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海
(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19世纪初期,我国产生了近代意义的报刊,最早的报刊,“均出自外人之手”[1]。一般认为,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编辑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月刊,共出七卷,574页,1821年停刊。最早的科学期刊也是由外国人创办的,是英国学者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编辑的《格致汇编》,1876年2月在上海格致书院创刊。一共出了七年60卷,1878年出版第二卷后,由于傅兰雅回国而停刊两年。1880年2月复刊,1882年1月出完第四卷后,停刊8年,1890年复刊,1892年出完第七卷l-4卷后,最终停刊。其中第一年至第四年均为月刊,第五年至第七年改为季刊。《格致汇编》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并对他们进行了科学启蒙,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格致汇编》是一份向中国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期刊,它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戈公振先生曾指出:“中西文化融合之机大启,开千古未有之创局,追本溯源,为双方灌输之先导者,谁欤?则外人所发行之书报是已”[1],而《格致汇编》在当时可以算是“一枝独秀”。它与当时发行的其他刊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完全脱离了宗教宣传的范畴,是一份重在单纯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刊物。梁启超曾经对《格致汇编》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他说“《格致汇编》前后七年,中经作辍,皆言西人格致新理,洪纤并载,多有出于所翻各书之外者,读之可增益智慧”[2]。该刊发行后,曾多次增补重印,说明它在当时渴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有广泛影响的。
《格致汇编》还首次使其中译文的科技术语标准化,今天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像化学、物理学、矿物学、气象学、印刷术、电镀工艺、化工仪器、哲学、铸造工艺、枪炮制造、造船工艺、开矿和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名词规范化工作,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格致汇编》刊名中的“格”有“推究”之意,而“格致”为“格物致知”的略称,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这与拉丁文的“scientia”一词两者含意是一致的。该词指涉范围很广,既包括穷理所必需的广义理论知识,如天文、数学、物理,也涵盖经世所需的实用知识,如各种技艺,甚至是水文和博物,即“格致”既是指科学,又是指技术。从这里可以看出《格致汇编》内容不但包括科学知识,而且也包括制造技术。
傅兰雅来到中国一直致力于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深深感到科学对于当时中国的重要性,而当时的中国懂得科学的人又太少了,中国迫切需要科学启蒙,需要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而江南制造局在当时翻译出版的科技著作,大都以英美流行的科学教材、百科全书和专门技术著作为底本,完整译出。如《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电学》、和《声学》等,都是英美通行的中、高级教科书;《微积溯源》、《代数术》等译自《大英百科全书》;《汽机发韧》、《汽机新制》、《造铁全法》和《宝藏兴焉》等为技术专著。这些著作在英美都不是入门的初级读物,对于刚刚接触西方科技的中国读者来说,自然是太深奥了[3]。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这样写到,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虽多,但“已译成之书大半深奥,能通晓之者少,而不明之者多。”应办一刊物,“将格致要端以简法译成,凡初学者可藉为阶进。”而且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发行不广,远离上海的人们不容易购买到翻译的书籍,这在也就阻碍了科学的广泛传播。所以《格致汇编》在发刊词中写到“僻处远方,购书非易,则门径且难骤得,何论乎升堂人室?亟宜先从浅近者起手,渐积而至见闻广远,自能融会贯通矣”[4]。
傅兰雅在1866年到1868年间,担任《上海新报》的编辑。《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1861年11月创刊,字林洋行主办,初为周刊,后改为每周三期。傅兰雅担任编辑以后,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新动向,当时人们对西方科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他通过文章和社论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例如有合信的《博物新编》、裨治文的《联邦志略》、伟理哲的《地球说略》等书中的有关内容。其成效显著,影响广泛。他的文章和社论经常被广州和香港的三家中文报纸转载,估计有五千名文人学士阅读了他的文章,并吸引了他们的妻子儿女[5]。在这段时间他积累了一定的办报刊经验,也意识到报刊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要远远大于书籍,在传播方面要比书籍更快更广。他一直有希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的愿望,编辑《格致汇编》可以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又一次有益的尝试。
1874年3月5 日,英国驻华领事麦华陀倡议创办格致书院,组织了一个董事会,傅兰雅、徐寿均在董事之内。格致书院于1876年6月22日正式开院,李鸿章为格致书院题写了院名。在筹备格致书院的同时,傅兰雅酝酿办一本科学期刊。1875年8月,傅兰雅获悉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即将停刊,该刊由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等主编并由北京的京都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前身)出版。该刊创于1872年8月,至1875年8月共出36卷后,因稿源缺乏等原因而停刊。傅兰雅开始创办《格致汇编》时,在11月印发了一个英文的私人启事,宣布他将编辑出版一种科学月刊,“为了满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渴望”,并希望通过它“培养探索的精神和传播通俗实用的科学知识,它将介绍已在中国人中流传的科学译著,还介绍有关科学问题的课程、讲义或讲演记录,它将成为国内受过教育的阶层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与科学有关的专门知识的媒介。”并公开征集“有关科学主题的通俗文章或短文,”并且呼吁“在中国人中销售和传阅这个杂志”。同时格致书院董事会答应他使用书院的一间房子作为其出版和发行的办公室,但编辑事务、经费、出版发行等一概由傅兰雅个人负责,与书院无关。为了将《中西闻见录》的编者、作者和读者争取过来,傅兰雅在后来出版的《格致汇编》封面显著位置写上了“是编补续中西闻见录”的字样。中国第一份科学期刊《格致汇编》于1876年2月9日出版了。
《格致汇编》的办刊宗旨是宣传科学基础知识,以对西方科学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为主要对象。所以侧重科普知识的介绍,不刊载社会新闻、政治学说、文学作品,是一份专门性的科学期刊。在《格致汇编》的创刊号上有徐寿作的序和编者启事。序文指出:“名曰《汇编》,乃检泰西书籍,并近事新闻,有与格致之学相关者,以暮夜之功,不辞劳悴,择要摘译,汇集成编,便人传观。从此门径,渐窥开聪益智,然后积日累功,积少成盈,月计之不足,年计之有余,得其要领,而再致力于成书全帙,以冀造乎其极,而豁然有得。则于民生日用之事,措置有道而设施有方,即所谓有裨实用之效也”[4]。而“汇编之意,欲将西方格致之学,广行于中华,令中士之人不无裨益。或有欲问格致之事,或欲问西国物件,或欲知某矿藏、物件为何物何用,均可寄信下问。如有所知,则必于后卷详细复明,不取刻资。”又在第6年第1卷这样写到,“深冀此编盛行,格致广兴,中国富强之象,未始非此《格致汇编》之功也。盖格致一学,实事求是,形而上为治平之本,形而下既富强之术也。中国久囿于诗文,积习已深,用从格致之学,正足开其风气,劈其谬妄。愿阅是编者,深明格致之实用也”[6]。在创刊号的序文中也写到,“中华得此奇书,格致之学必可盛行,且中国地广人稠,才智迭兴,固不少深思好学之士尽读其书;所虑者僻处远方,购书非易,则门径且难骤得,何论乎升堂入室,急宜先从浅近者起手,渐积而至见闻广远,自能融会贯通矣。”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希望中国能富强起来,科学能在中国普及。通过《格致汇编》大大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重义理、轻艺事”的偏见,扩大了广大人民的视野,这对开社会之风气,促进社会变革都有积极的作用。
1876年2 月,《格致汇编》在上海创刊。1878年1月,《格致汇编》刊出24卷后停刊。主要因傅兰雅“内眷久不服上海之水土,常有贱恙,无奈必送回本国。意欲来年五月开行,直十一月底,则独回上海,便于后年再陆续集辑。又已请数友于回国之际代作汇编,然各友不肯舍其闲暇而为此事,且因汇编必以终年为限,不可废于半途,故无奈必停全年,方为无憾”[7]。原来计划停刊一年,后来因为其妻病逝等故,一直到1879年返回上海,结果实际停刊两年。关于第一次停刊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在上海图书馆编写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一卷)中,认为是出版了26卷后,于1878年3月停刊[8]。这种说法应该是错误的,因为在《格致汇编》告白中说得很清楚“汇编必以终年为限,不可废于半途,故无奈必停全年,方为无憾”,而在下次复刊时,1880年的第3卷的告白上说“本年汇编今刊三卷”[9],也证明了上海图书馆的说法是错误的。
1880年2 月《格致汇编》复刊,仍为月刊。在1880年《申报》上“本馆告白”做了一个简短说明,意在声明上一次停刊的理由,告示《格致汇编》已复刊,并推广前24卷的销售:“西儒傅兰雅向辑《格致汇编》二十四卷,久已风行海内。嗣因家事回国,遂致停刊。现已由英法德各国游历归华,并在法国大博物院购新镌格致图说,重交本馆陆续付印,计自本年正月起每月仍出一卷,每卷取钱百文。并可视卷数之多寡折扣。现在续辑之第一卷业已印成,准于正月十七日由本馆发卖。至前所刊之二十四卷亦有出售,惟望远近诸君速来购阅为盼。以后续辑各卷不特考订加详斟酌,即书之格式亦可将篇幅截分以便阅者于日后汇齐,螺其精要者另订专本也。此布。”[10]并在正月十八,正月十九,正月二十续载。在文中说得很明白,“计自本年正月起每月仍出一卷”,这样也就证明了第一次停刊是在1878年1月,而不是1878年3月。一直到1882年1月又再次停刊,此两年又刊出24卷。停刊原因可能是由于“发行不畅,亏本较多”[11]所致,也可能因为傅兰雅“事忙”[12]。还有一个可能是,《格致汇编》于1882年被北京的中国官吏干扰,缘由是1880年6月的《格致汇编》刊载了傅兰雅所撰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其中提到了贾步纬其人,称他“幼时嗜算学,原在上海城内的生理为业,常日夜思维天文、算学等事,能自推日月亏蚀。又著诸曜通书刊售,名曰《便用通书》,人多喜用之,以其所推确凿,且备载详细;又著有《万年书》并《量法》、《代算》等出售。”贾步纬以为此文有辱于他。便在官场发起攻击。傅兰雅为清廷的雇员,他的知遇上海道台冯焌光早已辞世,对于这类“窝里斗”的官场纠葛,也无人排解,他再也没有心思继续办下去,《格致汇编》第4年12卷以后就此无疾而终。[13]
8年之后,即1890年春,《格致汇编》又再度复刊。至于复刊缘由,傅兰雅在告白中说:“数年来,西国格致之学日新月异,视前辑者己陈迹矣。苟不随时译公同好,大失辑格致汇编之本心。况有远近诸友怂勇劝续声不绝耳,并蒙数西友允为帮译一二,无已仍于灯下日译若许,积印成编,多备图幅,务期明澈。前者月出一卷,因恐时促难及,现多加页数,积三月而一出,即每季一本”[12]。虽为季刊,但每卷与月刊时三卷的篇幅相当,因此全年篇幅与以往相同。这次复刊共刊出12卷,因傅兰雅将参加1893年在美国召开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于1892年冬宣布停刊。在最后一卷告白中,写到:“明年美国开赛博物大会,本馆拟往一观,详究其格致工艺,诸事增广见闻,笔之记录,回华时印诸汇编以公众览,往返需数阅月,编辑无人瓜代,不得已而拟暂停一年,阅者祈幸谅焉”[14]。在第七年冬季卷中的《算学奇论》文章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此稿未完,下卷续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他还是想把这个刊物继续办下去。此后,傅兰雅也有过复刊的打算[15],但由于他于1896年就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教授,到美国定居,而未能如愿。
《格致汇编》不同于以往由外国人创办的刊物,它没有得到教会机构的支持,它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而其它刊物是传播知识与传教相互作用,大量的篇幅用来传道说教,宣扬与宗教有关的知识,或是介绍与科学无关的世俗知识。这或许也是《格致汇编》办刊时限不长的另一个原因。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2]梁启超.读西学书法[A].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料[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3]王扬宗.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徐寿.格致汇编序[J].格致汇编,1876,1(1):1.
[5]孙邦华.寓华传播西学的又一尝试──傅兰雅在上海所编《格致汇编》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58-68.
[6](英)傅兰雅.格致汇编馆告白[J].格致汇编,1891,6(1):1.
[7](英)傅兰雅.格致汇编拟停一年告白[J].格致汇编,1878,2(12):1.
[8]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9](英)傅兰雅.告白[J].格致汇编,1880,3(3):1.
[10]申报馆.告白——续辑《格致汇编》出售[N].申报,2448,(1).大清光绪庚辰正月十七日(1880年2月26日).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6:201.
[11](英)傅兰雅.告白[J].格致汇编,1882,4(12):1.
[12](英)傅兰雅.格致汇编馆告白[J].格致汇编,1890,5(1):1.
[13]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4](英)傅兰雅.格致汇编馆特白[J].格致汇编,1892,7(4):1.
[15]王扬宗.《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料,1996,17(1):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