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开清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初中生与小学生、高中生比较起来,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强的个性特点。小学生在低年级阶段还属于“人之初,性本善”时期,活泼可爱,积极向上;到了高年级阶段,在各个方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升入初中以后,县城以上行政区划里学生以成绩划分等次入学,热点民办学校吸收了大部分优质生源,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学生在文明礼仪、道德情操、文化成绩、理想志向方面个体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高中学生是通过中考选拔的,学生整体素质要高得多。所以最难教育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
在法制教育时代,对义务教育初中生除了在法律框架下制定校纪班规外,语文老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职能万万不可小觑。这是因为,语文课本的德育功能至少有这样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除去节假日,语文天天接触、天天学习;二是有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语文文本渗透德育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职责,如果能进一步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既有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质量,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还有利于班集体的成长。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来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会有很好的效果。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辨骚》中又提出:“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在《征圣》中更为明确地提出文学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巴金《在文学的作用》里还这样说过:“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巴金在这篇文章里还叙述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爱憎培养起来的过程及其得以培养的原因——从读《说岳全传》《施公案》,后来是《彭公案》等作品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用语文文本渗透德育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容易就在于教材在手,有米下锅;困难在于容易流于说教,让学生厌烦,效果适得其反,或者挖掘不深,蜻蜓点水,无关痛痒。所以把握火候是利用文以载道的文本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为关键的一环。
譬如八年级第一单元主题是“长征之歌”,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对革命前辈的艰辛困苦、流血牺牲不以为意,没有什么感触。针对这一状况,我假作不懂地问学生:“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和外国的关系怎么样?”学生略作思考便踊跃发言,指出国家破败,百姓饥寒交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弱国无外交,备受列强欺侮,丧失主权和领土。我进而问:“这样的局面是如何改变的?”学生自然想到是中国共产党。我又问:“改变这一局面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哪些困难、艰难、灾难?”学生又纷纷发言,联系历史书说出党的革命历史的曲折。最后,我总结说:“要感恩先辈,珍惜当今。我们和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文明礼仪,提高国民素质,从自身做起,追赶发达国家,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学生听后都很信服。
《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系列最易扣动孩子的心弦。上完《背影》,让学生讲述父母对你的关心和让你感动的故事。无论多么调皮的学生都会静下心来倾听,甚至会热泪盈眶,偷偷抹泪。
在学习邹韬奋《我的母亲》时,我把老舍的《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起拿来让学生阅读,学生对母爱的浓郁而又平淡、伟大而又平凡感受更深了。
另外,我对邹韬奋《我的母亲》中的一个细节加以扩展:“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这两处也是上课应该挖掘的地方。挖掘的重点不是对封建社会的怨恨和控诉,而是提醒学生:做母亲既有时代区别又没有时代区别。对子女的关爱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千古以来,母性是不变的。而新时代的母亲不只要具有仁爱、宽厚、善良等好品质,还要具有知识和能力。邹韬奋的母亲是有能力成才的,而时代没有给机会。于是我问:“我们在座的女生,时代已经赋予你们良好的条件,你们为成才做好准备了吗?”说完后,有的女生脱口而出:“准备好了!”男生则激励女生要努力。我进一步说:“巾帼不让须眉,男儿顶天立地。”
课本选材是多角度、多样化的。人性的一切优点,人类美好的道德情操在不同的文本中有多样化的呈现。文以载道,文学的育人功能只要我们细加挖掘,就会淘出很多如闪闪发光的金子般的思想。在语文课本里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社会、历史、文化、人生。语文老师应当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高贵的灵魂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追求和探索真理和美德,认同和热爱中华文化,认同和吸纳世界优秀文化,让学生学会鉴别和批判假恶丑,学会自立、自信和自强。关键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时刻具备这样一种意识,讲究一点方法。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培育,或许可以改变一个懵懂少年的一生。
照本宣科,唯应试是教,必将使国民素质长期处于低下状态。沧海桑田、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短期难以大幅提高的现状,都要求政府和学校在义务教育改革尚未成功之际多加努力。若教师能用尽有限的力量教书育人,那么学生素质的提高就是中国下一代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实质是教育的提高、是国家教育的具体表现和成果。
参考资料:
1.〔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巴金《文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