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洲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实验中学)
审视目前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方式,我觉得在学案编写、时间安排、动力调动方面都有问题,需要实施优化策略。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现在,学校大都要求老师编制学案。而老师编制的学案又存在教案化和习题化的毛病。学案的内容与教案的内容一致,名义上是学案,实际上还是老师的教案——是提前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围绕自学的教案,其内容基本上就是习题。如果围绕这样的学案来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也就演变为习题课——交流展示课前做好的习题答案。比如:学习目标是认读本课生字词,学案将其转化为习题,又不可能把本课中所有生字词列出来让学生注音,都是老师选择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加以讲解。这一转化过程,实际上缩小了学习范围,降低了学习要求。
优化学案编写,应该把学案的编写权交给学生。因为学案设置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自己主导自己的学习,对于阅读来说,也就是个性化的阅读。老师编写的所谓“学案”规定了哪些字词是重点,哪些句段是关键,学生在老师这样的“学案”牵引下学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真正的自主阅读是没有老师牵引也能找到学习重点、提出学习难点的阅读。那个引领学生找到阅读重点、提出阅读难点的东西,才是学案——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案。老师的作用应是先行组织者,也就是根据阅读的特点,组织阅读中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观念和原理,是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其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方面高于学习材料的阅读纲领。而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在老师阅读纲领指引下的自主阅读,到底做了哪些事,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这就是学生编写的学案——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案。
在我们语文老师编写的所谓的语文“学案”中,往往把课堂互动探究的问题也罗列了进来,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去完成,这实在是难为学生。后果是学生见到学案如同见到老虎,谈“案”色变。怕学案,学习的兴趣也就逐步丧失。所以,优化学案,应该把课堂互动探究的问题清除出去(如果印出来的话,也不应该让学生一定要完成)。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是享受自主学习、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而不是失败的痛苦。
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现在大多数老师习惯于在时间上全部安排在上课前。其实,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办法是很不妥当的。
首先,学生课前没有这么多的时间。现在国家普遍提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课外作业量有严格的控制,初中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最多不得超过 90分钟。如果各科都要求学生课前围绕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完成学案的话,学生每天每科都要做学案,还要做课后的巩固性练习;而各门主科都是这样,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在 90分钟之内完成这么多作业,一般学生(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是不能完成的。优化时间,就要减少学案内容。老师可以只给出学生学习的纲领,让学生围绕纲领来自学;即使老师要印发练习让学生做,也要精简,把可有可无的内容删除。另外,还可以把原来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提到课堂上来,当堂练习巩固——因为没有谁规定练习巩固一定要在课后进行。在课堂内完成作业,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时间也就更充裕了。
其次,有些内容学生实在没有能力完成。在老师编写的学案中,有的老师把需要互动探究方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独立完成,是不妥当的。这些内容有难度,有的甚至可以说个人无法完成(特别是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所以不应该要求学生完成,最多要求学生提前思考一下。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要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前要求学生完成的应是一些比较容易的、基础性的学习任务,而把比较难的学习内容安排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这样的时间分配更合理一些。
教学的本质是要把学生带到学习这一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而学生的学习要能够找到并进入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不仅需要老师阅读纲领的指引、自主学习时间的历练,还需要自主学习的动力调动。自主学习是需要动力的。我们现在一方面强调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就要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取得成效。现在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协调一致,致使所谓的“自主学习”成了老师逼迫下的强制学习,实际上是“不自主学习”。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主要措施有:
首先,留一部分自主学习的内容到课内。让学生课内自主学习,既符合减负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课堂上,老师在身边,这时学生自主学习,心里会觉得有依靠,更踏实一些(虽然老师可能也没有告诉什么),即使遇到比较难的问题,至少也不会产生畏惧心理。事实上,课前什么内容都学过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大大降低了;课堂上没有多少可写可记的东西,反而会无事生非。所以,课前没有必要什么都让学生自主学习,留一些内容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而且还有兴趣。
其次,解放学生。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就会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更浓,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再次,促进思维。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动脑筋思考。当问题刺激大脑时,大脑就会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办法、新认识。当然,问题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求知的渴望、收获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也就不再对知识感到乏味、反感,反而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语文自主学习也会因之事半功倍,取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