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

2011-04-04 01:08唐玉霞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支配共同体师生关系

● 唐玉霞

教师行为: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

● 唐玉霞

教师行为是师生关系的语言,对促成有效的师生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美国著名的课程改革专家马扎诺看来,有效的师生关系包括两个相互补充的动态因素:使学生明白师生是一个共谋福利的团体;使学生理解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和行为所进行的指导和控制。基于此观点,教师行为要促成有效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必须尽显关注,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来说明师生之间的福利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必须体现支配,通过明确指导学生学习、合理控制学生行为,并表现出情感和情绪的客观性,让学生理解、认同教师的支配。

教师行为;支配行为;关注行为;有效的师生关系

教师行为是指教师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行动,[1]教师的想法、情感、情绪以及教育理念等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学生也都根据教师的行为,来理解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品德的学习目的。总之,教师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掌控着课堂上的一切,包括师生关系。美国著名的课程改革专家罗伯特·马扎诺(Robert J.Marzano),著有《有效的课堂管理手册》、《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学习的维度》和《教学的艺术与科学》等对课堂教学实践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书籍,旨在将当前的认知研究和理论转换成能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各种实践。其中,他也对建构有效的师生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注重教师行为对促成有效师生关系所起的关键作用。

一、教师行为对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马扎诺在《教学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师生关系由两个互补的动态因素构成:一是使学生明白师生是一个共谋福利的团体;二是使学生理解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和行为所进行的指导和控制。[2]要使这两个动态因素发挥作用,共同促成有效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教师行为,因为教师行为是师生关系的语言,表明了教师所期望的师生关系,即使教师行为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师生关系,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倾听”,推断行为中所蕴含的具体意思,并受到它们的影响。Harris和Rosenhal通过元分析研究,不仅确定了师生关系语言(教师行为)的突出方面,包括眼神接触、姿势、微笑、鼓励、触摸、表扬、互动的频率和互动的持续时间等行为,还证明了这些行为与有效师生关系之间存在直接的代数关系。[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和参与度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更乐于与教师进行交往。

很显然,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想法和感受,而是这些想法和感受控制下所形成的行为,甚至包括那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的行为。因为学生不能看到教师的想法和感受,却能看到教师的行为,还能对教师行为所传导出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行为都能造就有效的师生关系。按照马扎诺的观点,为造就有效的师生关系,教师行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行为要尽显关注,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来说明师生是一个成败与共、休戚相关的整体;另一方面教师行为要体现支配,通过明确指导学生的学习、合理控制学生的行为,并表现出情感和情绪的客观性等行为,让学生理解、认同教师的善意支配。有效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是这两个动态因素互动的结果,缺一不可,其中教师的关注行为是前提条件,而教师的支配行为则是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直接因素。

二、教师的关注行为是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关注行为,是指教师运用积极的情调,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传递出对学生的感情和尊重的各种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使多样化的学生都成为被欣赏的、受人尊重的、有价值的集体成员,把课堂建设成氛围良好、积极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萨波纳—谢文在《因为我们能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了学习共同体的五个特点:安全;开放式交流;相互欣赏;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相互信赖。[4]可见,“学习共同体”重在传递一种安全的、接纳的、互动的、合作的和互赖的班级氛围,重在传递一种关注意识,使学生感觉到安全性强、能实现价值、受人尊重。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要得以生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关注行为,因为适当的教师关注行为能将师生关系诠释成一个积极互赖和高度互动的生态系统,使班级人际变得和谐,班级环境充满互动和关怀,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得到认可,学生之间被鼓励相互关注、欣赏和协作。在这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下,学生更愿意冒险和创新,为着共同的学习目标,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用开放的心态来接纳各种新知识和技能;教师也能将精力更多地专注于有效的教学,而不是进行无休止的班级管理;师生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相互接纳、认同和尊重的关系场域。事实上,这个关系场域不仅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也是有效师生关系的生存场,教师在这个关系场中传递出的种种关注行为,便是促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教师传递出关注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建构学习共同体,而学习共同体本身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不能由某一个重大事件单独促成,也不会有一个固定的创设模式。所以,只要最终的行为效果指向了学习共同体或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各种教师关注行为和途径都可加以利用。当然,教师作为关注行为的施动者,主要还是通过主动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和文化、坚持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将学生的兴趣纳入教学过程中、使身体动作传递出积极的情调等行为,来获得学生集体的接纳,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

(一)主动了解学生的信息和文化

要建立学习共同体,首先要表现出的教师关注行为就是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和群体文化,只有了解了相关的信息,才能决定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还要熟知学生群体的文化。获取学生的个人信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制定兴趣目录表,让学生填写相关的信息;另一种是利用家长会、学校的校报、简报和公告栏等途径了解与学生相关的重要信息。除此之外,通过非正式访谈的形式,熟知学生中流行的唱片艺术家及其作品,知道学生喜欢聚集的地点,清楚新近发生的对学生很重要的事件,了解学生正在使用的流行术语和短语,察觉不同学生团体之间的竞争等等,对于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降低师生交往中的警惕感和紧张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二)坚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集交往和沟通于一体的系统,持续的互动与交流是其得以存在、效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许多细小的、看似不重要的行为坚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传达出对每一个学生的感情。每天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师可以站在门口跟他们打招呼,并做出一些积极的评价。学年初,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公告栏中贴上自己的照片,并在照片下面记录自己每天的或者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感受,这些感受评论可以为课堂增添很多的戏剧性调剂,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另外,教师还要花些时间多多了解学生的课余活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某种支持,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将来的互动。当然,每天与每个学生都进行互动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制定一个计划,保证每天至少与一两名不同的学生进行密切积极的交谈。诚如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所说:“教师既要做学生的慈母,又要做学生的严父,更要做学生的益友。”[5]

(三)将学生的兴趣纳入教学过程

建立学习共同体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又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并将它们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学习活动开放化和个性化。教师在掌握整个班级同学的个人信息之后,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拟定各种与学生相关的或学生熟悉的课堂任务。比如,教师了解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之后,就可以将它与相关的学习主题联系起来。这样的活动更具灵活性和互动性,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安心地从事自己熟知的学习任务,而且这种任务的完成率也相对较高,学生的价值感易被激活,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此时,学习不再是与己无关的事情,而成为学生相互接纳、互惠共享的过程。

(四)身体动作传递出积极的情调

一般说来,学生在情调积极的环境中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情调消极的环境中付出的努力则会少一些。[6]所以,教师的身体动作要对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产生积极效果,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传递出这样一些带有积极情调的行为: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微笑,或拍拍学生的肩膀;与学生交谈的时候,正视学生的眼睛,或站得离学生稍微近一点,表示出自己的关注;学生在表达学习内容的时候,要表现出兴趣,等等。学生敏感也很聪明,他们能根据教师的行为判断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教师的行为散发着积极的情感,并且热情洋溢时,学生也会抱之以相应的行为;一旦教师的行为传递出消极的情感,学生就会感觉焦虑、不被重视、得不到尊重,师生关系的破裂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在展示身体动作时,要时刻谨记马卡连柯说过的一句话,“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三、教师的支配行为是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直接要素

在马扎诺看来,有效的师生关系不仅需要教师表现出关注行为,创设学习共同体,还要求教师传递出适当的支配行为,并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支配。教师支配行为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进行指导和控制,并表现出情感和情绪的客观性以维持学生公平感的那些行为,其主要特征在于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指导。之所以将教师支配行为视为有效师生关系的直接促成因素,是因为教师的支配行为涉及到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行为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这三者是有效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石,缺少了它们,师生关系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建构。

其一,学习是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往的直接载体。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指导,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提高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胜任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上,而不是与教师作对上。如果师生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能建立统一的 “战线”,那么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能大大增加,交往障碍也会随之大大减小。

其二,学生的行为是教师行为的直接受动者,教师支配行为的直接目的之一,就是减少学生的捣乱行为或破坏性行为,提升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教师行为是师生关系的语言,学生的行为总是随着教师行为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要想学生表现出符合规则和程序的行为,教师必须先于学生表现出合规范的行为,教师的身体力行是改善师生关系最好的“药剂”。当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合规范时,当教师的支配行为恰到好处时,学生的无意义行为就会下降,学习业绩则随之上升。

其三,教师的情感和情绪是很微妙的东西,一旦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就直接反映出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差别待遇,这种差别对待的行为很容易被学生感知,使部分学生产生不安全感和不公平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整体质量。保持情感的客观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保持前后一致的情感基调,即使在内心感受上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在行为上也要表现得客观一些,这样学生就不会由于教师严重地表现出差别对待,而对其产生愤怒和不满;保持情绪的客观性,要求教师保持冷静,坚持原则,理性地解决师生之间的任何不快或冲突事件,行为力避走极端。事实上,保持情感和情绪的客观性,体现的是师生关系的公平性,而学生在这种公平性中建立起来的公平感是建构有效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既然适当的教师支配行为是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又是教师表现出支配行为的直接载体,所以教师可以从明确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合理地控制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情感和情绪的客观性等三种具体的支配行为出发,促成有效的师生关系。

(一)明确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支配行为,涉及到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指导,主要体现在:(1)为学生提出和交流学习目标,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并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就;(2)基于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清晰度和可接受性,使用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技术,进行流畅的、多渠道的强化和反馈,从而保障学生真正投入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量;(3)通过提供复杂、多变的任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和对话,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中高成功率;(4)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因、问题解决和批判思考,为学生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机会。这些行为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明确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学生就更愿意将自己的精力花在学习上,更乐于与教师交往,以获得有效的学习资源,而不是在低效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破坏性行为所带来的非常规体验。

(二)合理地控制学生的行为

学生的行为虽然是课堂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控制,约束他们的捣乱或破坏行为,提高其有效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有效避免师生冲突的目的。为此,教师必须尽量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1)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建立课堂规则,并把它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教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使建立起来的规则更具约束力;(2)为课堂规则和程序建立起配套的积极和消极后果,一旦学生的行为遵循了或违背了规则和程序,就给予学生相应的积极后果或消极后果,从而保证课堂规则和程序得到一致的贯彻执行;(3)使用“软命令”,以提议的形式引导学生行为,如“你为什么不把脚放下来呢”,这种间接命令为协商留下了空间,避免了直接对抗[7];(4)时刻反思自己的干预和引导行为是否过度,以降低学生对潜在破坏性行为的注意,因为教师过度的干预行为本身对师生关系就带有一定的破坏性。

(三)表现出情感和情绪的客观性

教师的情感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情感的客观性能使教师的行为趋于理性,避免极端,传递出适当水平的指导和控制。要表现出或保持情感的客观性,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1)意识到对学生产生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是不可避免的,情感不可改变,但可以有意识地在行为上传达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和关注;(2)注意到自己心存消极情感的那些学生,有意识地监控自己对这些学生的想法和情感;(3)教师以自己可接受的方式、以某种积极肯定的眼光来重新解释学生的“冒犯”行为。这样的一系列行为,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还能为教师提供机会和时间,与学生进行更有成效的交往和互动。

即使教师感到异常愤怒,也要保持情绪的客观性,在行为上尽量做到:(1)避免用手指向学生或在学生面前晃动拳头;(2)跟学生说话时不要提高音调,语调要平静,表现出尊重;(3)看学生的眼神要坦诚且直接,避免怒目而视、死盯或斜视;(4)不要因为愤怒而冲向学生或在学生面前晃来晃去,应该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学生觉得安全;(5)不要讥讽学生,最好保持中立或积极的面部表情。[8]一旦教师的情绪失控,行为变得粗暴,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就算消极的情感和情绪已经走上极端,也要在行为表现上加以控制,向学生展示出沉着冷静的外表,唯有这样,教师的支配行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认同。

总之,教师行为要促成有效师生关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尽显积极关注和体现合理支配。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和互动。基于学习共同体安全、开放式交流、相互欣赏、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和相互信赖的特点,教师积极地创设学习共同体的行为,实际上就表明了师生利益是息息相关的,足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而且,教师关注行为所打造的班级氛围是积极的、融洽的、和谐的,这氛围下的学生无论是对学习任务,还是对各科教师,都可能产生积极的感受和态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学习共同体的关注行为就成为了有效师生关系的前提。

有了前提,有效的师生关系就能在教师的支配行为下逐渐形成、完善乃至优化。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导,进行合理的行为控制,并表现出情感和情绪的客观性等支配行为,进一步促成有效的师生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有效师生关系的形成前提必须始终贯穿教师从事支配行为的全过程,因为有效的师生关系不能缺少优良班级氛围的烘托与推进,教师的支配行为中融入关注行为,对有效师生关系的促成将更有效。这也就说明了教师的关注行为和支配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交叉互补的。

[1]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2][3]Marzano,R.J., (2006).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A comprehensivc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4][美]保罗 R.伯顿,戴维 M.博德著;盛群力,胡平洲,闫蔚等译.有效的教学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4-15.

[5]周列琴.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6][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从立新译.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7]白益民,高成效教师行为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4).

[8][美]马扎诺等著;贺红,曾白云译.有效的课堂管理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

(责任编辑:孙宽宁)

唐玉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论

猜你喜欢
支配共同体师生关系
爱的共同体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共同体的战斗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跟踪导练(四)4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