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的研究

2011-08-15 00:52伟,王
关键词:习得者二语母语

肖 伟,王 燕

(合肥师范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230601)

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的研究

肖 伟,王 燕

(合肥师范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230601)

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完美的回答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那么既然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存在一脉相承的关联性,普遍语法理论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二语习得呢?是否存在“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呢?普遍语法又是否为二语习得者所及呢?尽管普遍语法对于二语习得可及性的研究存在分歧,尚不成熟,但是对于我们研究二语习得不无裨益。

普遍语法;母语习得;二语习得;可及性

一、引言

语言习得包括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是应用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尤其是二语习得,更是现代英语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研究重点。在二语习得这40多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中,关于该研究课题的争论可谓此起彼伏。从最开始的对比分析,到后来的误差分析,再到普遍语法理论,无不彰显二语习得研究的魅力之所在,关于该研究的探讨,仍然方兴未艾。

无可否认,在这些研究中,对于普遍语法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有人赞成普遍语法的存在,当然也有人反对。本文拟就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的关系着手来探讨语言习得问题。

普遍语法理论是Chomsky针对儿童的母语习得现象所提出来的,Chomsky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知识体系,存在于正常人的大脑里。普遍语法理论也称为原则与参数理论,它包括一套普遍原则,利用这些原则,可以不断地合成短语,同时也可以限制α原则过于强大;它还含有一系列的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帮助和指导普遍原则更好的操作。

Chomsky对于正常儿童的母语习得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儿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然而匮乏的母语输入却并没有影响到大多数儿童的母语习得水平。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就是著名的“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也正是这一问题让Chomsky开始另辟蹊径:既然母语输入并不影响母语习得的水平,也就是说外部因素已经无法解释儿童的母语习得问题,那么内部因素应该就是导致母语习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一心理机制就被称为“普遍语法”。

后来很多人开始用Chomsky的这一理论来分析二语习得的现象,探讨普遍语法对于二语习得的关系,即可及性问题。

二、普遍语法与母语习得

Chomsky认为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是人脑的一种心理机制,它能帮助人们习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工具。

从母语习得的高成功率这一事实,Chomsky断言:正如人类拥有能够行走的生理机制一样,人类也拥有能够习得语言的先天的生理机制,这一机制适用于所有语言,最初他称其为“语言习得机制”,即后来的“普遍语法”。他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中的一种想象的包括人类所有语言共性的神秘区域,这是一种生理及心理的机制。儿童必须得到大量的母语样本,从而激活其大脑中的普遍语法,进而帮助儿童将该语言的参数值进行配对分析,最后成功习得该语言。

在Chomsky的理论框架中,普遍语法代表了人类大脑中的所有语言知识,并通过一些普遍原则和参数来表现,普遍语法就是普遍原则和具体参数调整的结果。原则是人类大脑中所固有的不需要学习的部分,包括形式普遍原则和内容普遍原则两种类型;参数则反映了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差异就表现为不同的参数值。通过原则,可以设定具体的参数值,而这一具体参数值能够便利于某一特定语言的习得。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儿童普遍语法中的普遍原则和具体参数的调整,从而适应自己的母语的结果。

同时Chomsky还区分了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他认为:核心语法就是儿童借助普遍语法的帮助来发现的语法规则,核心语法是无标记语法。并非所有的语法都是核心语法,那些不受普遍语法制约的就是所谓的外围语法,外围语法是标记语法。Cook(1985)认为外围语法很多时候是由于语言发展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譬如:语言的起源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借用或者其它偶然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儿童的母语知识包括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这两个部分。

Chomsky还提出普遍语法还包括两种类型——内容普遍性和形式普遍性,二者共同作用,限制了儿童的母语语法的习得类型,从而有助于儿童在母语环境中,通过选择适当的语言习得机制,用母语输入的数据来确定参数。

Chomsky主张如果儿童天生就拥有普遍语法,那么他们则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一心理机制,将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和参数自动匹配自己所习得的语言,从而便利于自己的母语习得,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儿童的母语习得总是有那么高的成功率。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很好地回答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三、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正是由于普遍语法理论很好的回答了 “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所以虽然Chomsky本人未曾直接讨论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这一理论对于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后来被导入到“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的探讨之上。

根据Chomsky的理论,普遍语法对儿童的母语习得起决定性的作用,普遍语法是人脑中所固有的心理机制,在帮助人类完成母语习得的原则和参数调整之后,是否也同样能够帮助人类完成二语习得的原则和参数的调整呢?

普遍语法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即普遍语法对于二语习得的可及性这一问题上,学界大致存在四种观点:完全可及论,部分可及论,间接可及论和不可及论。

(一)完全可及论

完全可及论认为正如儿童习得母语一样,二语习得者能够完全直接的利用普遍语法。Flynn(1987)认为二语习得者可以通过普遍语法原则来成功的重新设定母语与二语之间不同之处的参数变量,从而完成二语习得的过程。完全可及论还认为:在语言习得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关键期假说”。

Thomas(1995)对两组学习日语的学生对反身代词“自分”的理解进行了一项实验,其中一组学生的母语为汉语和韩语,另一组母语为英语。实验的结果表明两组学生中都有人(接近40%)能够正确理解“自分”在语境中的指代关系。这就表明两组学生对于“自分”的理解是遵循了普遍语法的。因而普遍语法对于二语习得者而言也是完全可及的。另外,White(1985)关于二语习得中邻接原则的调查也证实了普遍语法是完全可及的。

(二)部分可及论

部分可及论则认为二语习得者可以部分的通过普遍语法来完成二语习得,但是其它部分则是普遍语法所不可及的。换而言之,二语习得一部分是通过普遍语法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通过一般的学习策略来完成的。举例说来,二语习得者仅仅能够在和其母语相类似的第二语言部分使用普遍语法原则来设置参数变量,也就是说,在这一部分二语习得中,普遍语法是可及的;然而,在母语与第二语言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二语习得者就得借助错误纠正等一系列的方法来完成第二语言的参数变量的重新设定,在这一部分的习得中,普遍语法是不可及的。

(三)间接可及论

间接可及论认为普遍语法是通过二语习得者的母语来实现可及的,Schachter(1989)认为只有母语中已被激活的普遍语法原则才能在后来的二语习得中通过母语被激活。这也就是说,如果母语和二语的参数值不同,那么这两种语言的普遍语法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从而形成不一致的语法。

(四)不可及论

Selinker(1972)指出:大约95%的二语习得者无法完全习得二语。针对这一结果,Bley·Vroman(1989)指出了儿童的母语习得与成人的二语习得之间的不同:一方面,二语习得者经常会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及母语迁移现象;另一方面,二语习得者比母语习得的儿童有更成熟的意识思维能力及更多不同的学习动机。进而Bley·Vroman提出了“根本差异假说”:不同于儿童的母语习得,二语习得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语法不可及,这就是所谓的普遍语法不可及论。具体说来,当二语习得者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时,普遍语法将不再可及,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其它的认知策略比如问题解决能力来帮助完成二语习得。另外,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会导致不同的二语习得水平。

这四种自相矛盾的观点的存在表明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作用还是广受争议的,这一研究目前还不够成熟;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能从普遍语法这一角度更好地透视二语习得问题。

四、结语

普遍语法理论是Chomsky用来解释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的,是应用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一大核心理论,它从普遍原则及参数体系这一侧面,完美的回答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一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母语习得,同时鉴于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一脉相承,所以很多人开始将普遍语法理论与二语习得相结合,展开了可及性的研究。目前针对这一问题,仍尚无定论。

在二语习得中,还有很多是普遍语法无法解释的现象。因而,我们不应该片面的从普遍语法这一角度来分析二语习得。二语习得是一个很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充斥了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这两种语言的相互作用使得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来研究。普遍语法只是一种研究语言习得的工具,这一假说的科学性还有待证实,对于语言习得特别是二语习得的研究仍亟待完善。

[1]Bley·Vroman,R.,S.Felix,G.Loup.The accessibility of Universal Grammar in adult language learning[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88.

[2]Chomsky,N.Reflections on Language[M].London:Temple Smith,1976.

[3]Cook,V.J.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Applied Linguistics,1985.

[4]Flynn,S.A parameter-setting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W.Ritchie and T.Bhatia(ed.)Handbook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C].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6.

[5]Schachter,J.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universal grammar[J].Applied Linguistics.

[6]White,L.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9.

[7]White,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niversal Gramma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猜你喜欢
习得者二语母语
母语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试论汉语口语句群表达教学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