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交传原语贮存的关键

2011-08-15 00:52:14岳曼曼
关键词:短时记忆原语译员

岳曼曼

(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笔记:交传原语贮存的关键

岳曼曼

(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笔记起着重要的作用。记笔记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补充译者的短时记忆,以便原语贮存。交传笔记记录有三大特点,四大基本原则。

交传;记忆;笔记

一、引言

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职业活动,具有其独特的心理模式和思维规律。它是一个“倾听→理解、分析→记忆→表达”的短暂而复杂的过程。口译的任务是在谈话人说完一段话之后立即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并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它既体现普通人际交际的特点,又表现出多元化的规格,高质量的口译是译员的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以及相关能力在其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一动态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口译活动对译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译员在了解双语知识的同时,更要掌握与交际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各种能力。口译过程中,译员通常凭记忆进行口译,无论是何种场合,口译都具有瞬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由于这一特点,译员没有机会反复推敲琢磨发言人的信息,只能依靠短时记忆和笔记辅助,一次性听取源语言信息并对此进行理解、分析、组织、存储和表达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因此,在交替传译中,口译笔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译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在口译表达前对原语信息进行记录贮存的能力,译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目标语忠实地将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听众,这就给译员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即做到同步记忆,又做到同步接收新的语言信息?此时,口译笔记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本文拟以简单描述口译的研究模式为基础,以吉尔(Daniel Gile)的口译模式原则为依据,探讨交传笔记的特点、作用和方法,进而提高译员原语贮存的能力。

二、笔记在吉尔交替传译口译模式中的重要性

著名口译研究学者、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翻译学院教授吉尔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 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针对口译工作方式提出了“交替传译口译模式”[1]:

Phase I:C I=L+N+M+C

Phase II:C I=Rem+Read+P

即:交替传译 (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 (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2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交替传译 (第二阶段)=记忆 (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该模式清晰明了地阐述了交替传译的过程,也较为具体地提出了其中所涉及的技能(如短期记忆、笔记等)。具体而言,交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还有主题思想识别能力、言语类型分析能力、目的语信息重组能力以及对交传理解原则和口译职业准则的掌握。而其中涉及的技巧除了笔记技巧,还有译前准备技巧、数字传译技巧、演说技巧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等。虽然以上诸多技能在交替传译中都不可或缺,但从吉尔教授的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最主要的技巧还是笔记技巧,它处于交替传译两个阶段的核心位置,作为线索将两个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事实上,这也是大量译员的口译实践所显示出的一个显著特点。曾享誉国际译坛的法国口译专家让·艾赫贝尔(Jean Herbert)先生也表示:“交替传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记录的好坏”[2]。

三、记忆与笔记

记忆是人脑的自然属性,是一个心智正常者的天赋能力。记忆活动“是信息处理系统活动的表现”。每一种记忆活动都是“加工知识的组织系统的产物”。车文博认为,人类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尽管人们对各种记忆系统的称呼不同,但一般来说,记忆可以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最短的记忆,保持时间仅为2±0.25秒,存储量约为5个刺激量。而绝大多数信息便自动迅速消失。短时记忆则是某种中介性质的记忆,它的保持时间约1分钟,容量为7±2个刺激量。短时记忆遗忘的规律使记录成为口译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是一个载体,包括语言符号(中英文字词)、画面、形象、数字等。它们可以记在纸上,也可以记在译员的脑子里,脑记往往与解码(即理解)同时发生。对于大段落的信息,仅有脑记是不够的。短时记忆对信息保持的时间优先性和暂时性决定了所记的内容如果没有通过笔记提供的线索来提醒和强化,很快就会消失,或者当涉及新的项目后,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它是一种操作性的暂时记忆,在听到信息之后,记忆在大脑中几秒钟或几分钟内的持留,或是大脑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能够辨识和回忆的信息量。而长时记忆与前两者完全不同,它属一种储存性的深度记忆,是人脑长期保持信息的主要手段,它的保持期限可从一分钟以上直至终身,而且信息容量非常大,大到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限度。但是在交传中,一般涉及到的是短时记忆。

在口译实践中,译员主要运用的是短时记忆。首先,短时记忆因人而异,而且容量十分有限。影响一个人短时记忆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记忆内容的意义性。通常,“一个人的短时记忆能力最多只能容下一组由6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单词组成的词群,或一组无意义的七位数的数字。”当感知的信息有意义时,“人的短时记忆可容纳由20多个单词组成的句子,或者一组十位数的数字”[3]。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听到的信息理解得越多,记住的就越多。但是,即便是全部理解了所听到的信息,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仍然十分有限,不足以应付长段信息的口译。在口译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谈话人一讲就是十几句,中间不停,口译员就是脑子再好也记不住所有内容;特别是当谈话涉及大量数字时,就更难单凭脑子记住。对于口译者而言,完全依赖脑记是危险的。尤其是做交替传译时,记笔记显得十分重要。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把记忆理解为一种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等过程。译员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短时记忆的贮存和加工功能,就必须贮存信息,为下一步的“忆”和“译”打下基础。这套策略就牵涉到笔记。

四、笔记的特点

口译笔记有三大特点:

一是“立即使用”的特点。交替传译是为当场使用的,在很短的时间内依据笔记的内容传达出讲话者表达的信息,因此交传笔记具有“立即使用”的特点。

二是“单次使用”的特点。交传笔记只为一次使用,而非为日后重新阅读而记,因此无需写得很工整,只需在口译时译员能读懂即可。

三是“结构完整”的特点。口译笔记应努力呈现源于信息的概念与结构,无论用图表、文字、符号,都应将其组成完整的信息概念或组织结构。交传译员在传达信息时,必须是完整的讲话,而不是孤立的单词、词组或句子。译员必须传达一段完整的讲话,一段有结构、有逻辑的完整信息,包括讲话者的语气、涵义等。所以,交传笔记又具有“结构完整”的特点。

五、笔记的原则

作为一名口译工作者,首先应该建立自己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应该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模式,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唤起译员的记忆,将其复原成完整的信息。虽然符号简单易行,但是切忌临时编造,以免在写完数十秒之内就记不起符号的意思。交替传译常用的符号包括数学符号、箭头、斜线、图形、标点符,表示逻辑关系的符号等,但符号过多过杂就会分散译员的注意力,降低翻译质量。因此,欧盟翻译总司的译员建议,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有10~15个自己常用的符号即可。

(一)竖向原则。在口译员为右利手,使用右手作笔记的情况下用左手持本,竖向翻页,右手作笔记并作“竖向”翻页的主要动作,同时左手食指卡在译员开始记录时所翻过的一页。这样做可以简化手运动,尽量让这种运动的控制系统呈单向,正面方向运作,并减少“精细”动作控制或“调整”、“修正”动作控制,使之程序化,自动化,更好的顺从手和笔的运动特点。[4]除了翻页,笔记的内容也采用竖向的。笔记时每一个意义单元为一行,以便更加明了查看笔记内容。

(二)向右缩进原则。口译笔记要留有足够的空白处,这是因为笔记不是对原语简单机械的记录,它包括了对原语逻辑关系结构等的整理,口译员需要紧跟发言人的思路,不断在笔记上做出标记,实际上,笔记上留有空白是口译笔记的一大特点,它可以体现译员是否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有经验的译员一般来讲都会留下充足的空白。同样,在记录每行的意义单元时,各行之间也是向右缩进的,这有利于看清各个意义单元之间的层次关系。

(三)记好每一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每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十分重要的,段落的开头可以让听话得到心理提示,而结尾则表示一个意群的结束。通常情况下,在每一段结束的时候,译员都会做一些标记以避免各段意思的混乱。

(四)符号越简单明了越好。口译笔记不适合使用过于复杂的容易混淆的符号,口译笔记符号的笔划越简单越好,不管是使用缩略语还是使用一些口译体系中常用的符号。译员应使用那些一看便知晓的文字标记。有的译员喜欢灵机一动自创符号,这样有可能在现场突然出现混乱或无法辨认的情况。有了自己固定的使用符号以后,译员一般不应该随意增添新的符号,以免增加突然的记忆负担,给口译活动带来不便。总之,笔记记录的总原则就是有效地补充短时记忆,使译者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准确和完整地再现来源语的内容。[5]

总之,口译笔记的关键是为了使用者的方便,清晰明了是最终的目标。例如,口译笔记两边要留有空间,不必每行从头写到尾,这样有碍眼睛快速捕捉信息。书写不宜过密,这样容易出现串行、混译、漏译等。每译完一段话之后,最好在该段的笔记下划一横线,以示一段内容的结束,这样翻译下一段也容易找到开头的地方,这样笔记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六、结语

口译笔记在口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为了帮助译员暂时记住要翻译的内容。在口译中,应该以脑记为主,笔记为辅,脑记、笔记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而笔记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形成一定的笔记体系,使口译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做笔记是一种辅助性的工作,具有帮助原语贮存的作用。但是如果太依赖笔记的话,则会陷入一个比较危险的处境:在记录同时丢掉了更多的信息点。所以要尽可能减少笔记,而不是听到什么就记什么。为提高记录速度,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符号系统,熟练掌握使用缩略词,简明记录符号,让使用者在口译中得心应手。

(注:本文系2009年湖南文理学院青年专项基金课题“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式的研究及应用”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QD0933)

[1]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2]让·艾赫贝尔.孙慧双,译.口译须知[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第二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5]赵丽华.论口译笔记[J].科技信息,2008,(29).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原语译员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大电机技术(2022年4期)2022-08-30 01:39:24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口译中的“陷阱”
英语学习(2017年3期)2017-04-10 23:21:37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7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外文研究(2016年3期)2016-03-17 12:41:05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 00:51:01
基于驾驶员短时记忆的可变信息标志布设密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