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2011-08-15 00:46:49杨晓光
关键词:天人合一董仲舒圣人

杨晓光

(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300381)

“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社会和文化虽然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名族文化精神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等,又不断构筑着名族文化精神,创造着新的文化”[1]。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局限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只能是靠天吃饭,遇到好天气人们自然能享福,能有自己的储存库;但一旦遇到坏天气,人们自然渴求上天能带来风雨,能使上天救助自己的田地,由此自然产生的尊天思想在人们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西周东周时期盛行的“敬天保民”思想足以显示当时领导集团对人们施行的一种具体手段。对于天,过多地寄托着一种人文关怀,人们渴望大自然给自己带来好运,所以产生敬天命、尊鬼神的愚昧思想。这种思想产生于人们无法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人命关天的生存需要。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推陈出新,在于它的继承与发扬,在于它的改革与创新。一味地敬天在一定时间也许可以让人们相信这是天命所为,但一旦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意识不断改变,这时现有的敬天思想根本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人们会通过其他的手段去创造大自然无法满足的方面。由此产生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成为社会上层建筑发展的主流。

1 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自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2]。“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的流派,他的理论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2]。荀子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他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尊天命过度到人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下形成了自己可以是利用自然的规律去改变创造我们的生存环境,这种大胆的思想主张也正好验证了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但有点不得不提的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在这样一种思想的主导下,人们就能完全认识自然吗?自然的规律是一种怎样的规律,我们无法去把握,但有一种思想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物极必反。

2 “物极必反”的理解

物极必反这四个字源自老子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反着道之动”和第二十五章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在人类逐渐掌握自然的同时老子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目的在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本质的联系,我们在追求人定胜天的同时,要有个度,这个度到底怎样衡量,就是所谓的道,不可知,但绝对的存在。我们经常遇到福祸相依,少则得,多则惑都是归于这类思想的指导。从现在的角度,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十分宝贵的。要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任何事物的开采,利用都要掌握好一定的度,这个度怎么衡量,就在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与把握。比如树木,大自然给予它独特的形态的展现在世界各地,如果不保留,无计划地开采与利用,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考虑长远结果,我们的世界将被大自然本身的度所改变。这里我理解的度是,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度承载着自己目前的状态,一旦这个度被打破,它则会发生本质的改变,直到下一个稳定的度达到饱和才会相对停滞。所以当看到我们国家每年出现的干旱、洪水泛滥、沙尘暴都是大自然超过自身度很好的反映,现在我们国家讲求和谐发展,但在和谐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很好地去服从自然本身的规律,不是刻意去改变。在自然面前我们真的很渺小,不能说我们是自然的主人,这种夸张的说法只有一个结果,人类酝酿的苦果,自己去品尝。

3 “天人合一”的内涵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庄子的思想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天人合一,真正能做到天人的人一定是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完美、心灵自由的人。庄子认为圣人、或称为致人,与大一 (即宇宙)是一体,宇宙永在,因此圣人也长生不老”[2]。可以从中看到在庄子眼里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是充满智慧的圣人,并且能够超越现实的界限和宇宙为一体,思想在宇宙之中,并翱翔于宇宙之中达到真正的致乐。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怎样成长呢?董仲舒认为是靠礼和乐,这就是靠教化和修养。在董仲舒看来,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2]。通过对董仲舒的思想的理解,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更结合实际,把人、天、地三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靠天地养之,而天地的完善和谐要靠人的参与。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就是说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载体,离不开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样自然也因人的存在充满生机活力。

4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

当今社会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当然现在讲的不是庄子讲的那种圣人至高的境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当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的环境问题成为热点话题,是什么造成的呢?笔者认为,答案是人们过多的追求方便简洁的生活方式,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为了不断发明创造更现代的生产工具……不管出于什么,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或许有人认为我们索取的很少啊,但是试想下,一个人的需求乘以几十亿人的需要,需要向大自然索取多少,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是否能满足人类的不断增长不断更新自身的资源,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一点索取,不足以显示资源的浪费,几十亿的人口,加上每年的人口增长需要,对大自然的承载能力绝对是一种挑战。所以现在的计划生育是必须的。我们开始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为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是必须的。在自然面前我们必须做的就是缓和自然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关键。我们有能力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不断解决我们的生存环境。如今真正要做到天人合一的发展战略目标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不断去强化自身的素质。在自然面前,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对大自然的规律还处于不断探索当中。如果能真正的放下那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我们的环境会不断达到和谐。大自然压力的缓解将有利于我们下一代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有理由相信,我们有能力去为我们的行为负责,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我们的生存环境——共同生活的大家园是否受影响为前提。如果我们放弃对环境的治理,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给自己建造的坟墓。一切繁华背后都是对自然的索取,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与惩罚。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否长存,还是要靠人的修养,人格的完善。文明社会首先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能不能达到就只有时间去考察了!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5.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董仲舒圣人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9:51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论工程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企业导报(2016年17期)2016-11-07 20:50:23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