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喜,黎青青,牛茜茜,蔡佐宾,程为平,孙跃臣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3.大庆市卫生局,黑龙江大庆163311)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全面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血管并能反映脑血管的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病变的无创性的脑血管检测方法。公孙穴为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与冲脉相通,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血的作用。临床针刺公孙穴治疗脑血管病尚无相关报导,为了探讨公孙穴是否能增快或减慢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笔者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入手,采用TCD检测针刺过程中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分析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与时效性。
1.1 主要仪器及针具
仪器采用德国EME公司Companion III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 mHz,取样深度为 3.0~6.0 cm。针具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华佗牌针灸针,直径0.35 mm,长40 mm。
1.2 实验对象及实验环境
受试对象均为健康青年志愿者16人,男女各8人,年龄21~25岁,平均(23.50±1.43)岁,超声显像证实MCA血流量正常,既往无脑血管畸形、周围血管病、末梢循环障碍和自主神经机能失调等疾病。向志愿者阐明本实验的目的、方法和安全性,征得其同意后开始实验。实验时间为餐后2~4 h之间,要求志愿者静卧10 min,以调整呼吸脉搏后开始测定。实验前48 h至实验结束志愿者禁烟酒及药物。实验环境为室温(23.00±4.78)℃,湿度(12.30±4.06)%的房间内。
1.3 分组方法
本实验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对符合实验对象要求的进行随机分组,若不符合要求,不予采用数据。
1.4 实验方法
1.4.1 针刺
取穴:公孙(LP4)[1]: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进针手法为直刺左侧公孙穴,针刺深度为0.5~1.0寸,行针手法为平补平泻,每秒捻转6转,行针15 s,共计90转。操作由经系统训练的医师负责,避免因手法的不一致性产生误差。
1.4.2 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以毫针直刺左侧公孙穴,检测并记录针刺前10 min、进针得气时(行平补平泻手法15 s后)、行针时(留针15 min,平补平泻手法15 s后)、出针时(留针30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 s后)、出针后1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入选者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最大限度暴露被检查侧的颞部,探头在颞窗探及MCA,在彩色最饱和处取样,从而获得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ystolic peak flow velocity,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flow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peak flow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阻抗指数(resistance index,RI)。
1.5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信息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s)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
针刺左侧公孙穴,左侧MCA的 TCD各参数见表1。进针得气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分别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针刺左侧公孙穴,右侧MCA的TCD各参数见表2。出针时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P=0.045<0.05有统计学意义;进针得气时、行针时、出针后10 min分别与针刺前10 min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1 针刺左侧公孙穴不同时间点左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16)
表1 针刺左侧公孙穴不同时间点左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16)
Vs Vd Vm PI RI针刺前 105.88 ±19.37 50.63 ±12.20 71.49 ±16.68 0.79 ±时间0.17 0.52 ±0.06进针时 102.31 ±20.52 47.56 ±9.12 68.19 ±13.11 0.80 ±0.13 0.53 ±0.04行针时 102.81 ±21.76 48.37 ±9.22 68.63 ±13.71 0.79 ±0.14 0.53 ±0.05出针时 106.94 ±19.25 49.06 ±8.77 70.31 ±12.38 0.83 ±0.19 0.54 ±0.07出针后 103.06 ±20.82 47.00 ±8.21 67.31 ±11.93 0.83 ±0.16 0.54 ±0.06
表2 针刺左侧公孙穴不同时间点右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16)
表2 针刺左侧公孙穴不同时间点右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16)
注:与针刺前比较,*P <0.05。
Vs Vd Vm PI RI针刺前 107.19 ±19.12 52.88 ±13.46 74.31 ±17.34 0.75 ±时间.13 0.53 ±0.050.13 0.51 ±0.05进针时 98.31 ±18.64 48.19 ±9.91 68.63 ±14.31 0.74 ±0.13 0.51 ±0.05行针时 104.56 ±20.09 49.50 ±11.31 70.56 ±15.32 0.79 ±0.13 0.53 ±0.05出针时 99.75 ±19.01 45.19 ±9.10* 66.52 ±13.72 0.83 ±0.15 0.54 ±0.06出针后 104.25 ±15.49 48.63 ±8.94 69.69 ±11.71 0.80 ±0
公孙穴为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联系足阳明胃经,通于冲脉。脾主运化、主统血,通过把水谷中的精微物质吸收化生,变为人体所必须的气血津液,通过经络输布、宣散到全身各处,以营养五脏六腑;并且能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脉内血液充盈而又不至溢于脉外。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内经》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阳明为之长”。通过阳明的主导作用,营养脏腑经络血脉。冲脉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张景岳曾将冲脉概括为“其上自头,下自足,后自背,前自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异行,称之为“一源三歧”;督脉“入属于脑”,主治神志病、热病、项病等病症;任脉为“阴脉之海”,主治胸、腹、颈及头面的局部病症。所以针刺公孙穴,通过脾经、胃经的濡养及冲、任、督三脉的联系,营养全身血脉,从而调节脑血管各种状态。
本实验针刺选取左侧公孙穴,若针刺双侧,不便于操作,缺少时间的一致性,若由两个操作者同时进行,则缺少手法的一致性。由于TCD仪器操作者位于实验者右侧,故取左侧公孙穴,便于实验操作。
针刺公孙穴目前在以脑血流为指标关于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很少。Vd指心动周期末心室舒张末期的最高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血管的弹性与血管阻力。脑血管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脑的生理及病理表现,李美香等[2]利用TCD(经颅多普勒超声)和REG(脑阻抗血流图)观察41例患者脑动脉弹性变化。刘杰等[3]利用超声评价脑血管阻力变化的差异性。本实验针刺公孙穴,出现Vd值的减少,说明针刺该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MCA速度,提示针刺该穴对MCA的安全性有负性影响,应在临床中应用该穴时加以注意。由于针刺样本较少,Vs、Vm、PI、RI都无变化,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卿鹏等[4]认为PI、R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公孙、内关穴无使颅内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流阻力等不良反应。班维固等[5]认为PI、RI均降低,表明针刺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的顺应性和韧性,降低血管阻力,针刺对大脑中动脉的脉动性具有负性调整作用。
针刺左侧公孙穴未发现同侧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对侧MCA的Vd有不同程度改变,其机制是否与感觉传导束中椎体交叉或内侧丘系交叉有联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1]石学敏.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8
[2]李美香,殷镜海.头痛与头晕患者脑血管弹性指标变化[J].山东生物医学工程,1997,18(2):7
[3]刘杰,曹铁生,张宏喜,等.超声评价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时不同脑血管阻力变化差异性的研究[J].临床研究,2006,22(12):896
[4]卿鹏,程光宇,丁宁,等.针刺公孙内关穴对颈内动脉末端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057
[5]班维固,程光宇,丁宁,等.针刺后溪、申脉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