4]446宋本《玉篇》:“鞵,胡街切。革鞮也。革底麻枲。鞋,同上。”[5]123“鞋”字后起,在唐朝的诗歌中才出现。

葉韵紫葉反:“楫,舟楫。俗檝。”[2]617

3. 声母近、韵符合“同用”的条件

韵是否符合同用以戴震《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为准。[2]86

(1)州—壽

尤韵市州反:“酬,酬酢。亦醻。”[2]561

按:“州”为“尤韵章母”,“壽”为“宥韵禅母”,“尤”、“宥”同用,“章”、“禅”同属于“知系”。段注本《说文·酉部》:“醻,献醻。主人近客也。从酉,夀声。酬,或从州。”段注:“市流切。”[3]749在《说文》中“醻”为正字,但在故宫本《裴韵》中“酬”为正字。敦煌本与故宫本《切韵》:“酬,酬酢。或作醻。”[2]378、466《龙龛·酉部》:“醻,音酬。醻,报也;周也。以财货醻。又醻酢也。”[4]309宋本《玉篇》:“酬,市周切。劝也,报也,厚也。醻,上同。”[5]135

(2)脩—叟

吻韵:“滫,息有反。滫面。亦溲同。二。”[2]579

按:“脩”为“尤韵心母”,“叟”为“厚韵心母”,“尤”、“厚”同用。段注本《说文·酉部》:“滫,久泔也。从水,脩声。”段注:“息流切,又思酒切。三部。”[3]562段注本《说文·酉部》:“,沃汰也。从水,叜声。”[3]561“”即“溲”字。 “滫”为名词“泔水”,而“”为动词“浸、泡”。二义在古代时意思有相联系,但区别也较大。在唐代的口语中,二字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间有通用。不过在读书人的心中,“滫”“”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字书中很少想故宫本《裴韵》一样将其沟通。宋本《玉篇》:“滫,思酒切。米泔也。” “,面也。又所留切。小便也。溲,同上。”[5]90

(3)寺—止

止韵诸市反:“洔,小渚,亦沚。”[2]572

按:“寺”为“志韵邪母”,“止”为“止韵章母”,“志韵”、“止韵”同用。声母虽然分属于“端”、“知”系,但还是很接近。段注本《说文·水部》:“洔,水暂益,且止,未减也。从水,寺声。”[3]511又:“沚,小渚曰沚。从水,止声。《诗》:‘于沼于沚’”[3]533敦煌本与故宫本《王韵》:“洔,小渚,或作沚。”[2]386、73《龙龛·水部》:“沚,或作。洔,正。音止。水渚也,又止也。小可以洔息其上也。”[4]232宋本《玉篇》:“之以切。小渚也。或作洔。洔,上同。《说文》曰:‘洔,水暂益,且止,未减也。’”[5]88

4. 声母近,韵在同一个韵摄

(1)許—午

姥韵呼古反:“浒,水崖。又作汻。”[2]575

按:“許”为“语韵晓母”,“午”为“姥韵疑母”,声母为“见系”,韵母为“遇摄”。段注本《说文·水部》:“汻,水厓也。从水,午声。”段注:“《大雅》:‘率西水浒’。传曰:‘浒,水崖也。’《释丘》曰:‘岸上,浒。’”[3]552敦煌本与故宫本《王韵》:“浒,水岸。亦作汻。”[2]389、476宋本《玉篇》:“汻,呼古切。水涯也。浒,同上。”[5]88《龙龛·水部》:“汻,或作;浒,正。呼古反。水岸也,又水声也。”[4]231

淡韵徒览反:“啗,食。啖、噉同。”[2]581

(3)會—夬

按:“會”为“泰韵匣母”,“夬”为“夬韵见母”,声母为“见系”,韵母为“蟹摄”。段注本《说文·犬部》:“獪,狡獪也。从犬,會声。”段注:“《方言》郭云:‘獪,古狡、字。’”[3]475故宫本《王韵》:“獪,狡獪。亦作。”[2]497《龙龛·犬部》:“,或作;獪,正;古外反。狡獪,小皃戏也。又古迈反。”[4]319宋本《玉篇》:“獪,古迈切。狡獪也。又音。”[5]110二书未指出“獪”之异体,《集韵》:“獪、、,《博雅》:扰也,一曰狡也。或作、、。”[6]528从中古音来看,“會”为蟹摄合口一等去声泰韵匣母,“夬”为蟹摄合口二等去声夬韵见母。“夬”,“泰”二韵同为去声且相邻近,可以互换。

故宫本《裴韵》中的异构字代换的声符在声音方面完全相同的只有10组,只占149组的6.7%。大部分还是声音相近的情况,这说明在选择异构字声符时,并不一定必须是声音完全相同,只要人们在听觉上差不多就可以。

二、声符代换的动因

故宫本《裴韵》中声符代换的原因主要有四种:

(一)反映语音演变

(1)吴—華

麻韵户花反:“鋘,鋘鍫。亦鏵。”[2]557

按:《大字典》引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三:“鋘,犁鏵,鏵,古文奇字作鋘。”[8]1750由此可知,“鋘”古於“鏵”。先秦时期“吴”[ua]音、“華”[oa]音,与“鋘”、“鏵”音近。而到了隋唐时期“吴”变为[u]音,与“鋘、鏵”音不同,所以,人们开始多用“鏵”。《龙龛·金部》:“鏵、鋘,户瓜反。鏵鍫也。”[4]8已经将“鏵”置于前面。现代汉语中更是只用“鏵”,而不用“鋘”。

(二)方言不同

(1)豐—封

冬韵敷隆反:“蘴,芜菁。又作葑。又敷容反。”[2]539

按:段注本《说文·艸部》:“葑,须从也。从艸,封声。”段注:“坊记注云:葑,蔓菁也。陈、宋之间谓之葑。《方言》音嵩。字作菘也。”[3]32《大字典》:“《方言》卷三:蘴、荛,芜菁也。陈、楚之郊谓之蘴。”[8]1389《龙龛·艸部》:“蘴,敷容反。芜菁苗也。”[4]258无“葑”字。宋本《玉篇》:“蘴,孚雄切。芜菁苗也。”[5]65“葑”、“蘴”二字为不同方言使用的字,反映同一词。《说文》收录“葑”,但唐宋时期多用“蘴”。

(三)简省笔画

(1)聚—耳

(四)误用

(1)八—犮

黠韵博拔反:“朳,无爪把也。亦拔,或作捌通。”[3]611

按:段注本《说文·手部》:“拔,擢也。从手,犮声。”(605)钱绎《方言笺疏》卷五引郭璞注:“有齿曰杷,无齿为朳”[8]791敦煌本《王韵》:“拔,蒲八反,又蒲拨反。抽。二。”[2]427《龙龛·手部》:“扒,音八,破声,又方别反。劈也。又音拜,拔也。”[4]214又:“拔,正。蒲八反。拔擢也,尽也。又蒲末反。迴拔也。二。”[4]216宋本《玉篇》:“朳,兵拔切。无齿耙也。”[5]63又:“扒。鄙杀切。擘也。”[5]31“扒”、“朳”从古就为两字,隋唐时期,“朳”与“扒”混同,而与“拔”、“捌”形成异体关系,后世不通用。

故宫本《裴韵》中代换的声符很多是同一个时期产生的,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较为明显;其次是由于语音的演变,原来的声符和所构成的字的读音不同,需要再找一个同音的声符进行替代。声符与被构成字的声音有一部分是相同的,但部分为相近。

[参考文献]

[1]王宁.汉字学概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释行均.龙龛手镜[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 陈彭年,重修.北京:中华书局,2004.

[6]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注本切韵宋本
《史记》二家注本起源新探
清代重刊宋本《陶渊明集》黄国瑾批语钩沉
名作欣赏(2022年3期)2022-03-11 17:00:27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性质考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以零散韵字为例证西夏文献《五音切韵》非“单开双合”排列
西夏研究(2018年1期)2018-03-13 00:59:47
从敦煌本《度人经》及南齐严东注本看道教天界观的形成
敦煌学辑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2:53
试论西夏文韵图《五音切韵》的开合口排列问题——以成对韵字为例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4:56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中华戏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