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金宝 翟 晶 石秀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张金宝 翟 晶 石秀芹
基于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对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了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提出了对策性思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与思考
2006年,由济南市教育局组织实施,以整群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从济南市10个县(市)区和市直学校中抽取了20所小学和29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中学所有年级学生。调查取样覆盖了热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城镇地区学校与农村地区学校,样本分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调查采用的是自我编制的问卷,为小学生问卷和中学生问卷两种,包含了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和体验、诚实守信、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等方面内容。对收回的11092名小学生和48760名中学生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
调查结果中反映出目前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未成年人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热爱祖国,集体观念较强,富有同情心,但自我中心意识强,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水平较低,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44%的中学生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44%的中学生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生活轻松舒适没有压力,表现出注重个人感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倾向,另有12%的中学生注重对金钱、权利和成名的追求。在对待“算命”的态度上,虽然56%的中学生表示不相信,但还有32%的学生半信半疑感到好奇,有2%的学生表示非常相信,有10%的学生感到迷茫。中学生的人生价值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幸福,更有甚者把人生理想追求定位在了“金钱、名利和地位”。
小学生喜欢学习的学生占到56%,将学习当作任务完成的占到39%,有5%的学生存在厌学。中学生喜欢学习的学生占到42%(与小学阶段比较下降1 4个百分点),将学习当作任务完成的占到46%(与小学阶段比较上升7个百分点),有12%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与小学阶段比较上升7个百分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厌学学生的比例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缺乏正确的内在动机,外在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功利色彩过重的教育机制中,忽视学习内在兴趣、积极情感体验、健全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
43%的小学生表示为保持诚信可以做出自我牺牲,44%的小学生表现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既无损于诚信,又能灵活处理突发问题),有12%的小学生对诚信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一些学生当自己的个人承诺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会改变自己的承诺,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为了保持承诺肯牺牲自己的利益。
对于家庭生活出现困难的同学,98%的小学生和97%中学生愿意以各种形式给予帮助,只有2%的小学生和3%中学生表示无动于衷。说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同情心。
73%的小学生和69%的中学生表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随手乱丢废弃物,81%的小学生对随地吐痰的现象深恶痛绝,但20%的中小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53%的中学生坚持在乘车、买票、取款时自觉排队。表现为道德认识有偏差,道德认识与行为不统一,对道德行为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在日常行动中,则突出地表现为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不良现象。在走访座谈中发现,中学生抽烟现象发生率也比较高。
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方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存在冲突。在正常情况下,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而家庭更关注升学、考试、分数。具体表现在实际行动上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因素发生冲突。溺爱型和粗暴型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占有很大比例。总体上看,离异家庭、外出务工家庭、贫困家庭教育问题更多,这些家庭中未成年人思想负担重,精神不振,心情忧郁,自卑感强烈,行为偏差等问题更加突出。
社会教育(主要是社区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目标、内容、方法不确定不系统,教育环境不可控,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缺乏硬性的法规制度规范保障。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机构、单位、行业普遍缺乏育人责任意识、责任目标和行为规范。如:在大规模城市小区建设中极少见到配套的社区教育和社区文化设施,社区图书馆、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市区仅有的几处社区教育中心大多变成了中小学生文化补习班和特长班的场所,收费赚钱。许多社会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中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健康内容,如过分暴力、色情、庸俗、迷信等等。一些庸俗卡通书、色情口袋书、非法出版物、淫秽光碟、不良网络游戏等屡禁不止。大量的成年人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调查中,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持肯定态度的中学生仅占64%,而对同龄人思想道德持肯定态度的占74%,明显低于对同龄人的肯定性评价。
政府和社会组织履行对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与管理职责的过程、成效缺乏有力的监控。由于缺乏组织网络、执行力度的保障,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也难以整合,极大地降低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
中小学办学中还普遍存在着 “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科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重课内轻课外,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学科教学中偏重知识与能力,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德育过程过分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体内在需要,过分偏重外在他律约束,忽视自主自律,过分关注行为约束,忽视品德心理的塑造。德育内容抽象枯燥单一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与学生经验和生活实践脱节。
尽管我国中小学课程中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课程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配备专职教师,规模大一些的学校都配备专职分管德育副校长,设置教育处(或政教处、德育处),再加上党团队组织等专职德育机构网络和德育工作者,但是实际上的德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预期效果与现实差距较大。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是社会道德主体,在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际交往活动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载体,人际交往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成年人承传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给未成年人,让其接受,从认同到内化成道德品质,必须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而作为德育主导者的教师和家长与德育主体学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效果。调查发现在师生和亲子关系上,许多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冲突比较严重。
以党委政府统筹管理,共青团、少先队、关工委、妇联等社会组织联络发动和支持,以学校、社区和家庭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学校、社区和家庭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整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资源,构建纵横多维互动机制,形成教育影响合力。
在这种多维互动机制中,学校、社区、家庭的互动是核心。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层单位,也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社会活动场所,对家庭提供直接的服务和管理。社区要成立在各级精神文明办公室领导下的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委员会,建立制度,定期研究社区教育工作,组织、指导、协调和促进社区街道、村、单位与学校、家庭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组织对社区成年人的精神文明教育,组织对家庭教育指导评价奖惩,建立社区中未成年人的社区活动档案,指导他们的社区服务活动,监控社会道德行为,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外来(或外出)务工家庭及孤残弱势群体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
建立德育、教学、研究、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学校文化及其特色等一体化的学校评价体系;改革和优化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法,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实现教学和德育有机结合,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心理健康,要大力倡导全员育人和师表育人,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整体素质,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特别要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优秀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素养和工作能力。
学校和社区组织要主动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成才观、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城市立法和执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文化等手段积极主动承担起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主导社会价值观的职能。建立足够的人、财、物投入机制。加强立法执法,建立促进多维互动机制的维护制度、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考评的一项主要内容,也要纳入党政领导、行业部门、社会组织和学校等绩效考核范围,作为奖惩的重要指标。
共青团、少先队、关工委、妇联等社会组织,利用组织的纵向网络通过社区、学校、家庭“三维”互动横向网络落实各自的职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引导青少年讲奉献讲诚信讲友爱,通过评选表彰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支部、十佳少先队员、少先队红旗大(中)队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好家庭、好家长,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大力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建立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监测机制、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社会监控机制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
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民主法制观念和行为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从而成为遵纪守法的、懂得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履行自己义务的合格公民。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走出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并形成系列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机制。探索把义工服务纳入我国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就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生活环境、智能结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未成年人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由他律实现自律,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才能产生真情实感,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要立足于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中培养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善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及时帮助引导未成年人认识和摆脱心理与行为困扰。生活中困扰学生的问题主要是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问题,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性,形成健康的个人社会认知、社会技能和社会行为模式,塑造健全人格。学习上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好学会学,减轻过重学习负担,克服过度的学习焦虑和厌学。全社会要大力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机构,加强专业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培养心理工作志愿者队伍,全员全方位地实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建立社区文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对社区文化进行统一管理和评估,引导健康发展,保证正确方向。加大对城市和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的经费投入。
大力弘扬以主旋律文化为中心内容的主流文化。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站、图书室、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舆论工具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健康氛围。要利用社区教育机构,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文明意识教育,社区居民的素质。
要把创造纯正健康的信息社会环境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规范信息媒介行为,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在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中小学校德育内容,提高他们对大众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选择和利用的能力。开办未成年人新闻联播节目,创办未成年人时事类报纸、网站,用未成年人自己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及时经常地获取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信息,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主导价值观。
张金宝/济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翟 晶/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 石秀芹/济南中学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