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焦虑抑郁共病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治疗难度大和预后差等特征,因此更需要心理疏导及治疗。由于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易反复、多变,诊断和医疗处理的难度很大,经过长期的实践,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目前已成为焦虑抑郁共病治疗的一线用药。而笔者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帕罗西汀结合心理疗法,对焦虑抑郁共病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研究如下。
84例患者均为2006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门诊患者。入组标准:1)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第三版》(CCMD-Ⅲ)抑郁症发作和焦虑症发作的诊断标准。2)性别不限,年龄大于16岁,小于64岁。3)经检查血象正常,心、肝、肾功能正常。4)无精神分裂症、乙醇和药物依赖病史,无脑器质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史、排除妊娠期和哺乳妇女。5)取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方可入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心理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33周岁,平均病程2 a零3个月;药物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周岁,平均病程2 a零9个月;综合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周岁,平均病程2 a零5个月。3组患者年龄、病程均具有可比性并且就诊前均未经过正规治疗。
2.1 测评工具及方法 测评工具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和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2]。测评方法为治疗前、治疗2、4、6、8周末各测评1次。测评人员经过培训,经一致性检验,组内相关系数ICC=0.785(P<0.05)。
2.2 疗效评定标准 按HAMD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3]。
2.3 治疗方法
2.3.1 心理组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每周1~2次,每次40~60 min,首先由专业医生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技术,使患者通过逐步肌肉放松、深呼吸等训练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放松的想象与忧虑应激性事件有关的思想和情感上,以及注意焦虑过程中的早期线索和对特殊情境的回避等,由此进行放松训练;其次,指导认知治疗技术,使患者自查对可辨认忧虑的感知,与医生共同回顾有效支持和对抗这些概念的证据,从而产生更准确的认知,让患者预期将来的担忧或恐惧。两组疗程均为8周。然后可以结合患者的兴趣爱好,安排患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使其心态放松,淡化焦虑抑郁心理。
2.3.2 药物组 口服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每次20 mg,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病情药量可做调整。
2.3.3 综合组 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同上。
2.4 统计方法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表13 组各时期HAMD、HAMA评分比较Tab.1 The comparison of HAMD HAMA scores of three groups 分
通过表1可见,心理组疗效较稳定,但较慢,药物组起效后效果明显,而综合组起效快,而且随着药物的起效效果更加显著。
表2 3组疗效比较Tab.2 The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three groups 例
综合组效果最显著,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表3 3组患者不同时点TESS量表总分比较Tab.3 The comparison of TESS scale scores of three groups 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治疗组基本没有不良反应,只有个别患者会因为初次接受心理治疗而出现紧张、害羞等情绪,但随着进一步治疗会使这种情绪消失。药物组在起效初期(4~6周)不良反应比较明显,但随着治疗的深入,不良反应也会慢慢减小甚至消失。综合组不良反应要少于单纯的药物组,心理治疗可以对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焦虑抑郁共病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治疗难度大和预后差等特征,因此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从本研究中还可以看出心理组疗效稳定,而且基本没有不良反应,不过效果不是很明显;药物组起效虽慢,但是起效后疗效显著,不过起效初期会伴随头晕、恶心、失眠等不良反应;总体来看综合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心理治疗可以加速药物的起效速度,加大药物的疗效,而且可以缓解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也曾有大量研究证实,单独心理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均不如同时使用两者的治疗效果好。因此解释性心理治疗、松弛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到暴露治疗、迎合患者兴趣爱好等心理治疗,再综合可以有效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SSRIs类药物效果明显。尤其具有作用谱广、疗效确定、耐受性良好、超剂量服用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的帕罗西汀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Nutt D.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symptoms[J].J Clin Psychiatry,1997,58(1):1-16.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2.
[3] 钱建军,何炳福,石永扬,等.利培酮联合氟西汀对焦虑抑郁共病患者的治疗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9):68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