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秘诀》治疗疮疡证用药规律探讨

2010-11-21 08:02李廷保
中医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疮疡频数活血

李廷保

(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甘肃 兰州730000)

古医籍《青囊秘诀》是清初名医傅山的外科专著。其把外科疾病视为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形成了系统的以消、托、补为主要内容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外科医疗体系[1]。组方精炼,配伍严谨,理法分明,治证清晰。书中列出21种痈疽疮疡证,中药方剂98首,涉及中药113种,总用药次数为758次。通过统计、分析其药物选用频率及药类选用频率,以期撷取更有效的用药规律。

1 单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分析

在上述所涉及的113种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为6.2%,最低为0.1%。其中, 21种药物(19.58%)使用频率大于或等于1%, 20种药物(17.70%)使用频率介于0.5%~1.0%之间,其他72种中药(63.72%)使用频率小于0.5%。

1.1 使用频率小于0.5%的中药分析

在113种中药中,使用频率小于0.5%的中药共72种。其中,使用频率0.4%的药物共6种(3.54%),使用频率0.3%的药物共11种(9.74%),使用频率0.2%的药物共15种(13.27%),使用频率0.1%的药物共42种(37.17%)。见表1。

表1 使用频率小于0.5%的中药

1.2 使用频率0.5%~1.0%的中药分析

在113种中药中,使用频率小于1%且大于或等于0.5%的中药共20种。其中,使用频率0.9%的药物共5种(4.42%),使用频率0.8%的药物共1种(0.89%),使用频率0.7%的药物共6种(5.31%),使用频率0.6%的药物共5种(4.42%),使用频率0.6%的药物共3种(2.65%)。见表2。

表2 使用频率0.5%~1.0%的中药

1.3 使用频率大于或等于1.0%的中药分析

在113种中药中,使用频率大于或等于1%的中药共21种。其中,使用频率6.2%的药物共1 种(0.89%),使用频率5.2%的药物共1种(0.89%),使用频率4.0%的药物共1种(0.89%),使用频率3.0~3.9%的药物共3种(2.65%),使用频率2.0~2.9%的药物共3种(2.65%),使用频率1.0~1.9%的药物共12种(10.62%)。见表3。

表3 使用频率大于等于1.0%的中药

2 药类使用频数、频率分析

药物类别的统计结果,以药类选用频数及药类选用频率描述。根据高学敏主编的《中药学》[2]分类,其复方中的113种中药涉及18类。每类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各类中药的选用频数及选用频率分布

3 用药规律探讨

由表1显示:使用频率小于0.5%的中药品种很多,其药物归类也较为繁多,体现了中医学根据个体差异,灵活加减,进行辨证论治的治疗特点。

由表2 显示:使用频率小于1%且大于或等于0.5%的中药,大多体现了特色用药。如土茯苓:甘淡性平,归肝胃经,清热利湿解毒,专治火毒痈疖。夏枯草:辛苦性寒,入肝胆经,清热泻火,解瘀散结,善治火热痈疖。忍冬藤:通络止痛,清热消炎,解毒消肿,治疗疮疡红肿,效果甚奇。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治疗疮疡肿痛,疗效颇佳。连翘:轻清上浮,善走上焦,破血结,散气聚,消毒肿,为疮家圣药,善治疮疡肿毒。虽然应用频率不是很高,但突出表现了治疗的针对性,是特色专病专药。

由表3显示:使用频率大于或等于1%的中药共21种,是治疗痈疽病最常用的中药,主要有清热解毒药银花(4.0%)、蒲公英(1.2%)、紫花地丁(1.1%),清热泻火药天花粉(2.9%),清热凉血药玄参(1.9%)、生地黄(1.3%),补血药当归(5.2%)、白芍(1.7%)、熟地黄(1.2%),益气药甘草(6.2%)、人参(3.9%)、白术(3.2%)、黄芪(2.5%)、山茱萸(1.0%),清热化痰药贝母(1.3%),发散风热药柴胡(1.5%);补阴药麦冬(2.6%),利水消肿药茯苓(3.2%),利水渗湿药车前子(1.1%),温里药肉桂(1.7%)、附子(1.0%)。药物配伍方面具有如下特点:①清热解毒凉血与活血散瘀药配伍:热毒内蕴,郁积成疮,当归、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玄参,两类相合,化瘀解毒,疗效甚佳。 ②活血散瘀与养阴益气药配伍:解毒活血不忘养阴滋润,生地黄、玄参、熟地黄、当归、白芍、天花粉、黄芪、人参等,相互配伍,体现了有一份瘀血就有一份阴虚的辩证思想。③活血散瘀与清热化痰药配伍:痈疽疮疡,痰瘀互结,贝母、柴胡、当归,互相为用,化瘀涤痰,治疗痈疽,疗效确切。④利水渗湿与温阳利湿化瘀药配伍:瘀可化湿成水,水可聚湿成瘀,相互滋生,肉桂、附子、茯苓、车前子、当归相伍,温阳化湿,瘀湿俱消,体现温阳活血利湿法。⑤血分药与补气药配伍:气血互根互用,活血理气,甘草、人参、白术、黄芪、山茱萸、当归、白芍、熟地黄相合配伍,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由表4显示: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37.20%)和清热药(24.93%),其次是利水渗湿药(6.86%)和解表药(6.46%),做为治疗痈疽证得基本配伍药类,而活血化瘀药(3.95%)、温里药(3.56%)和收涩药(2.24%)是重要的增效配伍药类,止血药和理气药也有一定的使用频率。

4 讨 论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皮肤病。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内伤,但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也可以因虚致病,导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而为病。在临床上清热解毒为常法,以补托透脱为辅,结合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相结合,做到辨证施治[3]。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①治疗疮疡以药类频率高的清热解毒药和补虚药为主,频率较高的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收涩药等为辅,君臣佐使,合理配伍,起到最佳疗效。②治疗中体现了中药药对的妙用。清热解毒药对:银花、连翘相合,前者为阳性疮疡的要药,后者为疮家之圣药,通畅气血,宣导十二经脉,破气滞血凝,增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之功。蒲公英、紫花地丁相配,互相促进,消炎止痛,散结消肿之力更甚。益胃健脾药对:玄参、麦冬二药伍用,养阴健脾,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活血化瘀药对:当归、川芎相互为用,气血兼顾,行气活血,散瘀消肿之效加强;乳香、没药,宣通脏腑,活血祛瘀,敛疮生肌,效果尤佳。健脾燥湿药对:白术、茯苓,一健一渗,利湿消肿。疏表解毒药对:一散一收,相互制约,发表解毒。和表里调气血药对:白芍、柴胡,二药配用,刚柔相济,升阳敛阴,调和表里。③通过药物和药类频数和频率分析,证明治疗疮疡疾病用药以清热解毒为主,其他药相互配合,灵活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古籍113种药物药类的频数频率的分析,有助于认识了解治疗疮疡病的历史源流,为临床辩证治疗该类疾病提供更好的用药规律和用药依据,进而为开拓当代临床治疗疮疡病的用药思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傅青主.青囊秘诀[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 1983.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国中医药出版, 2002:1-8.

[3]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国中医药出版, 2007:53-54.

猜你喜欢
疮疡频数活血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益气药在疮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消托补三原则指导学生对中医外科学中疮疡外用药物的选择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崔公让教授赤芍甘草汤内服加疮疡外洗方外洗治疗下肢瘀积性皮炎65例