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系文字研究综述

2011-09-26 01:12:34王爱民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燕国古文字战国

王爱民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随着战国文字研究的不断深入,燕系文字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新材料公布之后得以很好地解决。除针对个别问题探讨的单篇论文外,一些学位论文,如冯胜君师《战国燕系古文字数据综述》(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苏建洲先生《战国燕系文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年)、彭吉思女士《战国燕文字地域特征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董珊先生《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等,对燕系文字作了深入研究;何琳仪先生《战国文字通论》、陈平先生《燕文化》等专著亦有相关章节讨论燕系文字。

燕系文字按载体可分为铜器铭文、兵器铭文、玺印、货币、陶文等。下面按照上述各种材料的顺序,依次对燕系文字研究状况作一概述。

一、铜器铭文

(6)郭大夫其家珍也 郭大夫釜甑 (考古1994.4.6)

对燕国的雁节、鹰节、马节等,李家浩先生、吴振武先生等先后专门撰文讨论。[注]李家浩先生的观点见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版《海上论丛》(二)所收《传遽鹰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二》,《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第82-100页;吴振武先生的观点见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会议论文《燕马节补考——兼释战国时代的“射”字》。

另外,燕国文字材料中还有若干出土于河北易县杂器,铭文均有“睘”字,李家浩先生考定此即后世所谓“县”字[12]。吴振武先生以为“小器”者,大概是一种皮件上的装饰品,即铜泡,因不知其名,故作如是称呼[13]。1953年河北兴隆县燕冶铁遗址出土了锄、镰、斧、凿等铁范,其中的铭文“”,吴振武先生考定为“(廪)”字[14],以为是专为宫廷服务的铸器或置器之所。

二、兵器铭文

燕国有铭兵器相当丰富,是研究燕国世系、军事制度的主要材料。从形制上划分,主要包括戈、矛、剑、铍、矢镞等。冯胜君师在《战国燕系古文字资料综述》一文指出:“胡上多有孑刺则是燕戈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形制的戈他国极为罕见。”[15]据此,冯胜君师将燕戈划分为A、B二型。A型的显著标志为带有孑刺,将燕矛按形制分为六式,将燕矢镞分为五式(详见冯胜君师硕士论文13-14页)。

(一)燕兵器监造者及相关问题

(二)燕兵器自名及装备对象

三、玺印资料

(2)司马:夏屋都左司马(玺汇5541)、泃城都右司马(玺汇5543)

(4)封人:甫昜(阳)都封人(玺汇0192)

(5)司圣(声):外司圣(声)鍴(瑞)(玺汇0365)

(6)右朱(厨):右朱(月朱-厨)贞(鼎)鍴(瑞)(玺汇0367)

通过对印文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燕军分为左军、中军,如左军厃(尉)鍴(玺汇0216)、中军厃(尉)(玺汇0554)。

四、货币

燕布币主要是方足布两种,铸行于战国晚期。燕铸布币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石永士先生《就燕下都出土的布币范式谈“安阳”布的几个问题》[36]和何琳仪先生的《燕国布币考》[37]等。何琳仪先生在的文章讨论了安阳、襄(纕)坪(平)、坪(平)阴(阳)、广昌、寒号、宜(安)平、目主(重)坪(平)等地的地望问题。

燕齐两国在战国晚期都流通圆钱,学术界多认为是仿秦钱而铸行的[38]。燕圆钱面文主要有“一刀”、“明刀”、“明”三种。冯胜君师指出圆钱面文“明刀”中的“刀”写得很像“月”字,当是受“明”字“月”旁影响的结果,是一种类化现象。目前圆钱面文的具体含义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陶文

战国时期,燕国制陶手工业已十分发达。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很多模仿铜礼器而制造的陶礼器,有鼎、簋、豆、盘、壶等,制作精良,样式考究,其性质可能为随葬的明器。燕陶铭文主要著录于高明主编的《古陶文汇编》及王恩田所编的《陶文图录》。

燕陶文多用玺印钤成,也有部分刻画而成。燕陶文按形制可划分为三类:(1)长条形,其内容多为“匋(陶)攻(工)某”;(2)正方形,内容多为“左(右)宫某”;(3)连钤长方形,印面由若干长条形而钤成,内容多为“某年某月,左(右)陶尹,俫某,敀某,左(右)陶工某”。

以上对近年燕文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总结,相信随着战国文字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冯胜君. 战国燕青铜器礼器铭文汇释[M]//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83-195.

[2] 董珊.战国题名与工官制度[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79.

[3] 周亚.郾王职壶铭文初释[M].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44-150.

[4] 朱晓雪.陈璋壶及郾王职壶综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朱德熙.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M]//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5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4-30.

[6] 朱德熙.古文字考释四篇·释受[M]//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18-19.

[7] 吴振武.释“受”并论盱眙南窑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M]//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51-59.

[8] 李家浩.盱眙铜壶刍议[M]//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355-361.

[9] 苏建洲.论战国燕系文字中的“梋”[M]//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中国学术年刊:第廿二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95-116.

[10] 冯胜君.战国燕青铜礼器铭文汇释[M]//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83-195.

[11] 李家浩.燕国“洀谷山金鼎瑞”补释[M]//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56-157.

[12] 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M]//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5-34.

[13] 苏建洲. 战国燕系文字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1:261.

[15] 冯胜君.燕系古文字资料综述[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13.

[16] 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M].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19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1-65.

[17] 汤馀惠.战国铭文选[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64.

[18] 董珊,陈剑.郾王职壶铭文研究[M].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9-54.

[19] 刘钊.兵器铭文考释(四则)[M].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学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5-109.

[20] 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M].华学:第二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47-52.

[21] 吴振武.《燕国铭刻中的“泉”字》补说[M]//安徽大学.古文字学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30-235.

[22] 曹锦炎.古玺通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82.

[23] 李家浩.从曾姬无恤壶铭文谈楚灭曾的年代[J].文史:三十三辑,1990:11-18.

[24] 黄盛璋.所谓夏屋都三玺与夏都问题[J].河南文博通讯,1980(3):1-3.

[25] 李家浩.燕国“洀谷山金鼎瑞”补释[M]//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48-159.

[26]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08-109.

[27] 吴振武.释双剑誃旧藏燕“外司圣鍴”玺[C].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62-165.

[28] 吴振武.战国玺印中的“虞”和“衡鹿”[J].江汉考古,1991(3).

[29] 吴振武.燕国玺印中的“身”[M].张永山: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96-199.

[31]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09.

[32] 赵超.铸师考[M]//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293-300.

[33] 林澐.琱生簋新释[M]//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124.

[34] 吴振武. 释“受”并论盱眙南窑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M]//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14.北京:中华书局,1986:51-59.

[35] 石永士,王素芳. 燕国货币概述[J].文物春秋,1990(2).

[36] 石永士.就燕下都出土的布币范式谈“安阳”布的几个问题[J].中国钱币,1989(1).

[37] 何琳仪.燕国布币考[J].中国钱币,1992(2):6-12.

[38] 陈平.燕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97.

[39] 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上)[J].文物,1959(7):54.

[40]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1] 董珊.战国题名与工官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2:127.

[42] 朱德熙.战国文字中所见有关厩的资料[M].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出土文献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①参见陈汉平《屠龙绝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版83页;杨泽生《燕国文字中的“无”字》,参见《中国文字》(新廿二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6版,董珊《释燕系文字中的“无”字》,见于《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212页。

猜你喜欢
燕国古文字战国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助燕伐戎
战国少年孟轲
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 07:36:50
战国少年孟轲
家教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8 09:12:34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简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6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