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初探

2011-08-15 00:51韩媛媛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22期
关键词:聋校心理品质聋生

◆韩媛媛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初探

◆韩媛媛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从学校到家庭至社会密切配合,为聋生创造益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聋生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聋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比正常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如何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注重师德建设,加强师生协作

全托性生活也是不少聋生所具有的特点。绝大多数聋生从8岁起就远离父母,学前班的学生也只有3、4岁就共同生活在聋校里,不仅食宿、学习在校,路远的节假日、双休日也常常在校,因而,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一住就是9年或12年,几乎过着全托性生活。大部分学生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长待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而且大多数已毕业的聋生也常为婚姻、恋爱、家庭矛盾、社会求职等问题,求助于聋校老师,因而聋校教师对聋生的负责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他们对学生可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则,聋生由于听力的缺损,视觉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他们主要靠观察来察觉、感知周围的事物,故教师在聋生面前“身教更重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此外,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古人云:“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信其道”,便道出了这一道理,由此可见,教师在聋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

首先,要理解、尊重聋生。真正从心理上接纳他们,而不是单纯以怜悯、同情的态度,以救世主的身份对聋生施舍慈善,或抱自认倒霉的态度勉强应付,诸如此类的做法无疑会增加聋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要健全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能够形成性格。”的确,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要掌握的特殊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聋生因其生理缺陷,在认识活动、个性发展以及语言交往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灵活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优秀心理品质,摈弃其不良心理倾向。

二、重视个性差异,因人而宜施教

聋生由于致残原因、致残时间、致残程度、年龄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其个性差异较大,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相应地也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因人制宜,对症下药,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如帮助聋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改进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智力活动策略和自我监控智力活动的意志与技能;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形象,养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优毅品质,增强竞争和合作的意识,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了解聋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以便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问题,使得每个聋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存在听力缺陷之外的遗憾。

三、针对具体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障碍、缺陷及其他困扰问题,也可以使聋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聋生身心健全地成长和发展。如英国伯明翰朗威尔皇家聋校设有聋人精神卫生中心,中心的任务是为聋人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服务的方式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确定病情,然后通过手语翻译疏通交往渠道,使之解除困惑,获得精神上的康复。这些先进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升校园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经强调指出:“与人生命的其他时期相比,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在其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聋生而言,学校几乎是他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环境对于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在优化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校园物理环境,更要关注校园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积极进取的班风、校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在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全面推动学校环境的整体提升和优化。

五、优化家庭的教育环境,密切家校合作

家庭是聋生的第一生活环境,他在其中得到的经验和所受到的教育,对其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在聋生的成长过程中,对聋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聋生的成长情况,教师应主动加强和家庭的联系,及时交换聋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以及时发现聋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长介绍相关的聋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和聋生沟通交流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子关系,此外,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六、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设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聋生教育的力度,让社会了解聋生教育,再进而争取获得支持和帮助,消除对聋生的偏见、歧视,为聋生争取公正的待遇,形成助残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满足聋生社会交往及受尊重的心理需要,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澄澈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在保证聋生安全的前提下,应逐步改变以往聋校教育封闭性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会交往,学会生存,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磨练意志、增强信心、完善其心理品质,健全其人格。

总而言之,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聋生教育的特点,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加强对聋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促使其健康成长。

[1]朴永馨,张宁生,银春铭,魏华忠.缺陷儿童心理.科学出版社.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3]蔡希美,罗其昌.聋生、盲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998,(3).

[4]杨素华.特教中专残疾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1,(2).

猜你喜欢
聋校心理品质聋生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具身德育理念下聋校德育课程建构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发挥交互电子白板优势 打造聋校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