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及墨家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2011-03-20 16:53赵本全
文教资料 2011年34期
关键词:教育史墨家墨子

赵本全

(南京晓庄学院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1100)

墨子,名翟(公元前468—376年),战国初期鲁国人(今山东滕州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于社会下层,常自称是“鄙人、贱人”,十分熟悉和同情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早年参加生产劳动,善于制造,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据说能顷刻之间削三寸之木,制成可载600千克重物的轴承。他还曾制造木鸟飞翔天空。墨翟曾学儒,长于《诗》、《书》、《春秋》,但他特别反对儒家重礼厚葬的繁文缛节,以之为“靡财而贫民、伤生而善事”,提出“非儒、非乐、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转而批判儒家。他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也是最早具有科学精神的教育家,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树立了典范。

墨翟的学说主要见于《墨子》与《墨经》。《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是现今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重要史料,与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三大学说。《墨经》着重阐述的是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是反映其科学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

一、墨子及墨家的教育思想

1.“素丝”说。

墨子是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他提出的“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在环境影响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所染》说:“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的,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样的染缸,就形成什么颜色的丝,即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同样,人性的变化如同丝的颜色变化一样,是和各自遇到的外因有关的。对于个人而言,结交仁义、纯朴谨慎的良友,就会走上正道;交友不当,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舜、禹、商汤、武王均是受到贤良之臣的影响,夏桀、商纣,以及后来的暴君,都和身边的奸臣有很大的关系。段干术、禽子、傅说皆有贤名,能给人以好的影响,佐人成就事业;子西、易牙、竖刀皆小人,给人以坏影响,败坏人的事业。

2.“兼爱”的社会理想。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一生为之追求的理想境界。《墨子·兼爱》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只要天下的人都相爱,那么,君臣、父子及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仇杀,国与国之间就会相安无事,社会也就安定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墨子广收门徒,通过教育的手段向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目的是为天下各国培养能传播“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兼士或贤士,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对于“兼士”或“贤士”,他提出三条具体标准:“博乎道术、辩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的要求是为了通过兼士们的“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道德的要求是使兼士们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厚埋之”[1]。

这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是一致的,与现代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栋梁之才[2]。

3.科学思想

墨子的科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墨经》中,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包括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中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内容,还包含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甚至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滑轮、斜面原理、建筑等实用知识。

《墨经》通过朴素的数学名词的定义和界说,表达出丰富的数学概念,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学哲学思想。内容涉及部分与整体、有穷与无穷、同与异、圆与方、虚与实、相交、相比、极限等问题,达到极高的水平。墨家对力学和机械学规律的探索已相当深入。《墨子·经说上》对力的定义为:“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使形体改变它原来状态的东西叫做力。现代力学定义是:凡是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成为力,可谓古今相通。对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墨子匠心独运,采用定义法予以解说,如给圆下定义为:“圆,一中同长也。”

光学是墨家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他们是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并探讨了一系列光学基本问题,涉及现代光学影、像基本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经说下》指出:“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已为近代物理学所证明。

墨子关于自然科学教育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他的科技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浓重的一笔,在世界科技教育史上也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3]。

4.崇尚实践,身体力行。

墨子是一位十分注重实践和实验的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说过: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4]。墨子的这番思想意图很明确:反复强调必须把思想(理论)、教诲(教育)、行动(实践)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实施教育理论。墨子流传给后世的许多文章,如《耕柱》、《号令》、《备战》,这些文章的思想核心就是对其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

墨子强调技艺的学习,动手操作,借助图解,借助实地演示进行教学。例如:在光的教学中,墨子曾带领弟子进行多次实验,使弟子们掌握了光的照射、物体的阴影、倒影及球面镜的相关知识。为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墨子曾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家是科学实验方法的创造者,也是把科学实验方法用于教学的先行者[5]。《墨子·经说上》提出:“知,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大意是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自观察体验。

同时,墨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培养了众多的弟子。他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四方奔波,上说下教,广泛交游,见义勇为、吃苦耐劳,重视实践,身体力行,敢于革弊立新,是一位具有独创性与实践改革精神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墨子及墨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1.重视教育与学习环境的营造。

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塑造人的个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故染不可不慎也!”[6]从人性上说明了人是可塑的,可以改变的,而促使人变化的根源在于外在环境,强调了环境对人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陶铸教化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人一生下来,就受到环境的影响,教育对人来说就是提供一种外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

墨子的“素丝说”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典故与故事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成为他许多教育主张的理论基础[7]。人的本性无善恶之别,完全是由于交友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善恶,必须审慎对待一切能影响人的社会环境。教育与环境对人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为教育实践所证明。这也启示我们要注重教育环境的创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2.重视创造与实践。

墨家把教育看做是救世的事业,十分强调教育的主动性,主张积极主动地施教,提出“述而且作”的观点,主张“强说人”,主张要努力去游说、劝说人们,主张强力而行,反对消极等待。教师可以“不扣必鸣”,发挥“上说下教”的作用。《墨子·兼爱》强调:“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人生短暂,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体现了主动进取的思想。“扣则鸣,不扣亦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合理内核,突破了孔子“不扣不鸣”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墨子在《墨子·耕柱》中明确提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认为前人的经验不应轻视,人类文化的创造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完善的过程,每个时期都应有新的创造。这与当今我们所提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殊途同归。

3.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

墨家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在中国的科学教育史上第一次进行了有目的的逻辑思维训练,第一次引入了有目的的科学实验性质的教学实验,例如“小孔成像”实验和各种镜面的成像实验。胡适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正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贡献。 ”[8]

冯友兰曾说:“墨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唯物主义和科学的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光辉的一页。墨翟的唯物主义倾向及其对实践的重视,是与他所代表的当时手工业主这一阶层重视发展生产分不开的。”[9]

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同时,如果能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的墨家科学教育思想里汲取营养,将有利于我们科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利于科学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墨子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资源,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继承并不断充实、发展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新型社会中,我们可以借用“他山之石”,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思想,这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民族前行的需要。

[1]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2009.6:61.

[2]李醍,赵红云.也谈墨子的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09,(12):7

[3]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8.

[4][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

[5]陈学恂,张瑞璠.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5.

[6]王炳照.中国传统教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11.

[7]陈学恂,张瑞璠.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

[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99.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1982:224.

猜你喜欢
教育史墨家墨子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三个动向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