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入陕与宝鸡城市化建设

2011-09-26 01:17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宝鸡通车城市化

杨 鸽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抗战以前宝鸡的城市化建设与地位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的美誉。抗战以前,由于宝鸡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民国初年政府横征暴敛,军阀混乱,宝鸡仍使用传统的人力、畜力赶车,现代交通发展举步维艰,现代机器工业几乎不存在,城市人口数量有限,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主要表现为:从城市人口数量上来看,直到陇海铁路通车前,宝鸡只是地处西北内陆的一个小县城,“人口仅六七千人,城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1]当地居民多从事农业,从事商业者也仅限小本经营。据1935年的调查,宝鸡全县人口数为223571人,其中男性122585人,女性101368人,其职业分配如表1所示:[2]

表1 1935年宝鸡县人口职业分配表

由表1可见,受传统“农本商末”的经济思想影响,当时宝鸡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高达91%,工商业发展尤为不振,只占3%,城市发展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从传统交通建设上来看,渭河航运是西北的一条交通生命线。渭河是黄河的支流,在铁路通车前,其仍是主要运输方式之一,自陕西宝鸡以下,始流入平原,但宝鸡至西安草滩一段,沙滩颇多,水大时才能自由航行,其中地处宝鸡的彪镇成为渭河上游的重要码头。“陇南之药材、四川之特产、汉中之茶叶等多由彪镇向下游启运;下游上行之船,也多到此为止。”[3]可见,渭河航运在陇海铁路未通陕西之前,宝鸡彪镇也甚为繁盛;但是由于水量的丰沛期以及沙滩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传统的航运发展有了季节性特征,使经济运输显得尤为被动。民国时期陇海铁路通车到宝鸡后,渭河航运则大为衰落。

从近代公路建设上来看,铁路通车前,宝鸡已经出现了近代的公路建设。1921年的西潼公路修建开创了陕西近代交通建设的先河。其后不久,陕西军政当局于1923年又着手修筑西凤公路,全长156.9公里,1930年建成通车后便可由西南经过宝鸡到汉中、四川,向西北可通过陇县到甘肃。西凤公路与西潼公路构成了横贯关中平原的一条东西干线。但是由于资金匮乏,所修的路基、路面状况较差,一遇雨天通行就很困难。直到1936年,凤翔与彪镇之间运输方式“仍以骡驴拖拉之大车为主,虽有汽车公路而以客货稀少,汽车久已不用”[4]。早期的公路同样没有促使宝鸡地区改变传统的肩挑、车载和畜驼等交通运输方式。

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来看,陇海铁路修建通车宝鸡以前,古城宝鸡主要依赖渭河航运和人力畜力驮运等传统的交通运输,农业在经济生产中占绝对优势,当时的宝鸡简直是“工业的荒原”,“它的人民却像生活在中世纪。城内只有六七千人,且多是农户。人们用千百年前的方法进行生产,谁也不知道什么是机器”[5]。陇海铁路的通车使传统的交通逐步被更替,抗战爆发后,铁路提携了更大范围的人力和物资,宝鸡城市化进程步伐才得以加快。

二、抗战时期铁路入陕使宝鸡城市化功能迅速提升

陇海铁路本名陇秦豫海铁路,建于20世纪30年代,东起连云港西至内陆之宝鸡,长1226公里,跨苏豫秦三省,为长江黄河间唯一横干线。[6]1928年冬,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决定将陇海铁路西展。铁路西延入陕后分潼关至西安、西安至宝鸡、宝鸡至甘肃三段来建造。1932年陇海铁路西延至陕西潼关,改变了陕西无铁路的局面。1935年1月,西宝段动工建设,于1937年3月通车宝鸡。西宝线共长173公里,截至1937年3月1日全部竣工通车。[7]

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后,将陕西东西部连接起来,在抗日战争中成为沦陷区物资西移的主要交通转运线。陕西省政府在30年代还修筑了西潼公路、西凤公路、宝平公路和宝汉公路,铁路与公路配套连接使用使宝鸡成为西南、西北与中、东部地区沟通的交通枢纽。宝鸡的城市地位也因该线的建成而日益凸显,宝鸡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这与宝鸡的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

(一)工商业近代化与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

抗日战争的爆发为宝鸡向近代城市演变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机遇。1937年抗战爆发,大片国土、沿海城市以及东南沿海主要工业区被日寇侵占,大批工矿企业和机关学校被迫内迁。西南、西北成为内迁的主要目的地。而当时内迁西北的一条通道就是利用陇海铁路转战西北。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丰富的粮棉产品有条件保证军需民用,且拥有近代交通设施而成为连接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枢纽。因此宝鸡一跃成为战略后方要地,物资运输往来频繁,工厂机房勃然兴起,商业、金融业迅速扩张,城市经济功能显著上升。

1.工业方面。陇海铁路通车前,宝鸡只有酿酒、造纸、采木等手工业。1937年通车后,修理机车的长安机械厂分厂在此建厂投产,抗战爆发后大批工厂沿着陇海铁路内迁至宝鸡,从而完善了宝鸡重工业与轻工业体系,这基本上奠定了宝鸡工业发展部门的格局。重工业部门主要包括西京电厂宝鸡发电厂、洪顺机器厂、西华动力酒精厂、雍兴公司益门镇动力酒精厂等;轻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申新纺织厂、大新面粉厂、宏文造纸厂、秦昌火柴厂、龙泉酿造厂等。十几家工厂落户使当地的生产能力大增,宝鸡一跃成为次居西安的陕西省第二大工业中心。

2.商业方面。“交通是实业之母”。宝鸡自古就是通往陇南、汉中的要道,连接西南、西北的门户之地,由于交通不便,地方经济却未能发展。“据1934年调查,城内商号仅有数十家。”[8]陇海铁路通车后,宝鸡成为关中西部的一个物资集散中心,商业贸易得到迅速发展。首先表现在商业门类增多。1941年调查显示,通车四年后的宝鸡,“商业分运输、绸布、百货、盐、食品、国药、油、粮食、文具、山货、烟、酒、茶馆等业,共计556家,资本总额145余万元”[9]。其次,商业区面积扩大。有数据显示,“1945年宝鸡城区的主要商号发展到313家。其中,粮业45家,银行14家,绸布69家,盐业29家,百货61家食品26家,行栈25家,其他44家”[10]。加上小商摊贩,数量就更多,宝鸡全县的小商贩共两万多人,其中相当多的人聚集在宝鸡城区。再次,商业区地价暴涨。在商业的不断冲击下,更多客商纷纷涌入宝鸡购地建房,使得宝鸡地价暴涨。“如东大街1936年以前,以白洋计算,每亩价由500元涨到千元,最高涨至3000元。”[11]日益高涨的地价足以显示出这一时期宝鸡商业的繁荣,这直接刺激着宝鸡的城市化向着更繁荣的方向发展。

3.金融业方面。银行业是近代城市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宝鸡的金融业也在不断发展中。1938—1945年间,几乎每年宝鸡都增设银行。如1938年增设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分支机构,1939年增设中国银行、上海银行,1941年增设德泰祥银号、农民银行和宝鸡县银行,1942年增设金城、河南农工银行,1943年增设中国工商、永利、四明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1944年增设开源、工矿银行和合作金库。这时期宝鸡出现过“一条马路上散布着十七家银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因为这里是交通枢纽,这里是商业市场。由于战时商业繁盛,遂造成商业资本的积累,这巨额的资金,需要银行为它融通流动,所以各银行乃竞来添设分支机构”[12]。金融业的兴盛一方面说明宝鸡重要的经济转运能力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凸显了宝鸡战时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陇海铁路是宝鸡城市化发展的开路先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宝鸡由战前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发展成为秦宝工业区中举足轻重的工商业城市。近代工商业、金融业一片兴盛气象,工商业门类齐全,生产技术、厂房规模、工人人数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宝鸡城市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1941年茅盾经过这里时称赞宝鸡是“战时的宠儿”,“宝鸡有前途”[13]。

(二)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市区规模扩大,市区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据1946年统计,城市人口猛增91872人,是1936年人口数的13.71倍。”[1]抗战爆发后,陇海铁路配合沦陷区部分工厂、企业、学校内迁,河南黄泛区难民大多沿着陇海铁路西逃,关中作为抗战大后方,一时涌入大量人口,城镇人口剧增。在宝鸡新市区,外籍人口更是超过了本籍人口,出现了本地人和外籍人口抢占居留地的现象,不过外籍人口对开发宝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至今在宝鸡还流传着“河南担”和“宝鸡猴”的故事。人口增加为城市的商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刺激了城市商业的繁荣。1937年,陇海铁路通到宝鸡后,由于客流量增加,为这些过往客商服务的旅店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区内旅店业由原来的几家小店迅速增至30多家,主要有金台宾馆、保阳宾馆、交通旅社、南京旅社、西大旅社、群贤公寓等”[14]。铁路通车前,宝鸡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府居住地,铁路通车后,在火车站附近形成了新市区,市区面积扩展到6.7平方公里。[15]从此,宝鸡的城市化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

(三)教育事业、文娱、市政建设得到发展,城市化生活气息浓厚

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后,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20世纪30年代初,“宝鸡全县有完全小学2处,一在县城,一在归镇”[16],到1943年全县“设有县里中学1处,私立惠工中学1处,省立第二中学1处,工合小学1处,中心小学本校21处,分校3处,私立完小3处,工合小学3处,中正小学1处,扶轮小学1处,国民学校207校,幼稚园1处”[17]。于此,学校数目增加了上百所,逐渐完备了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现代教育体制。

随着宝鸡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方便战时消息的传播,在文化娱乐事业方面,宝鸡还设有通俗日报社1处,每日销售1100余份,中华书报社1处,每日销售《大公报》700余份,《新秦日报》400余份。还有西京通讯社和7处印刷所,10家书店。营业尚佳的文化出版物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便利时政新闻、消息等传播且有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素养,增强了城市人文气息。其他事业单位也在抗战期间有所发展,“仅宝鸡城区就办起了21 个医院”[18]。随着外地工厂、学校内迁,体育事业也有较快发展,民国31年(1942年)成立了宝鸡体育协进会,有21团体、工厂、学校参加。[19]与此同时,宝鸡的文娱事业也有了很大改善,宝鸡新宝影院、大地剧院、宝鸡大舞台、河声剧院、渭滨剧院等陆续建成营业,上演的剧种除陕西地方秦腔外,还有豫剧、汉剧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此外,一些基础的市政建设也在进行着,东城门被拆除,道路拓宽,街区也有所扩大,新式楼房开始兴建。宝鸡市区的电力供应始于这一时期。“1937年2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西京电厂在宝鸡设立分厂,以100匹马力柴油发电机发电,主要为中山大街、火车站提供照明电源。”[20]从此,宝鸡城市文化含量不断提高,逐渐步入城市化发展的正轨。

三、结语

“交通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动脉和神经,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就是通过这种动脉和神经连接起来的,成为运动中的现实的生产力。”[21]陇海铁路通车便是连接宝鸡城市化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近代机械工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使宝鸡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成为衡量城市化的重要标尺,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也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时,银行、图书馆、大学、医院、体育协会等市政、文娱、教育机构也彰显出宝鸡城市日益完备的社会和文化功能。总而言之,陇海铁路是宝鸡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静.陇海铁路与关中地区城镇规模等级的演变(1935—1945)[J].兰台世界,2009(9).

[2] 铁道部业务司商务科.铁道部经济丛书——陇海铁路西兰线陕西段经济调查报告书[M].[出版地不详], 铁道部,1935:20.

[3] 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348.

[4] 国民经济研究所.陕西省地方概况报告[M].[出版地不详],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社,1936:76-77.

[5] 政协甘、陕、宁、青、新五省(区)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北近代工业[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361.

[6] 金士宣.铁路与抗战及建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78.

[7] 秦孝仪.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M].台北:台湾影印版,1978:7-8.

[8] 陕西省银行.陇海沿线经济调查[R].1942.

[9] 陕西银行经济研究室调查处.宝鸡经济调查[J].陕行汇刊,1943(2).

[10] 何一民.20世纪中国西部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343.

[11] 何明初.陇海铁路通车宝鸡[M]//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宝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宝鸡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172.

[12] 杨必栋.宝鸡乡土志·街市[M].民国三十五年版.

[13] 茅盾.见闻杂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7.

[14] 姬瑞环.公文写作与处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4.

[15] 褚斌杰.中国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6] 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718-719.

[17] 陕西银行经济研究室调查处.宝鸡经济调查[J].陕行汇刊,1943(6).

[18] 郝怀斌.记宝鸡城区的医疗卫生事业[M]//政协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金台区文史资料:第9辑,1993:97-104.

[19] 《宝鸡城市史》编纂组委会.宝鸡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148.

[20] 王景文,张良铭,程锋.宝鸡工业发展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39.

[21] 张薰华.交通经济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1.

猜你喜欢
宝鸡通车城市化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通车!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成宜高速预计明年建成通车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走进宝鸡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