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廖剑芳
在作文课中,我给初一的聋生定了一个话题“我与我的亲人”,要求同学们围绕话题,自命题目,写一篇400字以上的记叙文。聋生唉声叹气,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难道你们从来就没有感受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的爱吗?”我问。“这些都很平常呀,老师,换个话题好吗?”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更使我震撼的其实还是这之前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一个聋生要求家长送点零食到学校来,这个同学一见爸爸妈妈都来了,高兴得跳了起来,在爸爸妈妈脸上亲了又亲。接过爸妈买的东西,发现没有买到这个同学要求的牌子,他马上转喜为怒,一把将东西扔掉,对爸妈大发一通脾气之后,扭头就走。那种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冷漠的意识暴露无遗而自己丝毫都没有感觉。
当然,聋生情感淡薄,亲情意识、感恩意识缺失原因是复杂的。但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多年,为什么我们就没能唤醒聋生的亲情及感恩意识呢?
文如其人,作文先做人。我当即决定停止了聋生作文。我觉得与其让聋生硬写不如先引发他们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细节的回忆,不如先唤醒他们淡漠已久的亲情意识和感恩意识。这样做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有价值的。于是我做了个调查:要求同学们写出自己父母的年龄及生日,写出自己的年龄及生日。结果不知道父母的年龄的同学占71.5%,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的同学占60%,知道自己年龄和生日的达到100%。本来我还想调查一下他们对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的年龄、生日了解的情况,最后只有作罢了。“同学们,你们能从老师统计的数据看出什么问题吗?”我问。有的同学故意说“不能。”有的同学回答:“我们有点自私自利,没有关心父母。”
我把早已准备好的讲亲情讲感恩的文章发给他们。特别向他们推荐了《疯娘》这篇文章,让他们当堂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仔细地观察他们的感受。教师里一片寂静。同学们神情严肃,包括刚才回答“不能”的同学。有几个同学甚至拿出了纸巾,偷偷擦拭眼角。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流泪,但我至少知道他们已经被感动!我们的课本很少选这么长的文章,我之所以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学们,是因为它弥补了我们教材所选的亲情类文章的不足。
读完之后我让他们交流感受。
“同学们,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流泪了。善良、同情、亲情、感恩,这些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最值得我们珍惜的、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这篇文章就算是我们课本中亲情类文章的补充阅读材料吧。如果你们不喜欢课本上的文章,浏览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喜欢,你们可以把这篇作为重点来读。下面请大家谈谈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我来了个开场白,算是抛砖引玉。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很沉重。”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很凄凉,为什么这么善良的人要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呢?为什么要让这么伟大的母亲惨遭不幸呢?”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哭。母爱原来可以这样无私,这样不求回报!好感动!”
“只要不是冷血动物,你就不能不为之感动!疯娘在其它的所有的方面可以是疯的,但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呵护永远是清醒的。母爱是一种任何疾病、苦难都无法摧毁的理智!”
也许是这个同学说得深刻,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一个疯娘尚能如此清醒地爱护自己的儿子,何况我们头脑清醒、身体健康的母亲呢?我想起了去年母亲过生日的一幕:那时父亲买了母亲最喜欢吃的鳊鱼,做好饭菜后,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高兴地把母亲请到桌子上,我们兄弟俩争着把最好的鱼块夹到母亲碗里,可是又都被母亲一一夹到我们碗里。原因是母亲说他根本就不喜欢吃鱼。为此,我们还讥笑父亲: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居然不了解母亲的食性。饭后,哥哥和我争着要洗碗,被母亲拒绝。当我们在客厅看电视看得正起劲的时候,仿佛听见厨房传出老鼠吱吱的声音,哥哥和我拿着鸡毛掸子猫着腰走过去的时候,发现是妈妈在吮吸我们吃剩下的鱼刺……”说到这里,这个同学哽咽了。
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知道:这是献给伟大的母亲的,是献给真情的,是献给这个懂得感恩的同学的,是献给所有懂得感恩的人的!
“同学扪,我们想过要为母亲做点什么吗?”我觉得是可以把感恩的心引向行动的时候了。
“这次回家,我想为妈妈泡一杯茶。”
“我想为妈妈拿一双拖鞋。”
“我想为妈妈捏捏肩,我妈妈有肩周炎。”
“我要抱着妈妈痛哭一场,跟她说:妈妈,对不起!上次您没买到我要的方便面,我竟然对您又吼又叫,还当着您的面把它丢到地上,头也不回地走了。妈妈,对不起!我后来才知道,其实您上次来给我送东西的时候病才刚好……”
…………
“同学们,母爱是最无私的,它的无私在于它只讲付出不要求回报。我们的母亲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情,而我们几乎都没意识到,不知道感恩。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齐唱《感恩的心》,把它送给我们伟大的母亲,好吗?”我说。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把电脑打开。随着震撼人心的音乐,同学们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动情地齐唱着。不少同学眼角甚至挂着晶莹的泪珠。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作文还需要换话题吗?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换成‘我的快乐’这个话题。”我问道。
“不需要!”又是异口同声。
同学们纷纷打开作文本。不一会儿,教室里便响起了笔尖在纸上沙沙滑动的声音。这声音是那样的流畅,那样的真挚,我坚信这一定是世界上最质朴、最美妙的音乐!
杜甫有诗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经常制造这样的美育教育氛围,来唤醒孩子们的情感和感恩意识,让我们的孩子心灵更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