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红,戴卫平
(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 102200)
构式语法学说与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构式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系统是由无数构式互相作用和制约才得以形成。一个大构式由若干个小构式组成。语言习得过程就是构式习得过程。语言习得来自于众多构式的逐渐积累和学得。语法知识是逐一学会的众多构式。语块是记忆中由多成分构成的一个更大的记忆单位。语块抽象到图式的程度便产生构式。语块化是人类记忆的一般特征,是获得语言自动化和流利性的基本过程。构式的习得是由输入驱动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要形成某一固化了的图式性构式,频率是一个基本条件。高频产生语块化,使语法知识成为本能的行为。
“Construction”(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构式的概念相当于自然界里物质的概念,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语言是由构式组成的,物质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组合成新的物质,构式与构式也可以组合成新的构式。
构式是语言使用者关于语言约定俗成知识的总汇,任何具有独特形式或功能特征的构式都得到独立表征。[1]构式语法基本原则认为形义结合体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构式是后天学得的形式与规约意义的联姻,这个联姻不可预测,因为其“意义独立于句中单词的意义”[1]。语音、语义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对应存在于语言知识这一复杂的心智化网络之中,包含了音形义概念等信息的构式则成为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基本单位。
构式语法认为,在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拥有的语言知识大多是那种语言的形义结合组成的一个构式系统。每一个语言因素都是一个形义的联姻。如,过去时态标记“-ed”和进行体标记“be-ing”等这样的语法形态标记也像词汇一样具有一定的意义。一个语法标记形式,如“be-ing”,它并不包含一个实际的词汇意义,因为它并不象征任何一个实际的事物,但是,它能够在人们的头脑中引发一个关于时间和体的概念,即某一情景在过去或现在的某一个时间正在进行之中,因此它也是有意义的。[2]
众多的构式在大脑中不是杂乱无章堆放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譬如“举例关系” (如Where is X是Where问句甚至是Wh-问句的一个实例)和“部分与整体关系”(如被动句可以是整个过去分词构式的一个部分)等。“这些构式在记忆中是真实存在的,是有意义和形式、声音的。”[3]
在构式语法看来,语法系统是以构式为基本单位建立起来的巨大网络。网络包含的构式数量巨大,可以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内部复杂性。[4]例如,英语中的双及物构式不仅包括抽象程度最高的图式[[V][NP][NP]],而且包括[[give][NP][NP]]这样具体程度较高的图式,甚至[[give]me[NP]]这样具体程度很高的图式也包括在内。
根据构式语法的领军学者G oldberg的描述,英语双宾语句表示:主语/施事以让间接宾语/涉事接受直接宾语/受事而使间接宾语/涉事受到某种影响。在这一事件中,施事有意识地动作,动作是一种传递行为,或称致使移动行为,涉事是乐意的接受者。这种表达特定语义的语句例示的是构式,其构式义为“给予”。可进入该构式的动词有如下九种[1]:
(1)给予动词:give,pass,sell,lend,serve,feed,hand
(2)瞬间弹射动词:throw,toss,slap,fling,blast
(3)发送动词:mail,send,ship
(4)连续致使定向性伴随移动动词:take,fetch
(5)许诺性给予动词:wish,promise,offer,allocate,award
(6)传讯动词:tell,ask,teach,read,quote
(7)传讯工具动词:radio,email,telephone,fax
(8)原创动词:bake,build,knit
(9)获得动词:buy,find,steal,win,earn,grab
学习者对语言构式的习得是随着抽象概括能力的提升而产生的。习得语言就像其他复杂的认知活动一样,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结构或图式。这样,人们在大脑中储存的网络就把各个层次的结构 (从最具体的形式到最广泛的图式)都包括在内了。“任何结构只要使用频率足够高,都可以成为单位储存在网络中。”[5]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意味着习得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语言习得是从具体的构式开始的,然后逐渐发展语法能力。语言学习须从记忆具体的构式出发,然后才能逐渐形成一般化的规律。语音、词素以及语法特征都须逐渐经历一个概括化的过程。[6]比如,英语中连动构式主要包括三个不同的形式:VVingPP,GoV-Ping和GoVPbare。三个构式都有各自迥异的句法、语义和语用限制,在其他语言中则没有类似现象。这些构式的特殊性显示任何一个特定构式的特征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语言知识是非常缓慢地在社会规约知识的内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语言习得是从具体的语言构式开始。儿童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儿童语言习得是构式的逐个习得。[7]无论是词汇构式还是语法构式都是如此。这就意味着抽象的语法知识的习得也必须经过从具体的语言使用示例逐渐抽象出语法规则的过程。典型的示例能够充分展示形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习者在掌握形式的同时能够准确地使用。
儿童习得语言是基于使用逐一习得具体语言构式并逐渐发展出语法能力。儿童语言的流利性来源于单个构式的出现频率,创造性来源于儿童对构式的单位变化频率。[8]如此,儿童逐渐构建起其语言知识系统,在语言运用中,根据具体的交际需求提取并创造性地组合那些已经掌握的构式。
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与其他复杂的学习活动一样,从所学习的具体项目中逐渐构建抽象的范畴和图式。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语言产出很多时候无法与成人的取得一致。[9]可能的解释只能是构式语法所主张的逐一渐进 (piecemeal)的学习过程。儿童早期习得的是具体的构式,因为他们还没有具备成人语法中所具有的抽象范畴与图式。儿童早期的语言产出围绕具体构式进行,他们早期的句法发展本质特征是以具体语言项为基础的。Lamb的研究表明,句法信息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依附在词汇 (即构式)项上。[10]因此,句法知识的习得实际就是词汇知识的习得。随着构式逐个地习得,句法知识就逐渐习得了。
当然,儿童学习语言并非像堆积木一样,学习词素如何构成词,词如何构成短语,短语如何构成句子,而是在几个层面同时学习语言的结构,包括句子层面的结构。
语块 (chunk)是记忆中由许多已经形成的成分所构建的更大的记忆单位。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语块即构式。语块抽象到图式的程度便产生构式。学习者如能够学到组合性的语块,他们会以类比的方式来处理语块,从而获得语法知识。
语言理解要求将语言成分分解成语块,学习者将注意力聚焦于重复出现的语块,如字母e跟在字母组合th后面的空间频度要远远高于跟在字母x后面。[11]当学习者重复遇到类似语块时,它们作为单元就凸显出来。
语块化是人类认知的最重要特征。[10]在语块化过程中,学习者递归性地将小构式组合成大构式。如:在英语一个名词后加上-al可构成一个形容词,其后再加上-ize可构成一个动词,再在其后加上-ation可构成一个名词,例如:normalization,marginalization。由此形成人脑记忆中组织的层级结构。这有三点含义:第一,人类认知中的递归性产生于长时记忆中的语块累积与组合;第二,语块化过程中产生层级组织;第三,语块是最佳的信息组织与存贮单位。
语块化是人类记忆的一般特征,它是获得语言自动化和流利性的基本过程[10]。语块化表明学习者具有不断以递归方式建立这种结构的能力,进而在记忆系统中形成不同层级的结构。语块化有利于学习者抽象出语法知识。语块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能够反映出词汇到语法之间的连续统一体关系,同时也能表征出具体的词汇单位与具体的构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语言习得是从具体的语块开始的,然后逐渐发展出语法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学习语块比学习语法更重要。”[12]语块有利于学习者抽象出语法知识。这正好证明语块/构式是语言习得的起点,是语法的基本单位。语言域独有的知识可以通过它们在构式中的表现和使用而被语言学习者所习得。Nattinger&DeCarrico[13]指出,儿童通过习得预制语块 (prefabricated chunks)习得语言,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当儿童使用“What's this?”时,他们可能把这三个词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来记忆和使用,他们用“This is a……”来回答时,也是把“This is a”当作一个单位来使用。同样还有“give-me,This-is-mine,I-wanna-go”等,儿童在反复和成功地使用了某些相同的构式后,就从中概括出一些语块的构造规则,从而形成语法能力,而作为语块的那部分,则作为整体存储在心理词库中。[3]语块抽象到图式的程度便产生构式。如果学习者能够学到组合性的语块,他们会以类比的方式来处理语块而获得语法知识。
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作用很大。构式的习得是由输入驱动的。Elis提出了显性教学的十条原则,其中第六条强调的就是“通过教来成功地学习外语需要大量的输入”[10]。
语言是在输入和普通的认知、语用和处理限制的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通过多个新奇构式 (新奇形式、新奇意义及其配对)的实验,Goldberg[1]证实,即使是在少量输入的情况下学习构式的速度也很快。
语言输入包含的大量或然 (stochastic)信息 (指出现的频率、可能出现的后续词、句子等),有利于学习者在没有负面或者特定语法型式在输入中没有出现的条件下习得语法规则。[10]为了了解形义之间的关系并在语言输出中恰当地使用,交际中的大部分输入应补充内容,并须提高其质量。
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研究都发现,多义词各个义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基本义项为原型组成语义网络。[14]词汇的各义项的排序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以原型义项为轴心,按照与原型意义的关系远近向外辐射发展的。Taylor发现原型意义比边缘意义更早被二语学习者习得。[15]核心义项比非核心义项更能帮助学习者猜测不熟悉的多义词的比喻义项,这在长时记忆中更为明显。[16]学习者认识语言表达中抽象的边缘意义与核心义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习者全面掌握语言表达的各种义项。英语的介词是一种典型的多义词。介词形式上貌似简单,但实际运用却相当复杂,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异常困难。Boers&Demecheleer的研究发现,了解介词的核心空间义项 (例如beyond)的学生能比较好地解释该介词的比喻义项,显著好于使用词典学习该介词全部义项的学生。[16]核心义项的帮助作用在于,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精确阐释,使他们把比喻义项更有效地纳入多义词的语义网络,便于以后提取。
语言习得的关键之一是输入的频率。语言知识系统本身通过大量实际构式的心理固化而建立起一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结构。要能形成某一固化了的或相对固化了的图式性构式,频率是一个基本条件;要能改变某一语言形式的意义,图式化或语法化出另一用法,就需要有一定量的频率。
“频率对语言结构的解释和建构作用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式以体验哲学为基础,认为人类的语言知识源自对语言实际使用的认知体验,语言使用中的各种要素都会对语言结构的产生、变异及在心智中的表征产生影响。频率作为语言使用的一个要素,对语言结构的历时性建构、变异以及心智表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7]
使用频率指具体构式是否通过高频率使用而固化。使用频率在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英语中表示过去式的规则形式“-ed”就具有很高的类型频度,因为它可以用于很多的动词后面。“构式中某一位置的语言项目被学习者听到或看到的频度越高,其与某个固定词汇项目相连接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越有可能建立一种基于此类项目的普遍范畴。一个范畴覆盖的语言项目越多,其标准特征的普遍性越强,学习者越有可能将这一范畴规则延伸至新的语言项目。高频度的语言项目类型加固了其表征图式,使之更容易用至新的语言项目中。”[11]
“高频序列因经常使用,它们的形态句法形式往往固化程度非常高,即便是能产性很高的结构也不能将其同化。”[18]如英语动词分规则和不规则,“keep”、“weep”和“creep”原来都是不规则动词,它们的过去分词分别是“kept”、“wept”和“crept”。由于低频词“weep”和“creep”的使用频率不如“keep”高,近年来它们的过去式已出现规则化的趋势,“wept”和“crept”变成了规则的“weeped”和“creeped”;而“keep”的使用要频繁得多,因此仍保留了原来的不规则形式。高频率的使用巩固了词的记忆表征。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中不规则动词往往是高频动词的原因。
“语言项目使用频率越高,固化程度就越高,提取也就越容易。存储在大脑中的固化程度很高的语言项目很容易被激活,也就不容易为新规则所同化。”[17]像“students/dogs/children”之类的复数表达式由于出现频率很高,已经被人们完全掌握,因此也可以认为具有很高的认知凸显度。
“频率是构式形成的一个决定因素,一个语言表达不管其内部结构如何复杂,只要出现频率足够高,便可作为一个整体在心智中得到表征,并被快速提取。”[17]在语言使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言表达式在心理语法中的固化程度高于出现频率较低的表达式和模式,刺激越多,印象越深[19]。相同或相似刺激越多,在人们记忆中留下的痕迹就会越深。同理,那些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构式必然体现着生活中的常需功能,人们首先要习得它们才能生存下来,自然就会给予较多的关注。[20]高频出现的词语在记忆表征中可及性会更高,并可得到固化。高频产生语块化,使语法知识成为自动化的行为。
语言理论的探讨和语言现象的研究,无外乎是要找出语言的规律,对语言作出合理的解释,最终达到服务语言学习和使用之目的。构式语法理论及构式的研究成果对语言习得无疑会带来有益的启示。
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在参与性语言经验中学会的。在实际教学中,最好先让学生在现有语料中收集某一构式使用的例子,分析构式。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用含有地道的、高频构式的语料。亲身经历有意义的语言使用能够发现输入中具有意义的型式,这样的型式是在有意义的交际行为中学会的。这就意味着,在实施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必须提供学习者大量的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使用语言的机会。
一般而言,自然高频的语言单位出现频率自然也高一些。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结构是在特定语境的使用中产生的,高频构式比低频构式更容易处理。[21]语言教学的作用在于调整学习者的注意力,帮助学习者注意到输入中的许多特征可能是低频的、非凸现的、交际中冗余的,有意识地聚焦于这些特征对成功的学习语言是必要的,也是解决二语学习中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的有效教学措施。[10]我们知道,英语中不规则变化动词难以掌握,在语言习得中,不规则变化必须高频出现,否则学习者容易按规则变化处理,而无法学会。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对那些低频的语块/构式等多加注意。
二语习得者语言习得不成功的原因往往是没有学到足够的语块。语言学习就是语块学习,语言产出就是使用语块来组装句子。语言学习必须提供足够的输入。由此可见,“语块特别是那些语言系统中的规约性表达式或表达方式构成的语块应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10]
以构式为具体语言单位整体习得,同时习得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及其功能,既能解释抽象范畴的习得,也能说明具体的边缘构式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人类语言使用中的一个悖论:语言使用在必须遵守规约的同时又必须具有创造性。[22]根据构式形式与意义不可分割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构式作为整体来教,鼓励学生同时注意形式和意义,一并输入构式的音系、句法和语义特征。[23]
[1]G 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6,4,126.
[2]胡荣.影响英语进行体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因素: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研究,2010(1):21-27.
[3]袁野,李丹.语言习得的构式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2):1-4.
[4]张韧.构式与语法系统的认知心理属性[J].中国外语,2006(1):29-34.
[5]高航,张凤.词类的构式语法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8.
[6]梁君英.构式语法的新发展:语言的概括特质——G oldberg《工作中的构式》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72-75.
[7]曾欣悦,刘正光.认知语言学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国语文,2009(4):111-117.
[8]郑开春,刘正光.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的语言习得研究证据[J].外语教学,2010(1):12-16.
[9]袁野.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54-56.
[10]刘正光.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外语,2009(5):29-35.
[11]任庆梅.构式习得认知心理机制诠释研究综述[J].外国语,2007(6):39-43.
[12]郭娴娉.英语专业学生如何注意和提取语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44-49.
[13]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4]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5]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16]蔡金亭,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2010(1):1-7.
[17]张立飞.论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建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8-14.
[18]严辰松.语言使用建构语言知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1-7.
[19]Diesel,Holger.The Acquisi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0]王天翼,王寅.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J].外语教学,2010(6):6-9.
[21]徐维华,张辉.构式语法与二语习得:现状、问题及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10(11):23-27.
[22]T omasello,M.Do Young Children Have Adult Syntactic Competence?[J].Cognition,2000(74):209-253.
[23]李小华,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视角:构式理论与启示[J].外语学刊,2010(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