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章,贾俊杰
(哈尔滨商业大学 市场发展与流通经济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创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基于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科技(产品、技术、管理)创新的贡献率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科技创新主要包含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其中技术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品创新。
2000—2009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持续保持高增长,企业数、产销额等六项指标年均增长12%以上(见表1),六项指标中有三项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0%以上,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全国有较好的示范效应。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是由以往靠多投入、多消耗资源实现产业增长转向更多依靠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创新滞后,粗放经营明显,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地位有下降的趋势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从理论上探明科技创新与优化产业结构的一般规律,寻求科技创新的路径,并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通过科技创新和加强宏观管理,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1.国外关于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David Audretsch and Steven Kleper(2000)提出创新是影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因素[1]。Pasinetti(1982)通过构建含有技术、人口和结构变量的模型,考察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劳动和资本能够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会加速经济增长。Tessa Avermaete(2003)等提出改善组织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有直接作用。M Yussefi(2003)指出,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是很好的市场机会,但要变市场机会为企业机会,就要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2]。L Lohr(2003)通过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有机食品生产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美国有机农场的支持政策中除了科技以外,信息、教育和科技服务的支持对有机食品结构演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样重要[3]。C Dimitri and L Oberholtzer (2006)通过研究美国和欧盟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不同政策发现,宏观管理及产业政策导向对结构演进起了重要作用[4]。Carriquiry(2007)等的研究表明,政府在产品标准方面的管理,对产业和企业、进而产业结构变化有一定影响[5]。
2.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李京文(1995)指出,产业政策、技术进步等都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变化[6]。周叔莲,王伟光(2001)认为,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产业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和条件[7]。张晖明、丁娟(2004)认为,我国目前面临产业科技水平低、产品结构层次低、生产工艺落后等诸多问题,应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8]。冯金丽(2007)通过Cobb-Douglas函数分析得出,支持广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技术创新的贡献度较低,并提出应依靠技术创新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9]。牛仁亮(2007)指出,履行职能和调整产业结构是政府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主要职责之一[10]。仲伟俊等(2009)指出,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创新模式问题一直是国际科技创新管理学界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并通过调查得出我国高校每年产生的大量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10[11]。干春晖等(2009)从劳动和资本生产率两方面研究并得出了对同一产业的不同影响程度[12]。张政(2010)认为,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13]。
现有文献涉及的大多是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性研究,而对科技创新与具体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产业所处的不同阶段,分析全要素的贡献率,尤其是科技贡献率的文献较少。本文重点研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各要素的贡献率,尤其是科技贡献率偏低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1.六大指标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分析表1,2000—2009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注]中国食品总体上分为三个层次;常规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意义在于它比无公害食品的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也是向有机食品升级的过渡,后两项产品占整个食品的6%左右。产业持续保持高增长,企业数和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和16.7%,产品数和产地检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2%和25.8%,特别是实物产量和销售量的年增长率都达到30%以上;分阶段来看,2000—2002年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除企业数年均增长率为6.5%外,其余五项指标年均增长率都在39%以上;2003—2009年产业发展速度相对下降,除企业数年均增长率高于前一阶段外,其他指标年均增长率都低于前一队阶段。可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但是增速逐渐放慢,产业发展趋于成熟。
2.六大指标在全国的地位
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六项指标占全国的比重有三项在20%以上,三项在8%以上;分阶段分析可以看出,在2002年有三项指标在20%以上,三项指标在10%以上。这种地位变化一方面说明全国及各省、区、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另一方面也表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主要发展指标及在全国的地位
资料来源:《绿色食品统计年报》、黑龙江农业信息网、黑龙江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资料整理。
注:表内括号中的数字表示黑龙江省各指标值占全国的比重。2009年数据是应用GM(1,1)模型计算得出的预测数。
1.绿色食品产业中科技进步[注]受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在考察科技进步时,选择技术人员作为指标加以说明。因素发展滞后
表2和图1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投入和产出各指标的发展趋势,分析发现:与2000年相比,2009年绿色食品企业产量增长了9.46倍;投入要素中,固定资产增长了3.12倍,职工人数增长了4.39倍,而代表科技进步因素的技术人员仅增长了1.40倍。可见,现阶段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一般劳动力和资金要素的投入,科技进步因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较小,并且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而创新(产品、技术、管理)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要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是把科技成果运用在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上,而创新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绿色、有机食品的(企业数、产品数、产销额、出口额、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数)指标上,扭转竞争优势下滑的局面。
表2 2000—2009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要素数据
②与六大指标中的实物产量不同,此处主要指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产量,模型分析部分也此为基础。
资料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2001—2009),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
图1 2000—2009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要素发展趋势
2.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黑龙江省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深加工产品比重偏低。以全国为例,2006—2008年间,深加工产品仅占25%左右(见表3),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进入成长期后市场需求升级和提高竞争力要求深加工产品比重应稳定提高,而不是止升反降。第二,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比重过高。全国绿色食品中的初级产品比重保持在37%以上,初加工产品比重有不断上升趋势,两者所占比重远远高于深加工产品,应随着初加工产品比重的提高,深加工产品比重同向提升。第三,出口结构有待优化。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额仅占市场销售额的2%(见表1,汇率按1∶6.7计算),出口企业平均规模仅为0.029亿元,这一规模在国际市场很难保持持久的竞争力。进一步分析可知,传统的经营理念制约(注重原料的销售而忽视产品开发)、科技研发不足、缺乏合理的政策引导、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表3 我国每年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及其结构(按产品级别) 单位:个(%)
资料来源: 同表1。
3.粗放经营的特征明显
由表1可知,2000—2003年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土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39.1%,2004—2009年间该指标年均增长34.9%,均高于2000—2009年间的平均水平(25.8%),粗放经营和靠更多的土地投入获取实物产量的特征明显;此外,同一时期我省的土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表明我省靠更多监测面积的扩大支撑实物产量的增长。
究其原因,一是产业转型滞后,企业实物产量和销售量的持续增加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技术和管理创新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从宏观管理、政策导向和市场结果看,地方政府和企业表现出“重量轻质、重末轻本”和营销环节(如乳品企业争夺奶源)追求量的扩张,而对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对深加工产品的发展支持不够,以及没有随着产业进入成长期后调整产业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粗放经营的发展。
4.竞争优势地位后移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应用因子聚类分析方法,[注]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第一阶段为导入期(1996—2002),第二阶段为成长期初期(2003—2006)、成长期中期(2007—2010),第三阶段为成熟期(2011—)。把全国31个省、市、区按竞争优势划分为强、中、弱三类,并在同一类中按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分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及在全国的排序变化。
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黑龙江省处在强势集群中,但在同一层次内的地位却在逐步下降。第一阶段,处于强势中的首位,在第二阶段处在强势中的第二位,而到第三阶段排序降到第五位,见表4。
是哪些因素导致产业竞争优势的下降?根据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因素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作用。资源优势、政策支持及 “醒得早”在第一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其处于第一阶段强势集群的首位;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市场需求规模扩大对其产业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影响较大;第三阶段,在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战略(产品、技术与管理创新)和政策支持、特别是科技进步直接决定着产品深加工和市场开发的程度,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于其他省、市、区有一定下降,特别是科技进步及转化为生产力相对滞后,使其在同一层次中的地位下降。
表4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在全国的地位及变化
②受统计资料的限制,第一阶段数据主要采用1996—1998年。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统计年报》(2002—2008)有关数据并用SPSS分析结果整理。
为分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劳动和技术的贡献度,本文用Cobb-Douglas函数为基础构建模型,用Y代表产业发展水平及变化,用K、L、T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和技术创新,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生产函数:Y(t)=A0ert·Ktα·L(t)β。其中,α、β分别代表固定资产、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A0为基年的技术创新数值,ert表示呈指数型增长的技术创新,γ代表技术创新的年平均增长率,t为时间。并假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规模报酬不变[注]即存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则α+β=1,进而将β=1-α带入生产函数,在等式两端同除以后,两端取自然对数得到:
ln(Y(t)/L(t))=ln(A0)+rt+αln(K(t)/L(t))
(1)
(1)式即为产业发展的要素贡献模型,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可得到A0、α、β、γ的具体值,最后求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各要素的贡献度。
此外,为分析各要素增长率对绿色食品产业增长率的贡献度,可进一步变型生产函数的一般式:先对生产函数一般式两端取对数,然后对时间求t导,最后两端同除以Y,即:
(2)
1.指标选择
产出(Y(t))采用绿色食品产业的年产量;资本(K(t))以固定资产额表示;劳动(L(t))以企业职工人数表示。
2.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8),2009年为预测数,见表2。
1.模型估计及检验
(1)回归结果。以①式为基础,运用eviews5.0对ln(Y/L)与ln(K/L)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可以得到模型为:
ln(Y(t)/L(t))=2.303+0.08t+0.56ln(K(t)/L(t))
(6.252)(7.179) (4.379)
经过变换,可以得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型为:
Y(t)=10.14e0.08t·K(t)0.59·L(t)0.41
(2)计量和统计检验。第一,显著性检验。由OLS回归结果中各变量的t统计量值可知,常数项C、t与α三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而且可决系数R2为0.885702,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为0.853045,说明拟合效果非常好,F统计量对应的概率为0.000505,表明回归模型通过了F检验。
第二,残差检验。DW统计量为1.989886接近2,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由White检验可知F统计量为2.002157对应的概率为0.215241,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异方差。此模型通过了各项检验。
(3)经济意义检验。α=0.59代表绿色食品产业固定资产对产业产量的影响程度,即固定资产每提高1%,则绿色食品产量会增加0.59%;β=0.41代表绿色食品产业劳动力投入对产业产量的影响程度,即劳动力投入每提高1%,则绿色食品产业产量会增加0.41%;基年(2000年)的技术创新数值A0为10.14,技术创新年平均增长率γ=0.08。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相同投入程度下,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
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贡献度分析
根据EK、KL、EA的定义和α、β的回归结果,可以计算得出全要素的贡献率,结果见表5。可以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和技术创新对绿色食品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呈现不稳定趋势。
表5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全要素贡献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Eviews5.0软件的回归结果计算整理得出。
本文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以此来分析要素贡献份额的变化,从中发现全要素贡献的规律,见表6。
表6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阶段全要素贡献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表3的结果计算得出。
1.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资金、劳动与技术的贡献度不一样
在产业发展导入期,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和技术三要素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64.61%、11.72%和23.67%,资金对产业发展贡献度最高;在产业成长期前期,三要素贡献率分别为5.16%、35.57%和59.27%,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上升,达到最高;在产业成长中期,劳动要素的贡献度达到58.12%,反超过资金(17.95%)和技术(23.93%),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劳动力投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作用出现了不合理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产业发展整体出现了倒退。
2.技术、资金贡献度下降和劳动贡献度上升导致产业粗放式经营
通过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全要素的贡献度分析,可以发现:三阶段中,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技术贡献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劳动贡献度则直线上升,这些特点恰恰违背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说明产业发展中粗放经营显著。从表7可以看出科研人员所占比例(代表技术进步)情况,也进一步证明了技术贡献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的结论。
表7 技术人员占总职工比率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2007、2008、2009,其中2007年数据不包括无公害部分。注:括号中数字为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3.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技术创新(产品、技术、管理)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源泉,是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要优化产业结构,最根本的是把科技成果运用在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上,而创新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绿色、有机食品的(企业数、产品数、产销额、出口额、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数)指标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是指由靠多投入资源获取产出,转向依靠信息、效率和创新获取更多的产出,由靠出口推动发展转向依靠增加国内消费和出口共同促进其发展;调结构是指要增加深加工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的比重,发展大企业集团和提高大企业集团占企业的比重,使其对基地和农户发挥更大的拉动作用。
1.加大科技投入和加强产学研结合
针对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各要素的不同贡献率及产业发展趋势,到成长期的中期、后期和成熟期(2012),应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除了科技人员,还要加大研发投入以及产学研的密切结合,也即把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使其转化为生产力。
2.加速管理和政策创新
现有的产业结构是以往的政策导向和粗放管理的结果,调整产业结构也要靠政策导向和加强管理去引导企业优化产品、规模和产业内主要指标的协调发展。政策创新要有利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产品结构的优化,要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并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宏观管理,促使现行管理体制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3.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要求调整产业内六大比例关系,趋势是稳定扩大产地监测面积,实物产量和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应适当高于产地监测面积,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要素的生产率。从微观上看,在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优势和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上,绿色食品企业要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出口产品比例。宏观上政府应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另外应该制定合理的出口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出口。
4.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建立有利于知识、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体制环境;二是应逐步提高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土地使用价格和工资水平过低,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企业可以通过大量的土地和劳动投入实现利润的增加,从而使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下降;三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David B. Audretsch and Steven Klepper(2000), Innovation, evolution of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M]. http://spea.indiana.edu/ids/pdfholder.
[2] M Yussefi.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Statistics and future prospects 2003[J]. http://orgprints.org/id/eprind/544.
[3] L Lohr. Improving extension effectiveness for organic client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3,28(3):634-650.
[4] C Dimitri, L Oberholtzer.EU and U.S. Organic Markets Face Strong Demand Under Different Policies[J].Amber Waves,2006(4):12-19.
[5] Carriquiry.Reputations,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hoice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in the Food Industr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89(2):12-19.
[6] 李京文.浅谈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5):18-23.
[7] 周叔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管理世界,2001(5):70-78,89.
[8] 张晖明,丁娟.论技术进步、技术跨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复旦学报,2004(3):81-85.
[9] 冯金丽.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广西经济增长[J].商场现代化,2007(35):223-225.
[10] 牛仁亮.履行政府职能 促进结构调整——兼论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J].求是杂志,2007(17):30-32.
[11] 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12]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
[13] 张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太原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1-5.
[14] 林玉蕊.C-D生产函数在林产品投入产出中的应用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3(4):99-102.
[15] 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1978~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2):55-66.
[16] 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 1985~2005[J].农业经济问题,2009(3):28-36.
[17] 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 1978~2007[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